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头》A2501000004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多个地点,包括餐馆、音乐厅和体育场等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导致128人遇难。时隔不到一年,法国当地时间2016年7月14日深夜,法国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一辆大型货车撞向正在观看为庆祝法国国庆日在尼斯市举行的烟火表演的人群,造成至少84人死亡。而在此之前,法国还遭受过包括《查理周刊》枪击事件和巴黎犹太人超市遇袭案在内的多次恐怖袭击。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法国?
法国遭受恐怕袭击,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其追随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组织」而招致报复。但与伊斯兰极端组织为敌的国家远不止法国一个,甚至就连作为「带头大哥」的美国也没有受到像法国所遭受的如此之多的恐怖袭击。
法国成为恐怖袭击滋生的温床,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与法国一直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有关。这在《查理周刊》枪击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查理周刊》是法国著名的讽刺杂志,因刊登涉及宗教内容的讽刺漫画而多次受到袭击警告,并且遭到过燃烧瓶袭击。对此,法国出于「新闻自由」,丝毫没有对《查理周刊》的不当行为有所制止,最终导致了枪击事件的发生,包括两名警察在内的11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事后,当时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讲话时依然声称:「任何暴行都无法阻挡新闻自由。」
一味的自由和宽容,也导致了戴高乐时代的「『白种人基督教文明』的法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调和。有分析指出:
「二战结束后的上世纪60年代,由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法国从『海外领地』或『保护国』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吸收了大量外籍劳工。这些劳工在合约期满后并没有返回来源国,而是作为移民留下来,法国政府当时觉得这些劳工满足了低端劳务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移民政策上也较为宽松,1962至1990年成为这批移民潮的高峰。
「北非移民绝大多数为穆斯林,法国政府在同化移民上出台了一些措施,例如在市郊建造大量劣质高层建筑和住宅区供移民居住,为了让移民融入法国社会,政府在学校里推行世俗教育、灌输普世价值,并且为了展现公平、在人口记录上禁止注明他们的种族来源。这些举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随着之后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萎缩,移民在教育、经济地位和宗教信仰都被贴上了『二等公民』的标签,他们的聚居区逐渐形成了大量治安状况堪忧的『城市敏感地区』。
「政府不对种族来源进行登记,但是移民在肤色、姓名、习俗上的特征是无法遮盖的。不登记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政府很难评估移民政策的效果,对一些后来产生安全威胁的移民也缺乏了解。
「欧洲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法国24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处于历史高位,2012年11月达最高值26.2%,2015年9月该数值为24.4%。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今年9月美国的同一数值为13.5%。
「由于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在移民社区的穆斯林对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来源国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以反政府、砸警车为荣,以举报告密为耻。这部分被法国社会边缘化的北非穆斯林移民为恐怖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据欧美情报机构统计,在前往IS参战的3000多个欧洲圣战分子中,法国人最多,达1430名。」
那些依然留在法国国内的,无疑就是一颗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反观美国,尽管这个国家也一直「崇尚」自由,但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在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间进行了重新平衡,以牺牲公民的一部分权力来换取整个国家的相对安全,结果也证明了美国的这一做法是正确的:911事件之后的15年间,美国至少挫败了44起恐怖袭击。
理想不能背离现实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