《炙子烤肉》B0000000615 · 2024年4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青年公社创智天地店

 

对于大多数上海人而言,提起烤肉,会想到新疆烤肉、东北烤肉,或者是日式烤肉、韩国烤肉及巴西烤肉,很少会想到北京烤肉。其实北京烤肉,至少在文人圈,是很占有一席之地的。汪曾祺、梁实秋、张恨水,很多作家一谈到北京烤肉,不说眉飞色舞,说津津乐道是毫不夸张的。

北京烤肉,也叫炙子烤肉,有点日式铁板烧的意思,只是铁板换成了「炙子」:关于炙子,汪曾祺在《贴秋膘》中这样介绍:「『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吃北京烤肉,有「文吃」和「武吃」之分。「文吃」,就像前些日子我们在「青年公社」吃的炙子烤肉那样,由店家在后厨将肉烤好后上桌,直接下筷即可;而「武吃」则是另一番景象:通常是一张大圆桌,中间柴火烤着的炙子。圆桌围着一圈条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食客站在圆桌的四周,烤着自己的那份切得薄薄的腌渍入味的羊肉片儿。那些条凳不是用来坐的,而是让食客搁脚的。

「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贴秋膘》里的这段文字,描述的即是「武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