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饼筒》B0000000736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天台得月斋赭溪店
饺饼筒,浙江台州天台县的特色小吃。稀麺糊摊成薄饼,卷入炒熟的各种荤素丝馅料,油炸,有点像大号的春卷或油炸的贵阳丝娃娃。也有不没炸直接吃的,有点类似北京烤鸭的吃法。
其实,天台周边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小吃,只是叫法不同:据说仙居、路桥、黄岩等地「食饼筒」,临海叫「麦油脂」,温岭叫「席饼」,三门叫「麦焦」,玉环叫「锡饼」。即使是天台,除了「饺饼筒」,还有「饺饼」及「五虎擒羊」等叫法。不过,也有说「五虎擒羊」是指制作更加讲究的饺饼筒。
饺饼筒的起源,有说是济公所创,也有说是出自戚继光之手。我是不怎么以为然。
饺饼筒对于当地人来说,很有点像红桃粿对于潮州人,清明、七月半、春节等,大多数人家都会用饺饼筒用于祭祀,当然,捎带着用来解馋。
《过年了》F0300000669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农历腊月廿九,上海人的小年夜。
紫阳街,浙江台州临海的一条历史老街,几年前曾去过一回,外婆好像去过两回。这回算是旧地重游。
年前,丫头说想找个地方过年,问周边什么地方合适。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台州。
台州依山临海,有历史,有人文,有美食,生活及饮食习惯与上海也近,再就是相较一些旅游热门城市,这里不至于人挤人。对于没到过台州的丫头来说,应该蛮合适的。
为了避免堵在路上,我让丫头请了一天假,赶在高速免费前出门。上海到临海的紫阳街全程350公里左右,一早出的门,午饭前便抵达目的地,高速通行费一百多点不到二百,怎么算都比一家老小堵在高速上几个小时划得来。
《钟楼》A0121070003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泉州有几座钟楼,但如果只说钟楼,绝大多数当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位于中山东、西路与西街交叉路口的白色钟楼。这座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甚至还有「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称。
泉州钟楼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建造缘由,据说是当时泉州平民医院护士黄彬彬因被民团一李姓团长(也有说是国民党驻旅长沈发藻)逼婚而自杀,引发大规模的学生抗议集会。在这一事件中助纣为虐的时任晋江县长吴石仙为平息民愤,在县政府所在地泉州城修建钟楼以示谢罪。此事似乎比较正式,载于《泉州教育史话》。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吴石仙因为受黄彬彬事件牵连被罢免后,其继任张斯麐为倡导新政而修建此钟楼,目的在于提醒民众惜时守时。
《红砖厝》A0121050002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
岭南人管房子叫「厝」,所以「红砖厝」的意思是用红砖建的房子。而「红砖古厝」,尤其是「官式大厝」,是有一定型制的宅院。
红砖古厝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而最初,源自一次讹传圣旨。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太祖王审知有一个爱妃,名叫黄厥,泉州人。每逢风雨雷电,黄妃常因挂念娘家的简屋茅舍而愁眉不展。为讨爱妃欢心,闽太祖下诏:「赐汝母厝建皇宫起」,恩准黄妃娘家按皇宫样式建造宅院。由于口音的关系,「汝母」传成了「汝府」。泉州府得信后,不敢怠慢,于是大兴土木,开建「皇宫起」,最终成为岭南最典型的建筑样式,流传至今。
《闲逛三坊七巷》F0300000667 · 2024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福建福州
逛福州,鲜有不逛三坊七巷的。
三坊七巷,全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一街,即南后街;街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及光禄坊共三坊;街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及吉庇巷共七巷。
