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胜、高瑞》F0200000056 · 2024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虹桥艺术中心一笑轩

 

昨天被丫头硬拽着去听了场相声。说硬拽,是真的。因为觉得相声这东西非得去天津听,那里是相声窝子,是听相声的地方。结果,说实话,挺意外的。昨天正赶上「一笑轩」兔年封箱,三个半小时,包袱不断,满堂喝彩。

一笑轩的班主叫邹文胜,据说师承的是现德云社相声演员史爱东。而史爱东起初是说快板的,师承的是快板名家梁厚民。梁厚民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宗师级快板大师高凤山收为徒弟。高凤山有个徒弟叫石富宽。石富宽后来和侯跃文搭档说相声,也收徒,其中一个就是现在给郭德纲捧哏的于谦。所以从快板门上说,邹文胜和于谦算是同门,但要小一辈。


《包浆豆腐》B0000000563 · 2024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去街对面主打云南菜的麦麦山吃过桥米线,见菜单上有包浆豆腐,随手点了一个。

包浆豆腐在滇贵颇受欢迎,它是将豆腐切成形后或通过发酵,或通过浸泡小苏打水,让其内的豆腐浆化,吃起来有爆浆的感觉,口感很独特。

今天点的麦麦山的包浆豆腐,爆浆感不明显,而且略微有点酸,感觉像是没有发酵好。相对来说,地下一层小满手工粉也有包浆豆腐,前天吃了,比麦麦山的要好。


《暴雪》F0300000604 · 2015年1月26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

 

如果上网查资料:相机如何防冻,会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些很实用,有些过于繁琐,不怎么实用。

大约十年前,我去东北,遇暴雪,气温零下二十度,带了两台佳能,快门都冻死过。回酒店后慢慢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雪花沾在快门按钮上,手一按就融化,并且渗入缝隙,在极底的气温下很快就结成冰,把快门冻死。

第二天出门,我用保鲜膜贴住快门,这样既不影响操作,还能防止雪水渗入缝隙。用下来效果挺好。

玩雪,身边最好带点保鲜膜。不光是相机防冻,如果遇到很厚的积雪又没穿高腰靴,可以用保鲜膜临时扎个绑腿,很管用。


《酥黄豆》B0000000561 · 2024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满手工粉悠方店

 

《黄豆》

汪曾祺

 

豆叶在古代是可以当菜吃的,吃法想必是做羹。后来就没有人吃了,没有听说过有人吃凉拌豆叶、炒豆叶、豆叶汤。

我们那里,夏天,家家都要吃几次炒毛豆,加青辣椒。中秋节煮毛豆供月,带壳煮。我父亲会做一种毛豆:毛豆剥出粒,与小青椒(不切)同煮,加酱油、糖,候豆熟收汤,摊在筛子里晾至半干,豆皮起皱,收入小坛。下酒甚妙,做一次可以吃几天。

北京的小酒馆里盐水煮毛豆,有的酒馆是整棵地煮的,不将豆荚剪下,酒客用手摘了吃,似比装了一盘吃起来更香。

香椿豆甚佳,香椿嫩头在开水中略烫,沥去水,碎切,加盐;毛豆加盐煮熟,与香椿同拌匀,候冷,贮之玻璃瓶中,隔日取食。

北京人吃炸酱面,讲究的要有十几种菜码,黄瓜丝、小萝卜、青蒜,还得有一撮毛豆或青豆。肉丁(不用副食店买的绞肉末)炸酱与青豆同嚼,相得益彰。

北京人炒麻豆腐要放几个青豆嘴儿:青豆发一点芽。

三十年前北京稻香村卖熏青豆,以佐茶甚佳。这种豆大概未必是熏的,只是加一点茴香,入轻盐煮后晾成的。皮亦微皱,不软不硬,有咬劲。现在没有了,想、是因为费工而利薄,熏青豆是很便宜的。

江阴出粉盐豆。不知怎么能把黄豆发得那样大,长可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松,一嚼即成细粉,故名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吃粉盐豆,叹白花酒,很相配。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阴南菁中学读过两年,星期天多半是这样消磨过去的。前年我到江阴寻梦,向老同学问起粉盐豆,说现在已经没有了。

稻香村、桂香村、全素斋等处过去都卖笋豆。黄豆、笋干切碎,加酱油、糖煮。现在不大见了。

三年自然灾害时,对十七级干部有一点照顾,每月发几斤黄豆、一斤白糖,叫做「糖豆干部」。我用煮笋豆法煮之,没有笋干,放一点口蘑。口蘑是我在张家口坝上自己采得晒干的。我做的口蘑豆自家吃,还送人。曾给黄永玉送去过。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炒黄豆芽宜烹糖醋。

