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烤包子的乌兹别克妇女》F0200000015 · 2018年11月11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的人口只有大约2500万,而民族却有129个,是中国的一倍多。民族问题一直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大问题,其中尤以乌兹别克最为突出,很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对乌兹别克的民族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现摘录如下:
乌兹别克斯坦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上中亚文明的多元性和古代中亚民族反复迁徙等特性,构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多民族的复杂性。此外,乌兹别克斯坦虽以主体民族名称为国名,但国家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以自然的民族为基础,而在原苏联民族划分、国家疆界确定等时期包含了诸多人为的因素,某种程度上造成乌兹别克斯坦今天诸多民族问题。
一、民族状况
据2001年6月统计,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由129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总人口2515.51万,其中主体民族乌兹别克族占80%,非主体民族中俄罗斯族占5.5%、塔吉克族占5%、哈萨克族占3%、卡拉卡尔帕克族占2.5%、鞑靼族占1.5%,其他民族合计占2.5%。
主体民族。
作为主体民族的乌兹别克族是独联体内仅次于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的第三大民族,而就使用突厥语而言仅次于土耳其族属第二大民族。乌兹别克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亚的历史和文明具有重要影响。
据史料记载,早期在中亚地区游牧的粟特人、巴克特里亚人、花刺子模人、察赤人、费尔干纳人是现代乌兹别克民族的祖先。公元6世纪中亚地区出现「突厥化」进程,乌兹别克的先民各部在河中地区已形成了共同的游牧生活区和语言文化区。13世纪初蒙古帝国兴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大规模西侵,征服中亚地区。14世纪后半叶,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了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帖木儿王朝。15世纪末,叶昔班尼汗占领河中地区,游牧的乌兹别克人开始大量迁人中亚绿洲,这一迁徙使乌兹别克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乌兹别克民族正式形成。
19世纪60年代,沙俄帝国开始了征服中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先后沦为俄国的附庸国。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其大部分领土并入当时的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经过苏联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乌兹别克族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立。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提出建立主体民族为核心的单一民族国家思想,确定乌兹别克语为国语,大力宣扬民族文化和历史功绩,政府与社会的重要职务均由乌兹别克人担任,整个社会对以俄罗斯族为代表的非主体民族排斥有加,乌兹别克族在本国确立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非主体民族。
俄罗斯族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非主体民族,大部分是1917年以后从苏联欧洲部分迁人的。当时,乌兹别克苏维埃政府稳定局势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和专家,而乌兹别克族和其他亚洲民族文盲比例较高,无法承担各项建设任务,因此从苏联欧洲地区大规模输人劳动力,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还有约138万俄罗斯人,他们的人口素质普遍高于主体民族,曾在国家政企管理部门发挥过重要作用,是教育、科研、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但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俄罗斯人变成了「外来人口」,在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受到歧视。独立几年来,迁出中亚的俄罗斯人已达100多万。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还有混居的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卡拉卡尔帕克族、鞑靼族等。
乌兹别克斯坦生活有相当数量的朝鲜族,主要来自苏联远东地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苏联远东地区安全受到日本严重威胁。苏联政府担心生活在远东地区的朝鲜人会被日本人利用从事间谍工作,加上远东的朝鲜人和日本的朝鲜人存在血缘和姻缘的联系,害怕他们做不利于苏联国家利益的事情。而且朝鲜族善于耕作,加上当时的中亚地区地广人稀,有大片尚未开垦的土地,苏联政府决定把远东朝鲜人迁往这个地区。于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境内存在不少朝鲜人。
乌兹别克斯坦还有数千东干人,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回民。起因是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的部分回族穆斯林欲趁中央政府平定地方叛乱,陕甘防务空虚之机,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发动武装暴乱,后因暴乱失败从中国逃亡至中亚。其中以两次迁移最为庞大。回族叛乱领袖白彦虎于1862年至1870年以「反清保回」为口号发动陕甘回变,后被左宗棠击溃,其中一支回军溃逃至当时俄国七河地区;其后,1880年代,俄国政府将其侵占的伊犁地区交还中国,大批回族人陆续迁入俄国境内,两次迁徙近万余人。经过百多年融合,这批回族人的后代已成为多个中亚国家的民族一员,这便是东干人。
二、历史根源
独立后中亚五国民族国家建设中凸现的民族问题有其由来已久、盘根错节的历史根源。
以阿姆河与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的中亚地区,由于地处欧亚大陆「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历史上同中国、伊朗、印度、西亚、希腊、罗马、西欧以及欧亚草原的各民族关系密切,自古以来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南北农耕与游牧世界碰撞的交汇带,因此中亚民族的历史进程便是在这民族迁徙、民族冲突大背景中发生的。在大批操突厥语部族南下前,塔吉克先民是中亚的土著。之后,随着公元7世纪前后开始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土库曼人逐渐构成中亚居民的大多数,这种多元民族的整合,以及与之相伴的征战屠戮给现代中亚民族关系留下难以消饵的历史烙印。
从1731年征服哈萨克计划实施开始到1891年俄军进驻帕米尔,沙俄殖民者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蚕食鲸吞,终以武力将中亚纳人俄罗斯帝国,随之而来的俄罗斯人等来自欧洲的斯拉夫移民又使地区增加了一种基本民族成分,即俄罗斯族。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砸烂了沙俄的民族监狱。随后苏俄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取得良好效果。列宁逝世后到30年代中期,斯大林基本上执行了列宁的民族政策,但由于苏联政府和苏共政策上的一系列严重失误,长达70多年的中亚苏维埃时期的民族关系也存在和潜伏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在30年代后期肃反扩大化中,中亚大批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因维护民族权益而惨遭迫害;卫国战争前后实施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德意志人等迁徙中亚的强制移民政策,造成中亚当地民族关系的复杂化;赫鲁晓夫时期大量关闭清真寺,解散宗教团体,对宗教问题粗暴处理,严重伤害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民宗教感情和民族意识。苏联推行大俄罗斯主义,造成非俄罗斯民族的长期不满,最后聚合成以苏联为矛头的分离主义,促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三、现实原因
