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菜粿》B0000000725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刺桐别院鲤城府文庙店

 

南方很多地方,比如广东,都有菜粿:粘米粉的粿皮,裹上各种荤素的馅。这种菜粿也常被叫作「菜包粿」。泉州的菜粿也有叫「菜头粿」或「萝卜糕」的。泉州人管萝卜叫菜头。泉州菜粿不同。

泉州菜粿是将煮熟的萝卜泥、陈米浆和匀后先蒸成糕,冷却,通常会隔夜,再切成块状油炸即成。

在泉州,菜粿既是大街小巷最常见的草根小吃,也是不可或缺的年菜。这是不是因为沾了个「菜」字,如果当地「菜」、「财」谐音的话。胡乱猜测一下。


《文庙》A0121060001 · 2024年12月19日摄于中国福建漳州古城

 

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漳州文庙,北宋庆历四年初建,政和二年移至州左,南宋绍兴九年又移回旧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在该文庙祭祀过孔子;南宋建炎年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后即居于庙内,后子孙延续,直至明正德年间。

漳州文庙现存仪门、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建筑。主殿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漳州文庙无论是人文还是建筑,都弥足珍贵。不过,在我看来,最珍贵的,是其内醒目处的一块告示牌,上书「无需捐款,心诚则灵」。


《五脚砌》A0113020003 · 2024年12月15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古城

 

潮州古城内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骑楼,潮州人称「五脚砌」。

「五脚砌」建筑是南洋「舶来品」,其名为马来语「五英尺」的潮语译音。历史上,马来西亚曾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的英国当局规定:凡马来西亚城市临街的商住楼,其底层必须空出五英尺宽的通道作为人行步道。马来人称这种人行步道为「五英尺」。

椅楼建筑后被华侨带到国内,成为岭南较为常见的建筑样式。除了潮州,像汕头、泉州,再就是广西的北海,都有大规模的骑楼建筑群。

正在改造中的上海的金陵东路,也属于典型的骑楼建筑。


《溧阳白芹》B0000000723 · 2025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楼上邻居娘家来人,捎来了几把溧阳白芹,匀了些给外婆,说让我们尝尝。

溧阳白芹是水芹的一种,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明《吴邑志》载:「芹,春生泽中,洁白有节,其气芬芳。」应该说的就是白芹。

据说在溧阳当地,年菜中必有凉拌白芹。美味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芹」、「勤」谐音,寓意勤勉。

眼下的溧阳白芹正当今,有江南时蔬一绝的美誉。溧阳白芹除了凉拌,也有和香干、肉丝一起煸炒的。今天中午外婆就用肉丝炒了一盘,鲜嫩多汁、清香爽口,果不负「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头。

有邻如此,幸事。


《枪楼》A0121050001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

 

福建晋江的梧林村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这里常住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却十倍于此,达18,000多人,是名符其实的侨乡。

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人口剧增,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为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众多的梧林人纷纷下南洋讨生活。经过几代人的打拚,很多人积攒起富贵的家底,于是回乡修建起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小楼、院落。

目前梧林村遗存有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代番仔楼等各式历史建筑共136幢。


《鱼生》B0000000721 · 2024年12月15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六牛鱼生馆古城店

 

形容味美,无非「脍炙人口」。炙,烤肉;脍,通常的解释是切碎的肉。其实脍最初为「鲙」,指切碎的鱼,应该就是现在鱼生一类的东西。可见鱼生自古便是美味。

岭南沿海及南洋一带,多有吃鱼生的习俗。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卫生方面的顾虑,比如担心寄生虫,渐渐弃鱼生而去。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众坚定的拥趸者。毕竟,鱼生确实美味。

前些天去潮州,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尝了回鱼生。

鱼从缸里捞起,放血,剖肚,去皮,去骨,只留鱼身两侧的两片,挂在通风处稍晾片刻,取下,快刀切片,码在堆满碎冰的盘子上,晶莹剔透,薄如蝉翼。另取盘,码上辣椒丝、姜丝、洋葱丝、花生碎,还有酸杨桃片等作为配菜,再就是一小碟秘制的浓稠的蘸汁。吃的时候,取一小盏,夹入配菜、鱼生,舀一小勺蘸汁,拌匀,拨进嘴里。当地人管这种吃法叫「一口闷」。香、鲜,无论是口感还是口味,极其丰富,至今不忘。


《永宁卫城隍庙》A0121030002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石狮

 

明朝时,永宁已成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泉南重镇和著名海港。时泉州的晋江、惠安、同安一带倭寇猖獗,明开国名将江厦侯周德兴洪武二十年视察永当地后认为:「此福地也,于是屯扎西隅,军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请建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周德兴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督造永宁卫城。