黄豆芽吊汤甚鲜。南方的素菜馆、供素斋的寺庙,都用豆芽汤取鲜。有一老署在一个庙里吃了素斋,怀疑汤里放了虾子包,跑到厨房里去验看,只见一口大锅里熬着一锅黄豆芽和香菇蒂的汤。黄豆芽汤加酸雪里蕻,泡饭甚佳。此味北人不解也。

黄豆对中国人民最大的贡献是能做豆腐及各种豆制品。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和尚、尼姑、素菜馆的大师傅就通通 「没戏」了。素菜除了冬菇、口蘑、金针、木耳、冬笋、竹笋,主要是靠豆腐、豆制品。素这个,素那个,只是豆制品变出的花样而巳。关于豆腐,应另写专文,此不及。


《小酥肉》B0000000560 · 2024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满手工粉悠方店

 

小酥肉,它的背后,也有一个跟油炸鬼差不多的故事。

油炸鬼,即「油炸桧」,说是百姓痛恨秦桧夫妇陷害忠良,于是用面粉捏成了秦桧两口子下油锅炸。而酥、苏同音,指那个助纣为虐的毒妇苏妲己。传说苏妲己极其恶毒,令百姓深恶痛绝。为解恨,将肉剁碎、裹糊后下锅炸、入屉蒸,谓之小酥肉。


《胜家》N0000000026 · 2024年1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这是一个老物件,有可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我们结婚那会儿,「三转一响」已渐成历史。记得应该是个玩笑,外婆的娘家还是陪嫁了一台缝纫机,也就是照片中的这架「胜家」牌袖珍手摇缝纫机。

拿到手地时候,这台缝纫机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不光积满了灰尘,而且几乎锈死。后来花了一些时间,解体,除锈,上油,重装组装,总算恢复到可以正常工作的程度。现在这架缝纫机传到了闹同学手里。算下来,光我们家,已经传了三代。

言归正传。

1755年,德国工匠查尔斯 · 维森塔尔在英国取得了与机械缝纫相关的第一个专利:一项针对机器设计的针头专利,然而该专利并没有描述机器的其余部分,也没有大批量商业化推广。1790年,英国橱柜制造商托马斯 · 山特获得了第一个完整的缝纫机专利,首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后穿线、缝制皮鞋用的单线链式线迹手摇缝纫机。由于当时还没有缝纫机械的概念,托马斯 · 山特的这一专利被归入纺织机械的专利库中,尘封了80多年。

尽管如此,这一连串的专利申请,无不预示着缝纫机发明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1804年,托马斯 · 斯通和詹姆斯 · 亨德森在法国获得「模仿手缝的机器」专利。同年,斯科特 · 约翰 · 邓肯获得「多针刺绣机」专利。1810年,德国人克雷姆斯发明了一种用于缝制帽子的自动机器。1818年,约翰 · 道奇和约翰 · 诺尔斯制造出第一台美国缝纫机雏形。

遗憾的是,上述列举的这些发明都以失败告终,众多专利没有投入工业生产,很快就被公众所遗忘。

1841年,法国裁缝蒂莫尼耶制造了机针带钩子的链式线迹缝纫机,这是第一台可用于实际使用的缝纫机械。蒂莫尼耶同几位合伙人用80台缝纫机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服装厂,主要生产军服。当时恰逢法国波林雅克政府进军阿尔及利亚,急需大批军服,蒂莫尼耶以快速交货的优势接获了大量订单。

1845年,美国发明家伊莱亚斯 · 豪独立完成了缝纫机的发明。他的发明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两根线借助于梭子和靠近针眼的弯针来形成针脚,这样缝制出的毛料衣服做工结实耐用。1846年伊莱亚斯的这项专利获得政府授权,就在该专利大获成功的同时,也招来了无数侵权者。

1850年,美国机械工人列察克 · 梅里特 · 胜家发明了锁式线迹缝纫机,这是第一台商业上成功的机器,胜家由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胜家公司的机器使用了与伊莱亚斯 · 豪获得的专利相同的平缝机。为此,二者还打了一场为期四年、轰动一时的专利权诉讼官司,最终伊莱亚斯胜诉,法院判决胜家公司支付对方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伊莱亚斯虽然赢了诉讼,但胜家公司凭借着自身的不断创新,研发出风靡全球的脚踏式缝纫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缝纫机械制造跨国公司。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赞其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缝纫机进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1872年12月1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的商业广告:「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则广告是如今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而广告中晋隆洋行销售的正是美国胜家公司的产品。50两白银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范围,但凭借独有的分期付款,胜家缝纫机很快成为上海裁缝师傅们首选的制衣机器。

