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沙拉》B0000000696 · 2024年10月17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塔道斯西餐厅

 

奥利维埃沙拉,是法国主厨,也有说是比利时主厨奥利维埃在一家莫斯科的餐厅中首先推出,因而得名。

这道通常以土豆丁、胡萝卜丁、酸黄瓜丁、火腿丁、鸡蛋丁为主要食材的沙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道开胃菜,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是新年和圣诞节餐桌上重要的传统美食。

有意思的是,「奥利维埃沙拉」这种叫法只存在于俄罗斯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在其他大部分国家,这道菜被叫「俄罗斯沙拉」。


《秋趣》F0300000655 · 2024年10月11日摄于中国辽宁本溪

 

一首很田园的赏秋诗,闲情雅致,跃然字间。

 

《初秋行圃》

南宋 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低温慢烤伊比利亚猪肋排》B0000000695 · 2024年8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暻阁酒店

 

低温慢烤是西餐常用的烹饪方式,即以远低于正常烤制的温度,比如50℃,以长得多的时间,比如12小时烤制食材。低温慢烤通常用于大块的肉类,目的是让热量有足够的时间传导到内部,从而达到内外均匀受热。低温慢烤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使脂肪及结缔组织有时间逐渐融化。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风味,同时也会改善口感。此外,相对于高温烤制,低温慢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材内部水价的蒸发。

低温慢烤出来的牛排、猪肋排,口感比高温烤制的更软烂,更多汁,也更入味。


《炒红果》B0000000693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北京的吃食,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光听名字很容易闹误会。比如,爆肚不是爆的,而是汆的;再比如,炒肝不是炒的,而是煮的。

炒红果是传统的北京小吃。叫炒红果,实际上跟炒完全沾不上边儿。炒红果的做法,周作人曾有过描述:红果「煮熟剥皮去核,加糖再煮,并不曾炒,却叫做炒红果。」

顺便说一下。一直认为红果就是山楂或山里红,常用来做冰糖葫芦。但也有说法,红果是红果,山楂是山楂。二者无论是个头、颜色还是味道都略有不同。做冰糖葫芦的大都是红果而不是山楂。

有没有可能,红果和山楂是不同品种的同一种果实?


《三鲜豆皮》B0000000691 · 202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厨娘茶点

 

有人说,在武汉,可以跟热干麺相提并论的,只有三鲜豆皮。

三鲜,指的是馅。至于哪三鲜,说法不一。有说是鲜肉、鲜虾和鲜蛋,也有说是鲜肉、鲜菇和鲜笋。其实三鲜豆皮的馅是没有定式的,但不一定非得是三鲜,四鲜、五鲜都有。豆皮,在武汉时曾特意跟做三鲜豆皮的师傅讨教过,回答说是因为磨做皮子的米浆时掺入了绿豆,「豆皮」一名由此而来。

三鲜豆皮的前身是湖北农村的风味小吃豆皮,一种用掺了绿豆磨出来的米浆烫成的薄皮。豆皮传到武汉后,花样百出,最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了带馅的三鲜豆皮。


《热干麺》B0000000690 · 2024年10月5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麦

 

昆山有奥灶麺,镇江有锅盖麺,上海有阳春麺,那武汉呢?热干麺!热干麺是武汉最经典的小吃。说热干麺在武汉人的心目中没有其他任何小吃能出其右,绝对不会引起任何的争议。

热干麺是将碱麺在沸水中煮到七八分熟后捞出,用凉水冷却后摊在案板上,淋上香油,用筷子挑松拌匀。这一步骤,武汉人叫「掸」。吃的时候,将半熟的麺再入沸水中汆烫,捞出,沥干后装碗,浇上事先准备好的调味汁和澥开的芝麻酱、撒上葱花和碎萝卜干。对,就是碎萝卜干。和芝麻酱一样,萝卜干是热干麺的灵魂一般的存在。

热干麺须趁热拌,趁热吃,很美味。

我不怎么喜欢一次性餐具,但热干麺除外。因为有一种说法,是说热干麺诞生的初衷就是便于忙碌的劳工们捧在手上边走边吃。时至今日,如果在武汉街头看见衣着入时的美女少妇手捧热干麺边走边嗍,千万不要见怪。这对武汉人来说早已见怪不怪,是一种地方文化。


《皮蛋肉饼汤》B0000000687 · 2024年9月20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南瑶记陶溪川店

 

瓦罐汤也叫煨汤、民间瓦罐汤。据光明网介绍,瓦罐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瓦罐汤的做法很独特,是将食材洗切并焯水后置于小瓦罐中,加水,再与其他几十个这样的小瓦罐一起码在一个半人高的大缸内的铁架子上,点燃缸内的木炭,微火慢煨数小时,直至汤成。