据介绍,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有「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古民居约270处,包括沈葆桢、林觉民、冰心、严复等名人故居。只是,感觉个中的很多建筑修旧如新,很难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古建筑,哪些是在旧址上新建的仿古建筑。
三坊七巷,不用太过寻旧,这里集中了福州众多的名小吃:同利肉燕、后街捞化、永和鱼丸、唐沫茶兮、百饼园、聚春园等。拐个弯,有一家「老福洲福宴」,主打福州传统特色菜。我们就是在这家店品尝的佛跳墙、荔枝肉、南煎肝的,确实很不错。
《一个人的东海岸一号公路》F0300000665 · 202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苍南
「东海岸一号公路」,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叫法。这条沿海公路北起崇家岙,南至霞关,全长168公里,全程均在苍南县境内,所以也称「苍南168公路」。
东海岸一号公路这两年有点「火」,所以我们从广东、福建回上海的途中特意拐过去跑了一趟。我们对「打卡」没什么兴趣,所以纯粹的走马观花。总体感觉,沿途的景色还行,但据说一到旺季,游人如织,交通有时会很混乱,体验不会很好。
个人建议:一,走单程的话,由南往北,这样更贴近海岸,视野不受反向车辆的阻隔;二,如果可以,尽量淡季去。淡季有淡季的不足,比如很多服务设施或商家因游客过少而歇业,导致一些不便。但淡季的好处是,可以一路都很从容,体验要好很多。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东海岸一号公路是一条彩色公路,本来还是比较好认的。只是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引流,也把公路护栏和地面涂成不易区分的色彩,很容易被误导,加上一些交叉路上的路标不怎么清晰明了,有误入歧途的可能。
这里的「误入歧途」是字面意思。
《启航广场灯塔》A0113030001 · 2024年12月17日摄于中国广东南澳
「南澳前襟大海,后枕金山,屏障内地控制外洋,大小莱芜之浮屿近澎山之列峙,闽粤咽喉形势之最胜者也。」
「澳」指泊船之地,并形容海水浪声。其地分为「隆澳」、「深澳」、「云澳」、「青澳」四澳。南北朝以前,岛上居民多居住于云澳,因云澳地处岛屿南部,故有岛南之称。
南梁普通四年,东阳州改名为瀛洲,南澳岛位于瀛洲南面,又有瀛南之名。隋代起,始有南澳之称谓。
南宋淳熙七年,杨万里任广东提刑,命诸郡兵讨平盘踞南澳的海盗。但之后自元及明,海盗之患一直困扰南澳岛。
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将岛上居民内迁到大陆,将南澳岛人为遗弃。永乐二年,复将南澳居民拨回原籍耕种。永乐七年,再度将岛上居民内迁到饶平苏湾墟。
明代对藩属国实行朝贡贸易,南澳岛为大明与日本的互市点之一。嘉靖二年五月,因足利幕府失去对日本全国的控制,日本国内各番大名争相前往浙江宁波入贡。
依惯例,市舶司按抵达先后顺序进行接待,但是旅日华商宋素卿通过行贿太监,得以后抵达而先处理,引发另一派日方使节不满,他们追杀宋素卿未果,就劫掠沿海地区后回国。明廷则处死宋素卿,给事中夏言借机提出倭患起于市舶,要求取消市舶司,获准。南澳的互市被取消,于是亦商亦盗的海商与倭寇在南澳岛进行私市贸易。嘉靖三十七年时,南澳岛已经成为海盗许朝光的巢穴,其在隆澳东侧鲤鱼山脚筑许公城,被称为「海外夜郎国」。
嘉靖四十三年,岛内海盗被戚继光率军讨平。
隆庆元年,海盗曾一本割据南澳岛。隆庆三年被闽广总督刘焘、总兵俞大猷剿灭。这些海盗在明军来的时候逃亡海上,明军一退复又回到岛上,使得朝廷十分头疼。
万历三年,始设南澳副总兵,首任总兵白翰纪在深澳建城设镇,分福建、广东两营。将隆澳、深澳划归广东潮州府饶平县管辖,云澳、青澳划归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管辖。次年,副总兵白翰纪及其继任晏继芳于深奥金山之阴筑南澳城,城以条石为基,内以贝灰土夯筑,外以石块包砌,周长五百丈,高二丈二尺。开始城门四座:东门朝旭、西门扬威、南门金城、北门候潮。万历四十八年,副总兵何斌臣重修,改四门匾额为:东门泰始、西门绥定、南门安澜、北门销阴。
清康熙三年,由于实施海禁,南澳城被毁废,岛民被内迁。康熙三十四年,厦门总兵杨嘉瑞按原基址重建南澳城,耗时五年竣工。新城废弃了南门,另三门改名为:北门观澜、西门望霞、东门迎紫。城池一分为二,西北属福建,东南属广东。
雍正十年,以四澳合置南澳厅。民国建立后,改南澳厅为县。1927年,县政府从深澳迁至隆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