1919年民族资本家沈玉山等三人在上海郑家木桥开设「协昌铁车铺」,主要从事进口缝纫机的买卖和修理业务。1940年,「协昌铁车铺」推出我国第一台1580型家用缝纫机,名为「金狮牌」。后来沈玉山取「打遍天下无敌手」之意,将商标「金狮牌」更改为「无敌牌」。

1949年以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当时的缝制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胜家公司垄断。新中国成立之后,缝纫机制造业推行公私合营,规范生产标准,该行业逐渐壮大。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三转一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各个家庭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包括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及缝纫机,生动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准。

1966年,为了让内外贸中英文商标名称统一,「无敌牌」再度更名,取名「蝴蝶牌」。「蝴蝶牌」缝纫机厂一直延续至今。


《大棒骨》B0000000565 · 2014年1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虹霞浓汤骨头煲

 

不知道食品安全的现状如何,但人们普遍感到不省心是肯定的。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比如几代人这样的时间尺度,恐怕都会有或深或浅的阴影。

闹同学喜欢啃大棒骨。一放假,便带去一家有些年头的大棒骨火锅店过过瘾、解解馋。

啃着啃着,闹同学有点不对劲儿了,小心翼翼地问:「外公,为什么每根骨头上都有小针眼?」

我定睛一看,果然,在一根胫骨的一侧,确实有一个很细小的针孔。想想像这么便宜的大棒骨,又是有些年头的店家,真犯不着搞什么幺蛾子。想是这么想,内心终究有些狐疑。于是上网,必须查出个所以然来。一来可以消除我的不安,二来可以消除闹同学的心理阴影。结果是,胫骨上确实有小孔,那是往骨髓供应营养物质的通道。我把这事告诉闹同学,他那脆弱的小心灵于是释然,继续啃起了大棒骨。


《马家浜文化时期陶罐》M0000000055 · 2024年2月15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三昧,非三味,佛教语,其义不甚明了,但丰子恺本文想传达的意思似乎有些明白。具体到绘画构图上,强调的是既不刻板,也不散漫,而是形散神聚,美,也就在其中了。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瞭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末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包饺子》F0200000057 · 2024年1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喜家德虾仁水饺

 

《饺子》

梁实秋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苍蝇蟑螂什么的,她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为猪肉冬瓜馅最好,有人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疗伤

20240125


《疗伤》F0300000603 · 2024年1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术后第十天。

一周前出的院。医生嘱咐能动尽量动,说不动,膝关节容易粘连。这小子怕痛,不怎么肯动。术后十天了,走路依然僵硬。真有点替他着急。

这两天,被我骂了几回。说这么不吃痛,哪像个男孩子。


《冰糖葫芦》B0000000557 · 2024年1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做冰糖葫芦的,有说是「山楂」,有说是「山里红」。

其实,山楂和山里红是同一种东西,都是蔷薇科山楂属山楂种植物的果实。但说它们有区别,也对。野生山楂果实相对较小,口感也差;而山里红则是经过选种和培育的山楂,果实大,口感好。

从外观看,山楂的果实差不多一指宽,而山里红则差不多二指宽。

从植物学的角度看,山楂和山里红之间的区别,比樱花树和樱桃树之间的区别要小得多,差不多相当于野樱桃和樱桃间的区别。

顺便说一下,樱花的植物学分类是蔷薇科李属樱花种,樱桃的植物学分类是蔷薇科李属樱桃种。樱花是为观花而以樱桃为母本培育出的品种。


《糟卤拼盘》B0000000558 · 2024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忆家一宴大木桥路店

 

以糟卤腌渍或调味的食物,上海人叫「糟货」。这种叫法很可能来自宁波。因为只要一看到这两个字,自觉不自觉地会用宁波腔念出来。

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方都有糟货,上海最出名的糟货当属本帮菜中的「糟钵头」。

说到糟钵头,不得不提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名叫徐三的厨师。徐三是浦东三林塘人,而三林塘是上海本帮菜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滩的名厨,很多都出自三林塘,包括徐三。

徐三可能不是最早做糟钵头的,但他肯定是做得最出名的。有《淞南乐府》为证:「徐三善煮梅霜猪脚。迩年肆中以钵贮糟,入以猪耳、脑、舌及肝、肺、肠、胃等曰糟钵头,邑人咸称美味。」