《油饼包烧麦》B0000000682 · 202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厨娘茶点

 

武汉的早点,像热干麺、三鲜豆皮、麺窝、酥饺、春卷、烧麦等、油饼包烧麦等,其共同点,就是饱腹、耐饥、易带、廉价。其中尤以油饼饱烧麦最为典型:刚出锅的油饼剖开了,里面塞入热气腾腾的糯米烧麦,从里到外,三重碳水,就一个,能把人撑到、腻到。

武汉的早点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是货物贸易和流通的重镇,因此聚焦了大批的苦力。由于劳动强度极大,饱腹、耐饥、易带和廉价的早点对苦力来说不可或缺,久而久之,最终演变成武汉民众过早的首选。

其实这个很有点像上海的本帮菜和川渝的火锅。这些地方「美食」的最初,也都是苦力们的吃食。

扮酷

20241006


《扮酷》F0300000652 · 2024年10月2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湖北省博物馆

 

初中一年级,大了,穿着、装扮,包括拍照时会下意识地扮下酷。

在我的眼里,闹同学总体来说还是很得体,审美也很有点品味。感觉这应该跟他对美术的喜爱不无关系。

挺好的。


《湖北美术馆》A0126010002 · 2024年10月2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

 

湖北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离得很近,所以那天出了博物馆,见时间还早,就捎带着进了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建筑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由36根立柱支撑起的扇形的前厅,后面则是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主体建筑,有十个常规展厅、一个特展厅以及一个影像展示厅。

从展出内容看,精品似不很多。

湖北美术馆内有咖啡馆,名微美咖啡,倒是蛮有些情调的。除了咖啡,还有其他饮品及简餐。


《芝麻糍粑油条》B0000000678 · 202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厨娘茶点

 

武汉人管吃早饭叫「过早」。为什么是「过」?曾见有解释说,过早的过,近过年、过节的过,武汉人对早餐极其敬重,故谓过早。个人以为,这个有点天马行空了。

为什么是过早?《中国风俗图志 · 武汉卷》的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严昌洪的观点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脯腊」称鲤鱼脯「白如珂雪,味又绝伦,过饭下酒,极是珍美也」,意思是说鲤鱼脯是吃饭下酒的美味佳肴。《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则有:「卢俊义留道:『先生少坐,过午了去。』」意为请吴用吃了中饭再走。这都说明「过」有食、咽的意思。武汉人从前说「过早」,是指起床不久,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等会儿还要吃早饭,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后来,过早与早餐合二为一,过早就是吃早餐。从前「过中」是指中饭以后,晚饭以前,下午三四点钟吃点东西,颇像西方的下午茶。后来渐渐不流行了。可见以前的「过早」、「过中」,都是正餐前的垫补。

严昌洪教授的这一观点,应该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所举「过饭下酒」及「过午了去」二例中的「过」,明显与随后「过早」、「过中」的过不同。「过饭」,上海也有这种说法,意为「辅以下饭」,譬如:「这小菜过饭很赞。」而「过午了去」,可以理解成「下午再走不迟」,并不见得有「吃了午饭再去」之意。

至于「过早」、「过中」,更有些不可理解。早饭前的点心谓过早,晚饭前的点心谓过中?按逻辑,不是该叫「过晚」么。

为什么是过早?仍旧不懂。


《勾践剑》M0000000061 · 2024年10月2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湖北博物馆

 

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村的一处古墓出土了两把青铜剑,一把剑身没有铭文,而另一把的剑身上则刻有两行鸟篆铭文。经过几路专家的反复辨认、考证和研判,确认铭文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由此断定,此剑为越王勾践所用之剑。同时出土的另一把没有铭文的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剑极其相似,被认为是「辅剑」。

公元前494年,吴国击溃越国。在吴王夫差的威逼下,越王勾践被迫在吴国宫廷里服了三年苦役。被释放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边发展国力,一边暗中备战。在此期间,勾践聘请龙泉宝剑的铸剑师欧治子倾力铸造了五把宝剑: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越王勾践剑出土后,考古学家发现其与古籍中记载的纯钧剑十分神似,据此推测这把宝剑便是出自欧治子的五把宝剑之一。

尽管在地下封存了两千余年,越王勾践剑出圭时仍寒光闪现、锋利异常。当时有考古学家用其做划纸试验,两十余张张,刃到纸裂,切口齐整。

越王勾践剑曾多次出国展出,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国展出过程中,剑刃受损,肉眼可见。可能是这个原因,2013年,这把稀世之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


《湖北省博物馆》A0126010001 · 2024年10月2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

 

