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像》M0000000044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四川广汉县南兴镇北有一条称为马牧河的古河道,其北岸的阶地形似月牙,所以叫作「月亮湾」,而其南岸原有三个大土堆,据说对应着天上的三个星宿,故称「三星堆」。由「月亮湾」和「三星堆」构成的「三星伴月」,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大量出土,让这一地区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之中。

民国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的春天,世代居住在四川广汉县月亮湾的农民燕道城祖孙三人在清理水沟时,意外地在沟底挖到了一坑玉石器,有璧、璋、琮、钏、珠、斧、玉料等,共计300多件。尽管他们守口如瓶,但三、四年后,当这批文物逐渐流入文物市场,嗅觉灵敏的文物贩子们便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机会。这批后来被称为「广汉玉器」的文物没多久就被炒得炙手可热。

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家宜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当地的駐军,请求保护和调查。与此同时,他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由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1934年春天,由当时的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助理林名均和带领的考古队到月亮湾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这是三星堆遗址第一次被正式的考古和发掘。这次发掘共获得玉、石、陶器残片等文物600多件。

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在看到出土器物的照片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广汉发现的器物,「是古代西蜀曾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的证明」。

之后,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工作被迫中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