据《泉州府志 · 卷十一 · 城池》载,永宁卫城东西长二百九十五丈,南北宽二百零七丈,「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共有五座城门:南门称「金鳌」,北门称「玉泉」,西门称「水清」,东因面海,设一大一小两门,大东门称「海宁」,小东门称「东瀛」。现所见城门即小东门。所有城门「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筑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门楼废圮,指挥杨晟重建。国朝康熙间,总督觉罗满堡、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

据介绍,永宁卫城内曾有左、右、前、后等五个千户所,城外有福全、崇武、金门、中左、高浦、白叶坂等六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所辖范围包括现石狮、晋江、惠安、金门、厦门、同安及安溪,鼎盛时与天津卫及威海卫齐名。

永宁卫有新、旧两城,旧城因地势如鳌,也称「鳌城」。现城内有城隍庙、财神庙、番仔楼等古、近代历史建筑,东瀛门及周边城墙似新建。


《资国寺》A0121040001 · 2024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福建福鼎

 

资国寺,坐落于福鼎东南郊外的莲峰山,为原福鼎六大寺之一。

资国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一千余年来,因屡遭天灾人祸,其内建筑大部为重修或新建,旧迹似不很多。

资国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主办的国内首家经民政部批准建立的资国弥陀村养老院。据说贫困老人仅二百元即可入住。

功德无量。


《青龙古庙》A0113020001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青龙古庙,坐西朝东,直面韩江,庙里供奉的是安济圣王王伉,故又称安济王庙。民间也有称大老爷宫的。

王伉并非潮州本地人氏,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永昌太守。王伉生前保土安民,死后被百姓视为神明,立庙供奉,北宋时被神宗帝赵顼御封为安济灵王。

明代潮州人谢少沧在云南做官时因擅开官仓赈灾而获死罪,后受安济圣王王伉庇佑而捡回一命。为谢救命之恩,谢少沧还乡时将王伉偶像一同迎回了潮州。潮州人称各路神明为「老爷」,唯独称王伉为「大老爷」,当地百姓对王伉敬重之至,可见一斑。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商或下南洋者,更是将其视为有救必应的守护神,故青龙庙香火极旺。

每年正月,青龙古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期间,安济王圣像将出殿巡游。届时潮州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小约翰 · 施特劳斯》A2201000015 · 2014年7月20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市立公园

 

一年一度,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金色大厅准时奏响。

今天首先想到的标题是《致敬经典》,但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以《致敬大师》为标题更恰当些。

首先是致敬小约翰 · 施特劳斯。这位自学成才的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写出了五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保留加演曲目《蓝色的多瑙河》。今年恰逢小约翰 · 施特劳斯诞生二百周年。作为纪念,今天将演奏这位音乐大师的十首曲目,超过了全部演出曲目一半。

其次,是致敬今年的指挥里卡尔多 · 穆蒂。这位耄耋之年的意大利指挥家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已经合作了半个多世纪,先后七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担任指挥,包括千禧年的新年音乐会。由于新冠疫情,四年前,新年音乐会没有现场观众。穆蒂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面对空无一人的金色大厅观众席通过电视转播向全世界倾情奉献了一场音乐盛宴,让无数音乐爱好者动容。正因为如此,小约翰 · 施特劳斯诞生二百周年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年音乐会,穆蒂受邀担任指挥。主办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现场观众有机会向穆蒂这位指挥大师献上迟到了四年的掌声。


《安海土笋冻》B0000000719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刺桐别院鲤城府文庙店

 

土笋冻以晋江的为最好,而晋江土笋冻又以安海的为最好。

安海土笋冻,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不要被看似人畜无害的名字给骗了。土笋,非笋,而是生活于滩涂的一种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蠕虫,形似蚯蚓,民间也有叫「黑土蚓」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在其所著《闽小记》中有如此描述:「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土笋冻,和肉皮冻差不多的意思,只是食材不是肉皮,而是土笋。主流的土笋冻,在晶莹剔透的胶冻内,蚯蚓状的土笋清晰可见,其形可怖。正因为如此,上一次在泉州没敢尝试,但这一次实在没忍住,点了一盆,一尝,好吃得很。


《洛伽寺》A0121030001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石狮

 

洛伽寺坐落于福建石狮「黄金海岸」一处名为「宫屿岛」的近岸礁岩之上,千禧年三月开工,次年三月竣工。宫屿岛与海岸仅由一名为「金桥」的石桥连接,故远远望去,洛伽寺似漂浮于大海之上,呈现出一派「海天佛国」的壮丽景象。