中亚民族众多,在这里可以找到原苏联130多个民族的代表,每个共和国都居住着10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斯坦更是如此。而且中亚五大主体民族彼此分散,跨界而居,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往往涉及到中亚各国,民族状况相当复杂。
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实行偏颇的民族政策。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推行主体民族为核心的单一民族政策。虽然在宪法里规定保障与尊重生活在其领土上的各民族的语言、风俗和传统,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但实际上强调乌兹别克族是「原本居民」,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都是外来民族,限制非主体民族的自治权。乌政府的这种民族不平等政策,是民族问题的直接根源。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也存在偏见。许多乌兹别克人自认为是中亚的主人,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认为包括古代中亚帖木儿帝国,近代布哈拉、浩罕、希瓦诸汗国的缔造和发展全部归功于乌兹别克人并以此为荣。乌兹别克人的民族优越和排外性,使得民族冲突和摩擦不断加剧,非乌兹别克民族开始公开表示不满,提出各种要求,因此造成族际关系骤然紧张。
另外,欧裔民族是中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中亚外来移民中有1200万欧洲人,其中俄罗斯人最多,另有乌克兰人和德意志人等。欧裔移民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主要在文化、教育、医疗、高科技工业等领域工作,为中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部分居民苏联时期在中亚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歧视迫使许多人迁移出去,直接影响到到中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途。
四、民族问题表现
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问题在中亚各国中较为突出,是中亚地区民族矛盾的多发区。
中亚各国自18世纪中叶起先后被沙皇俄国吞并,十月革命后又作为加盟共和国加入了苏联。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没有独立的主权,经济上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很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也相对落后。苏联解体以后,乌兹别克斯坦虽获得了独立,但是短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摆脱不了对俄罗斯的依赖。为了实现真正的独立,它首先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中推行主体民族化政策,但这直接触碰到其它民族的原有利益。因此,当前中亚民族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国家生活的主体民族化与抵制这种趋向的矛盾。
具体问题之一是国籍问题。各国通过制定新宪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主体民族在国家中的优先地位。作为非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提出了「双重国籍」的要求。中亚各国的俄罗斯人要求获得双重国籍,一旦将来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可得到俄罗斯的保护。对此,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认为双重国籍会破坏本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根本不予考虑。
另外还有俄语的地位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在通过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主体民族语言的国语地位,出台了富有政治色彩的语言政策,从而使语言问题成为中亚各国独立后最敏感的民族政治化问题之一。但是,其它讲俄语民族提出了「双重国语」的诉求,即要求俄语与主体民族语言一样成为国语。在乌兹别克斯坦除了俄罗斯人和其他讲俄语民族外,还有19. 2万乌兹别克人也把俄语看作自己的母语。
「自治」和「独立」的呼声同样反映了非主体民族对主体民族化的抵抗。中亚各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自治区或自治州,而在乌兹别克斯坦,除了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没有其它自治区域。
中亚各国目前的民族矛盾已造成非主体民族的大量迁离。中亚各国主体民族的语言虽然被确定为国语,但是在一些主要学科方面,例如医学、化学、核物理和高技术领域,却没有用本国语言出版的基本刊物。欧裔民族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他们的大量迁离对中亚地区的高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构成威胁。
五、国际纠纷
中亚五国虽然同属原苏联,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相处,但关系并不十分和睦。处于中心位置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其它四国关系时有紧张,边检严苛甚至关闭部分出入境口岸。
由于3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政府通过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中亚重新划分民族边界和行政区划,同时鼓励各族自山迁徙,导致中亚许多民族跨境而居。例如,乌兹别克人作为中亚最大民族,除大多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外,还有300多万居住在其他四国及阿富汗。其他四国主体民族也有许多生活在别的国家。由此在今天的中亚错综复杂的跨界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有150万哈萨克人,他们被要求更改民族身份,否则领不到通行证,在求职和获取社会福利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处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居住着乌兹别克人、吉尔占斯人和塔吉克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各民族的交错杂居虽然有利于民族融合,但狭隘民族意识下的相互抱团容易产生纠纷。
苏联时期留下的另一个直接问题就是领土争端,不合理的边界划分加剧了中亚民族矛盾。没有顾及到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际的经济区域被人为地割裂。比如在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疆界拧成一团;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赖山山前地带还有乌兹别克斯坦的小飞地:沃鲁赫、索赫、莎希马尔丹;乌兹别克人居住的奥什州划给了吉尔吉斯,现在离奥什城区3公里处便成了乌、吉边界。如果说在苏联时代,这种边界还只是虚设的话,那么在今天则已成为实实在在的国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家间关系摩擦甚至紧张。
此外,中亚气候干旱,水资源十分珍贵,主要依赖阿姆河和希尔河进行农业灌溉和满足人们生活用水,各国之前容易因为水资源分配发生纠纷。还有毒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也是加剧中亚国际关系紧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