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憩》C0000000070 · 2022年10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这是去年夏天读到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冷饮的大致脉络,现稍作整理后转载如下。
说明一下,作者说了冷饮的美妙,但作者没说的是,在古代,冰通常为天然河冰,不可避免地带有众多的微生物,包括大量的致病菌。这种冰用作「冰镇」没有问题,但直接食用,容易引起腹泻疾病。另外就是文中讲述的马可 · 波罗品尝「冰酪」一事。有人推测,马可 · 波罗回国时,将「冰酪」的制作方法带到了意大利,成为意大利冰淇淋的鼻祖。
冷饮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周礼 · 天宫 · 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西周时期, 「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
春秋时期,「冰镇米酒」开始在诸侯们的宴席上出现。《楚辞 · 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滤去酒糟的米酒冰镇后喝起来清凉又美味。当时的冰镇饮品,并不是把冰块切小以后直接放进酒水里,而是需要用到「冰鉴」来「湃」上一段时间。「冰鉴」可以视作是当时的冰箱。使用时,将冰块置入鉴内,再将盛装了酒水或瓜果的铜缶放入其中。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
《唐摭言》中提到「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说明唐朝的时候,市集中就已经出现了卖冰的商人。根据《云仙散录》中的说法,「长安冰雪,至夏则价等金璧」,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夏天用冰昂贵,平常人家恐怕消费不起。
唐代出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冰食,名为「酥山」。其中,「酥」是一种奶制品。唐代诗人王泠然写道,「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记下了酥山的制作方法,需要将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样。
为了让酥山既好吃、又好看,人们还会在摆盘时点缀衬物。后来除了白色的「酥山」,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在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的「侍女图」中,可以看到侍女的手中所捧着的,正是装饰了花朵与彩树的「酥山」。
由于冰价昂贵,唐朝时冰饮多为有钱人家享用,冷饮成为普通食物,那是宋朝以后的事。宋朝时,果汁饮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这种凉水并不是水,它属于果汁类饮品。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冷饮种类相当繁多。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
当时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
每到夏天,夜市冷饮摊位生意非常兴隆,常常要营业到三更天才结束。宋朝诗人杨万里曾在诗中描绘盛夏六月卖冰消暑的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北宋英宗年间有一种专供皇亲贵族的冷食叫冰酥,又称冰酪,它是以冬天藏在冰窖里的冰块,与牛羊奶、果汁等掺和在一起调制而成的。杨万里对冰酥情有独钟,写诗云:「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销。」诗意是说,冰酥看上去是腻口的,入口却爽滑好吃;看上去是凝固的,入口却软绵飘逸。刚取出来时晶莹似玉,放到盘子里就碎了,不一会好像雪见到太阳一样,渐渐消融了。
元世祖忽必烈最喜欢吃冰酥,将其列为宫廷消暑冷食,经御膳房多次改进,使之味道更佳。据说马可 · 波罗来中国时,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后来,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还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写道:「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自此,中国冰酥便在意大利传播开来。
明清时,不少美味冷饮名品相继出现,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冷饮不仅花样繁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其中以北京的「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清代文人王渔洋曾吟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
到了清末,中国已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叫「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现在大家常喝的汽水。除了荷兰水,清代人过夏天还会吃「冷饮冰」,这冷饮冰实际上是一种冰块,当年夏日的街头,随处都可听到冷饮冰的叫卖声。这种冷饮冰发展到后来,就是夏天孩子们常吃的廉价的「冰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