解放前夕,上海滩流氓头子杜月笙移居香港。对他来说,侨居他乡,其他还好说,就是德兴馆的糟钵头始终让他魂牵梦萦。有一次他馋得实在有点忍无可忍,便让账房黄国栋赶到上海,想把德兴馆的厨师带去香港为他做糟钵头解馋。但当时上海与香港之间没有通航,黄国栋情急之下,找到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最后还是潘汉年有办法,安排德兴馆的二位厨师绕道第三地前往香港,这才让杜月笙在其有生之年了却了一大夙愿。


《干煎带鱼》B0000000556 · 2023年12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晶焱上海菜

 

「压饭榔头」,宁波话,意为下饭菜。

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鱼一起,并称东海渔场的四大经济鱼类,是上海及周边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海鲜。

带鱼的做法很多。我小的时候,家里是没有冰箱的。菜场里买回来的带鱼,有时新鲜,有时不怎么新鲜。现在新鲜带鱼常清蒸,但早年通常是红烧,因为红烧的比清蒸的更下饭。尤其是在冬天,红烧带鱼的汤汁放过夜会结成鲜鲜咸咸的冻,过泡饭那是没得说;不怎么新鲜的带鱼,洗净晾干后干煎。有的先腌入味后再煎,也有煎好后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料汁入味,即熏鱼的做法。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父亲经常会买些很细小的带鱼回来,洗净后放酱油、辣椒、蒜末熝。这样做,鱼还在其次,主要的是吃鱼冻。很鲜,很香,很解馋。

除了这些做法,江苏南通的吕四还有一种做法:油浸带鱼。记得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日志,这里不再赘述。油浸带鱼很好吃。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咸带鱼:用粗海盐腌制的带鱼。干煎或油炸后,即使在室温下,放个把礼拜都不会坏。咸带鱼是空口吃不得的,齁咸,能吃出高血压来。绝大多数是用来过泡饭。一块咸带鱼,能过两三大碗泡饭,足可以让《繁花》里宝总的泡饭套餐相形见绌。

现在想想都馋。


《冰淇淋》B0000000555 · 2023年1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松鱼亭上海首店

 

疲劳乏力、胸闷气喘、心跳加快、失眠、焦虑、注意力减退。

前个月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游泳馆游泳,那天计划游15个来回,即1500M。当游到第12个来回时,清晰地记得突然感到双上臂外后侧发冷。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典型的着凉信号。接下来两周,每到傍晚,便感觉怕冷,并伴有间歇性心动过速等症状。

现在回想起来,很有可能再次感染了新冠。毕竟当时恰逢新冠高峰。

最近没再去游泳,不敢过度运动,担心心脏出大问题。


《水果披萨》B0000000553 · 2024年1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萨莉亚桃源广场店

 

萨莉亚是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意大利式西餐馆,卖点是价格亲民,在上海,人均也就四、五十左右。

说是意式西餐,可能是在其菜单中可以找到披萨、意大利麺或浓缩咖啡这些意大利概念。实际上,萨莉亚的后厨是找不到任何的厨刀和灶具的。端上餐桌的,绝大多数是复热的预制菜。这和通常意义上的「意大利菜」不是一回事。

萨莉亚和必胜客很相似,只是更加的平民化,比如餐位,逼仄到令人感到有些不自在。

《一碗蘭州》A0101170001 · 2024年1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很喜欢兰州牛肉麺。第一次去兰州,就一天,没頋着跑景点,而是抢火似的,又是出租又是三轮的满城转悠着找好吃的牛肉麺,直到撑着了,仍觉意犹未尽。

去过几次西北,也觉得兰州牛肉麺好吃。

但这感觉,在上海从来没有过。

这些年,兰州牛肉麺也吃得不少了,包括几大品牌连锁店或个体小麺馆,都没吃出过在西北时吃到过的那种过瘾的感觉来。是因为麺确实不好?也不尽然。

比如黔菜,在贵阳,无论是奢是简,都好吃。但在上海,做得再精致,觉得也就那样。

丽江的腊排骨火锅好吃得很,但离开丽江,回到上海,即使仍用从丽江捎回来的腊排骨,也很平淡无奇。

在日本,很多商品,尤其是土特产,经常会「限定」出售,有些是「季节限定」,只在特定季节销售;有些是「地方限定」,只在指定地区销售。其实美食也是隐含了季节限定和地方限定的。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方吃特定的美食,才能真正吃出特色来。