寺名「洛伽」,来自梵语「普陀洛伽」,佛教传说南印度海巴波那桑的一座小岛,观音菩萨曾于岛上成道、宣法。其实,浙江舟山普陀山的「普陀」、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布达拉」均出自同一梵语「普陀洛伽」。


《紫菜炒饭》B0000000717 · 2024年12月17日摄于中国广东汕头南澳岛

 

也就几天前刚在上海品尝到南澳岛厨师的拿手菜紫菜炒饭,印象深刻。所以这次在南澳岛特意找了一家做这道地方美食的餐厅打了个尖。

广东的潮汕及福建的闽南等地都有紫菜炒饭,但一般认为汕头南澳岛的紫菜炒饭最具代表性。所以在游南澳岛的时候,特意将午饭留给了紫菜炒饭。

紫菜炒饭其实跟其他地方的炒饭大同小异,区别在于配料。南澳紫菜炒饭的配料通常是紫菜、瑶柱、海米或虾仁、胡萝卜、鸡肉或猪肉、葱花。其中紫菜放油烤或不放油干烤至干脆,揉碎,瑶柱或海米泡发剁碎,其他做法和一般的蛋炒饭无异。

紫菜炒饭极香、极鲜,令人印象深刻。


《寝殿》A0121020001 · 2024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

 

前两天从泉州去往福州的途中特意在莆田的湄洲逗留了半天,换坐渡船上了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的出生地及妈祖祖庙的所在地。

妈祖,也有称天后的,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其父林惟悫,其母王氏。有关妈祖的事迹,现知最初的文字记载见诸于南宋廖飞所撰《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姓林氏,湄州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据传妈祖能预言祸福且每每应验,曾救人无数,故深受沿海渔民及出海者的崇拜。目前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妈祖庙、天后宫有四千余座,分布于丹东、秦皇岛、天津、烟台、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及日本、美国、朝鲜、菲律宾、越南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

妈祖升天后,人们于北宋雍熙四年在其出生地立庙奉祀。尽管后历朝历代多有扩建、修葺,最初的模样很可能已面目全非,但现在的这座被称为「寝殿」的殿宇被公认为妈祖的祖庙。


《猪脏粉》B0000000716 · 202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锦泓老字号猪脏粉东联大厦店

 

猪脏粉中的「脏」指的是内脏,非肮脏。

其实那天贪嘴,晚饭吃得很饱,但临睡前,还是没忍住,跑去「锦泓老字号猪脏粉」吃了一碗猪脏粉。

猪脏粉是很简单的一道小吃,食材差不多就几样:猪大肠或许还有猪小肠,猪血或者是鹅血、鸭血,再就是粉。

作为温州市的「非遗」、名小吃,猪脏粉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的年轻,迄今不过四十来年。

我去的这家店,据说《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光顾过,也提到过,推崇有加。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饿还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那天吃的猪脏粉味有点重,加了辣糊才勉强挑着把粉吃了。

粉是那种泡发的粗粉干,口感滑爽,倒是蛮好吃的。


《生日快乐》C0000000093 · 2024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文汀 · 半糖合生汇店

 

十三岁生日。

学业实在太重了,连着两天都是过了半夜十二点才上的床,读书真是辛苦。

怕影响你学习,又不想你的生日太冷清,外婆和外公给你准备了一块蛋糕和一碗麺。简单,但仪式感算是有了。

生日快乐。


《招牌南煎肝》B0000000718 · 2024年12月25日摄于中国福建福州老福州福宴三坊七巷店

 

南煎肝是福州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有福州人开玩笑说,点菜时,如果头一道点的是佛跳墙,那点菜的多半是外地人;而地道的本地人,头一道点的会是南煎肝。

「南煎肝」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福州著名的民俗学家方柄桂认为,南煎肝,应该是叫「南荐肝」,「南」指的是《茶花女》的翻译者琴南。据说琴南在北京教书时曾向友人推荐这道福州炒肝。友人品尝后觉得确实很好吃,但不知其名,便称其为「南荐肝」,意琴南推荐的福州炒肝。但主流说法是,这道菜最初的名字叫「两煎肝」,指做这道菜时需经两次烹炒。而福州话「两」、「南」谐音,后「两煎肝」以讹传讹成现在的「南煎肝」。

南煎肝,最见厨师的功夫。据说福州的酒楼请厨师,大都会考这道菜。


《青龙古庙局部》A0113020004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常能看到建筑上装饰有华丽的瓷片,工匠们用瓷片在房屋的屋脊、戗脊、屋瓦等部位制作出吉祥神兽、古代人物、花鸟植物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这就是所谓的嵌瓷工艺,与木雕、石雕一起,并称潮州三大建筑装饰艺术。

