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祠寻古》F0300000675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潮汕人起源于古中原,为河洛人的一支。这些中原人迁徙至韩江三角洲后,为抱团取暖,大都同宗同姓择地而居,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宗族村落。而承担着敬祖祈福、认祖归宗重任的宗祠便自然而然地在这种宗族村落中应运而生。
潮汕的祠堂早在唐宋时期已相当的盛行。《永乐大典 · 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 祠庙》载:「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
宋元后,潮汕一带的名门望族纷纷修建祠堂,追祀先祖。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不过,明永乐之前,「只许为官立祠,不许百姓修庙」。作为变通,民间出现了变相的宗祠「祖宅公厅」。后明中叶,禁令解除,庶民立祠修庙之风日渐兴盛,一时间,潮汕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以当时潮州府澄海县樟林镇为例,共有大小祠堂51座。其中陈氏一族,人口5899人,有宗、支祠堂14座;另林氏一族,人口3230人,有宗、支祠堂9座。
潮汕现有多少祠堂不得而知,但估计不下万座。我们在潮州闲逛的时候,几乎每条巷子都能见到祠堂,或大或小,或新或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