很可能,跟气氛及气候有关。胡乱猜测一下。


《包饺子》F0200000055 · 2024年1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喜家虾仁饺子

 

那天在喜家德,看了半天菜单,最后点了一份西芹鲜肉水饺。喜家德主打虾仁水饺,我挑了绝无仅有的不是虾仁馅的饺子,真不是心疼钱,而是觉得这个应该最接近猪肉白菜水饺。

吃水饺,我喜欢猪肉白菜馅的,因为经典。

有一年在呼和浩特,晚上八九点的样子,走进一家饺子铺,说来份猪肉白菜水饺。掌柜的是个女的,回话说,猪肉白菜的都卖完了,只有海鲜馅的还有一些,问要不要来一份。

我颇有些遗憾,说,行吧,也只能这样了。

估计她是觉得我嫌贵,豪爽地说,钱就按猪肉白菜馅的算。

我乐了,笑着解释说,我倒不是心疼钱,而是真喜欢猪肉白菜水饺。

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不?掌柜的听我这么说,立刻招呼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的伙计们:「今天都晚点回家,赶一份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出来。」

那天,就因为我的一句话,弄得连掌柜带伙计六七个人晚半个小时回家。这件事,时隔二十多年,现在想来,仍觉得很有些对不住人家。


《瑞幸咖啡》C0000000075 · 2024年1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瑞幸咖啡桃源广场店

 

美式咖啡,就是意大利浓缩咖啡加水。

美式咖啡的兴起,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美军进入南欧的意大利,觉得意大利浓缩咖啡过于苦涩,便要求兑水。这让当地人非常不解甚至有点鄙视,觉得美国大兵喝的就不叫咖啡。甚至时至今日,仍有意大利人讥讽美国人,说他们喜欢喝刷锅水。


《兰州牛肉麺》B0000000554 · 2024年1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一碗蘭州儿童医院店

 

《兰州》

余秋雨

 

兰州牛肉麺取料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花椒;麺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麺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若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在兰州吃牛肉麺,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

我兰州的朋友范克峻先生是一位历尽磨难之人,经常带我到一家铺子吃牛肉麺。掌勺的马师傅年事已高,见范先生来便亲自料理一切,不容有半点差池。

范先生轻声告诉我,这位马师傅实在是一位侠义之士,别看他每天只是切肉煮麺,你完全可以把一切信托于他。30多年前,一位每天到这儿吃面的演员突然遭冤被捕,关在监狱里,判刑不轻。妻子亲朋都离他而去,过年过节时也没人来探望。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位马师傅出现在铁窗之前,手提一包干切牛肉,无言捧上。如此者每年不断,一直延续整整20年之久。20年后,演员的冤案昭雪平反,他又重登舞台,名震全城。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邀请和感谢,马师傅全不接受,只在他每天早晨来吃牛肉麺时,投以轻轻一笑。

正说着,马师傅的牛肉麺已经煮好端来,只一口,我就品出兰州的厚味来了。

在风味上,白兰瓜与牛肉麺恰恰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瓜吃时须剖成长条,入口即满嘴清凉,味不浓,才嚼几下就消融在咽喉之间,立时觉得通体润爽。据说白兰瓜是外来品种,兰州接纳了它,很快让它名扬中华。

兰州虽然地处僻远的西北,却是闻名的瓜果之乡。只要是好瓜好果大多都能在兰州存活,而且加添上一份香甜。火车经过兰州站,车厢里会变戏法一样立即贮满了各种瓜果,性急的旅客立即取刀削食,于是满车都是甜津津的清香。

瓜果的清香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与想象中的西北神貌略有差异,这儿的风气颇为疏朗和开放。衣着入时,店货新潮,街道大方,书画劲丽,歌舞鼎盛,观众看戏的兴趣也洒脱得正常。京剧、越剧、秦腔都看,即便是演一个外国话剧,票房价值仍然很高。去敦煌必须经兰州,因此在兰州的外国旅游者很多。兰州的一大缺憾,是机场离市区实在太远,极为不便;但兰州机场女播音员的英语水平,在我听来,在全国机场之上,这又给国际友人带来了一种舒坦。

这便是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挖出一口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可见体力毕竟还算旺盛的。有一个兰州在那里驻节,我们在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

手术

20240115


《术前》F0300000602 · 2024年1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住院部九楼7床,术前。

下午十二时做的手术,双膝外翻矫正,全身麻醉。手术持续一小时,很成功。

1 22 23 24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