嵌瓷起源于潮州,由于史料所限无法确定嵌瓷产生的确切年代,但有关研究者认为,其产生应该不晚于明代中后期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大约有四百年时间,现存最早有明确年份记载的嵌瓷作品遗存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孝天宫祠。在潮汕地区,人们称嵌瓷为「贴饶」或「扣饶」,「饶」意为瓷器,就是将瓷器碎片贴、扣在房上的装饰施工方式。后来这项工艺传至福建,称之为「剪瓷雕」,再传至台湾,称为「剪粘」或「贴花」。

最初,工匠们只使用陶瓷生产的碎料和废料来装饰建筑,这一阶段的嵌瓷工艺局限在平嵌方式,即通过对瓷片的简单剪裁和打磨平铺于建筑屋顶和墙壁上,图案简洁单一,工艺并不复杂。后来,为了满足人们对嵌瓷图案的追求,出现了专门生产嵌瓷材料的作坊,嵌瓷工匠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和需要委托作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浮嵌和雕嵌等工艺,丰富了嵌瓷的表现手法。

嵌瓷工艺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发展到了顶峰,当时在潮汕地区涌现出三大派别,即潮阳的吴丹成、普宁的何翔云与潮州的苏宝楼。现在嵌瓷艺人出身基本与上述三派有关,如现在著名的大寮许氏出自吴丹成,已传承四代;普宁陈氏出自何翔云,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而潮州湖美村卢氏,则出自苏宝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嵌瓷装饰,也大多出自上述三派,其中普宁陈氏人才辈出,其作品不仅遍及潮汕,还远播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了潮汕嵌瓷工艺的名片。

据说嵌瓷工艺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大致说来有四道主要工序。第一道是塑胚胎,俗称「缚瓦骨」。就是用砖、瓦等做成龙骨用铁丝将其扎成骨架,再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拌成灰浆施于骨架之上做成嵌瓷造型。第二道是剪瓷,俗称「剪饶」,即将碎瓷片剪成符合作品要求的形状,这一步是嵌瓷的关键,也是嵌瓷艺人最基本的技能,被称之为「童子功」。瓷的材料非常脆,力道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废品,因此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经验。一般艺人们更加喜欢外形稍有瑕疵的次品和残品原料,他们会巧妙利用原料中的瑕疵,这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夫。第三道是镶嵌瓷片,俗称「贴饶」,也就是嵌瓷。这道工序最考验工匠水平,作品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取决于工匠的审美和制作水准,是检验工匠造型、色彩等综合实力的一道工序。同时这道工序也最辛苦,工匠需要长时间在屋顶作业,风吹日晒,顶风冒雨。最后一道是对初步完成的嵌瓷作品做最后的调整和修饰,要对嵌瓷作品从整体上的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形态、造型等进行斟酌和推敲,还要根据需要对局部加以贴金、描银、勾线,或添加一些玻璃珠、胶片等点缀,是最终形成完整作品的重要工序。


《清净寺》A0121070002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是年恰巧回历400年。清净寺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

清净寺与扬州的仙鹤寺、广州的怀圣寺与杭州的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是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1961年即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又被代列「中国十大名寺」,是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清净寺屡毁屡建,现存门楼、礼拜殿、明善堂及元至正十年、明万历三十七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和明成祖于永乐五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等文物。

那天从清净寺出来,突然认出我们前一回去泉州的时候品尝姜母鸭的店还在,只是店堂内做姜母鸭的炉灶铺天盖地,好几十眼。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店已今非昔比,算上各处分店,规模扩大了几十倍。这家叫「斯丹」的姜母鸭店现已坐上了泉州姜母鸭的头把交椅。

去泉州参观清净寺,可以捎带着尝尝那里的姜母鸭,很好吃的。


《出砖入石》F0300000668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这种砖、石混用的墙体,叫「出砖入石」,为岭南所独有,用回收的废弃建筑材料堆砌而成。有资料说,《泉州府志》有「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的记载,说出砖入石或源自此始。但此段文字只是说了新修城墙时以石代砖而非以石补砖之不足,似与出砖入石的初衷不符。不然,其无述应为「城旧有缺砖处,以石补之。」更确切些。毕竟,出砖入石是一种无奈之举,以石补砖的不足。

出砖入石,指的是砌墙时,将石材稍稍往里,低于砖面,这样可以避免粗糙且不规整的石材突兀于墙面之外。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砖相对容易磨损和风化,出砖入石,即使年代久远,石材也不至于凸出墙面太多。

1 2 3 4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