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古庙局部》A0113020004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常能看到建筑上装饰有华丽的瓷片,工匠们用瓷片在房屋的屋脊、戗脊、屋瓦等部位制作出吉祥神兽、古代人物、花鸟植物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这就是所谓的嵌瓷工艺,与木雕、石雕一起,并称潮州三大建筑装饰艺术。
嵌瓷起源于潮州,由于史料所限无法确定嵌瓷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有关研究者认为,其产生应该不晚于明代中后期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大约有四百年时间,现存最早有明确年份记载的嵌瓷作品遗存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孝天宫祠。在潮汕地区,人们称嵌瓷为「贴饶」或「扣饶」,「饶」意为瓷器,就是将瓷器碎片贴、扣在房上的装饰施工方式。后来这项工艺传至福建,称之为「剪瓷雕」,再传至台湾,称为「剪粘」或「贴花」。
最初,工匠们只使用陶瓷生产的碎料和废料来装饰建筑,这一阶段的嵌瓷工艺局限在平嵌方式,即通过对瓷片的简单剪裁和打磨平铺于建筑屋顶和墙壁上,图案简洁单一,工艺并不复杂。后来,为了满足人们对嵌瓷图案的追求,出现了专门生产嵌瓷材料的作坊,嵌瓷工匠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和需要委托作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浮嵌和雕嵌等工艺,丰富了嵌瓷的表现手法。
嵌瓷工艺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发展到了顶峰,当时在潮汕地区涌现出三大派别,即潮阳的吴丹成、普宁的何翔云与潮州的苏宝楼。现在嵌瓷艺人出身基本与上述三派有关,如现在著名的大寮许氏出自吴丹成,已传承四代;普宁陈氏出自何翔云,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而潮州湖美村卢氏,则出自苏宝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嵌瓷装饰,也大多出自上述三派,其中普宁陈氏人才辈出,其作品不仅遍及潮汕,还远播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了潮汕嵌瓷工艺的名片。
据说嵌瓷工艺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大致说来有四道主要工序。第一道是塑胚胎,俗称「缚瓦骨」。就是用砖、瓦等做成龙骨用铁丝将其扎成骨架,再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拌成灰浆施于骨架之上做成嵌瓷造型。第二道是剪瓷,俗称「剪饶」,即将碎瓷片剪成符合作品要求的形状,这一步是嵌瓷的关键,也是嵌瓷艺人最基本的技能,被称之为「童子功」。瓷的材料非常脆,力道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废品,因此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经验。一般艺人们更加喜欢外形稍有瑕疵的次品和残品原料,他们会巧妙利用原料中的瑕疵,这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夫。第三道是镶嵌瓷片,俗称「贴饶」,也就是嵌瓷。这道工序最考验工匠水平,作品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取决于工匠的审美和制作水准,是检验工匠造型、色彩等综合实力的一道工序。同时这道工序也最辛苦,工匠需要长时间在屋顶作业,风吹日晒,顶风冒雨。最后一道是对初步完成的嵌瓷作品做最后的调整和修饰,要对嵌瓷作品从整体上的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形态、造型等进行斟酌和推敲,还要根据需要对局部加以贴金、描银、勾线,或添加一些玻璃珠、胶片等点缀,是最终形成完整作品的重要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