去武汉,如果时间紧,那可以不去黄鹤楼,可以不去东湖,但不能不去湖北省博物馆。

不知道我国「博物馆」、「博物院」是如何划分的,如果就藏品而言,湖北省博物馆丝毫不逊色于一些博物院。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仅有的八家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24万余件,其中有近千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达十件之多:郧县人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每一件都堪称国宝,奢华之极,不容错过。


《铫子排骨藕汤》B0000000675 · 2024年10月1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

 

到武汉的第一顿饭,便去了「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因为他们家主打的,是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媲美广东佛跳墙的藕汤。

汤在武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武汉人爱喝汤,据说到了冷了要喝,热了要喝,病了要喝,新女婿上门要喝,坐月子要喝,逢年过节要喝,招待亲友要喝的地步。

鄂菜有「三无不成席」一说,头一条便是「无汤不成席」。《汉口竹枝词》「月二千钱雇乳娘,外加首饰与衣裳。荷包归主钱归彼,还要天天吃肉汤」,也反映出汤在武汉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武汉的汤各类繁多,其中最经典的非藕汤莫属。

武汉地处荆楚,湖多,藕也就多,而且荆楚的藕品质极佳,其中巴河的九孔藕最晚自唐朝便已闻名天下,有苏东坡诗为证:「巴河有藕天下奇,洁身方正举世稀!体长三尺无瑕疵,心多一窍有灵犀。神品有花难移种,灵根独恋故乡泥。七百年间为贡品,佳藕天成列御席。」

以藕入汤,对于武汉人来说,是再自然而然的想法了。

武汉的汤,不叫「做」,不叫「熬」,不叫「炖」,而叫「煨」。而且,武汉人煨汤,用一种专门的锅,叫「铫」,一种不上釉的素陶瓦罐。只有用铫煨出来的汤才算地道。


《生煎毛豆腐》B0000000673 · 2024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宰相故里歙县店

 

毛豆腐,徽州传统美食,因发酵过程中表面会产生一层白色的菌丝,故得名。

这次去徽州,特意品尝了一下,有点绵,口感介于浙江绍兴的臭豆腐和云南建水的包浆豆腐之间,但不如后二者。


《瑶里苦槠豆腐》B0000000672 · 2024年9月20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南瑶记陶溪川店

 

苦槠豆腐,用苦槠树的果实制作的豆腐,浙、赣、闽等地的传统美食。

苦槠果实有点像板栗,富含淀粉。果实成熟后,经捡拾、摊晒、砻,亦即去壳、挑选、浸泡、磨、烧煮、晾,成形后再切片、晾晒,便成了苦槠豆腐。

苦槠豆腐比凉粉或麻腐要韧,做成菜肴后,口感和口味略略有点像千岛湖的野娇娇,蛮好吃的。


《许国石坊》A0111020002 · 2024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徽州古城

 

许国石坊位于徽州古城阳和门东侧,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双重古牌坊,因独特的造型,民间俗称八脚牌楼。许国石坊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也称大学士坊。

云南边乱平息之后,万历龙心大悦,大赏群臣。作为辅臣的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从《许文穆公集》上可以看出,此时,许国曾连上两疏,一再恳辞殊常恩命,皇帝不允,下旨「毋得固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云南平乱之后仅一月余,许国回到老家,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牌坊。

在世立坊,又如此规格,世所鲜见。仅此一点,足见万历帝对许国龙恩之浩荡。


《茶碗蒸》B0000000671 · 2024年8月2日摄于日本长崎吉宗本店

 

茶碗蒸,即炖蛋。日本长崎的吉宗本店号称长崎茶碗蒸的鼻祖。

1866年,第一代吉田宗吉信武从伊予藩,即现爱媛县迁居长崎,并开设了一家茶碗蒸和蒸寿司的专门店,其历史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现今为第六代传人。

塔可

20240926


《塔可》B0000000670 · 2024年9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帕库墨西哥餐厅上海江湾里店

 

塔可,墨西哥风味玉米饼,也称为墨西哥卷。数百年来,玉米一直是墨西哥食品中的主角,而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玉米饼也是墨西哥最基本、也最有特色的食品。一张用玉米糊煎成的两边上翘的薄饼,吃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碳烤的鸡肉条或是牛肉酱,然后再加入蕃茄、生菜丝、玉米饼起司等等配料,看上去颜色格外丰富,就好似一件艺术品一般。包好以后,放入嘴中一咬,外面脆生生的,而里面却有香、辣、酸、甜俱全,很有特色。


《三杯鸡》B0000000669 · 2024年9月19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新古记九集小镇店

 

相信很多人会以为「三杯鸡」来自台湾,但这道菜是地地道道的江西美食。

所谓「三杯鸡」,是说在烹制这道菜时,不加水,而是加入一杯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猪油。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这道菜被带到了台湾,但略有改良,就是猪油改成了麻油。

1 2 3 4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