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过大年》F0200000071 · 2025年1月29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方特乐园

 

大年初一。

全家一起在台州的方特乐园过了个年。

从头到尾,很有气氛,尤其是闭园前的焰火,由于近在咫尺,感觉愈加的璀璨,让这个大年初一有了一个完美的收官。

一个了欢天喜地的中国新年。


《蛋清羊尾》B0000000735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鸡蛋清,加糖、醋、盐及淀粉、麺粉,打发成糊,舀入半球形勺打底,放入搓好的豆沙馅丸子,再用打发的蛋清糊覆盖,下温油慢炸至金黄即可。

蛋清羊尾酥、软、甜、油,堪称能量炸弹。不过,据说现在的蛋清羊尾已经是改良过的,先前叫「蛋白夹沙」,豆沙馅丸外还包裹着一层猪板油。

蛋白夹沙作为临海的代表菜被收录《中国菜谱》。


《过年了》F0300000669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农历腊月廿九,上海人的小年夜。

紫阳街,浙江台州临海的一条历史老街,几年前曾去过一回,外婆好像去过两回。这回算是旧地重游。

年前,丫头说想找个地方过年,问周边什么地方合适。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台州。

台州依山临海,有历史,有人文,有美食,生活及饮食习惯与上海也近,再就是相较一些旅游热门城市,这里不至于人挤人。对于没到过台州的丫头来说,应该蛮合适的。

为了避免堵在路上,我让丫头请了一天假,赶在高速免费前出门。上海到临海的紫阳街全程350公里左右,一早出的门,午饭前便抵达目的地,高速通行费一百多点不到二百,怎么算都比一家老小堵在高速上几个小时划得来。


《永宁卫城隍庙》A0121030003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石狮

 

古时有城必有城隍庙。永宁城隍庙的建造年代同永宁卫,为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城隍庙坐落于永宁古卫城的南门和小东门之间,背依五虎山,面临深沪湾,有「背五虎而面金狮」的说法,为「永宁福地」。

明朝时,皇上赐封各地城隍,永宁卫城隍因永宁指挥使贵为二品而受封「忠佑侯」,相当于州一级的城隍,可见当时其地位之高。据说晋江、惠安、台南、台中,以及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国华人聚集地方都有永宁城隍的分灵城隍。


《钟楼》A0121070003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泉州有几座钟楼,但如果只说钟楼,绝大多数当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位于中山东、西路与西街交叉路口的白色钟楼。这座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甚至还有「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称。

泉州钟楼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建造缘由,据说是当时泉州平民医院护士黄彬彬因被民团一李姓团长(也有说是国民党驻旅长沈发藻)逼婚而自杀,引发大规模的学生抗议集会。在这一事件中助纣为虐的时任晋江县长吴石仙为平息民愤,在县政府所在地泉州城修建钟楼以示谢罪。此事似乎比较正式,载于《泉州教育史话》。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吴石仙因为受黄彬彬事件牵连被罢免后,其继任张斯麐为倡导新政而修建此钟楼,目的在于提醒民众惜时守时。

粿条

20250124


《牛丸牛肉粿条》B0000000734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雷记粿条麺肠粉义井店

 

粿条,是先将大米水磨成米浆,再像做肠粉那样蒸成薄饼,冷却后切条。

粿条和河粉很相似,但也很好区分:粿条因原料中米浆的比例非常高,仅掺少量的薯粉及淀粉用于定型,所以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河粉则不同,淀粉和薯粉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呈半透明。

和麺条相比,粿条口感爽滑,富有弹性。粿条可炒可汤,尤其是粿汤,配以牛丸、牛肉或海鲜,蛮好吃的。


《雨中》A0101020012 · 2025年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1862艺术中心

 

水舞剧,还是头一回听说,今晚算是见识了。

水舞剧《雨中》由俄罗斯顶尖编舞大师创作,2009年首次公开演出,之后开始全球巡演,足迹遍布三大洲14个国家300多座城市,观众超过200万。

《雨中》全部由男演员出演,整场演出约90分钟,激越、澎湃,艺术与健美贯穿始终。下半场,整个舞台「暴雨如注」,演员就在倾盆的人工雨中激情劲舞,赏心悦目。

这次来上海前,已经先后在武汉、重庆、郑州、成都等城市成功上演,吸引观众数万人,盛况空前。


《红砖厝》A0121050002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

 

岭南人管房子叫「厝」,所以「红砖厝」的意思是用红砖建的房子。而「红砖古厝」,尤其是「官式大厝」,是有一定型制的宅院。

红砖古厝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而最初,源自一次讹传圣旨。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太祖王审知有一个爱妃,名叫黄厥,泉州人。每逢风雨雷电,黄妃常因挂念娘家的简屋茅舍而愁眉不展。为讨爱妃欢心,闽太祖下诏:「赐汝母厝建皇宫起」,恩准黄妃娘家按皇宫样式建造宅院。由于口音的关系,「汝母」传成了「汝府」。泉州府得信后,不敢怠慢,于是大兴土木,开建「皇宫起」,最终成为岭南最典型的建筑样式,流传至今。


《闲逛三坊七巷》F0300000667 · 2024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福建福州

 

逛福州,鲜有不逛三坊七巷的。

三坊七巷,全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一街,即南后街;街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及光禄坊共三坊;街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及吉庇巷共七巷。

据介绍,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有「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古民居约270处,包括沈葆桢、林觉民、冰心、严复等名人故居。只是,感觉个中的很多建筑修旧如新,很难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古建筑,哪些是在旧址上新建的仿古建筑。

三坊七巷,不用太过寻旧,这里集中了福州众多的名小吃:同利肉燕、后街捞化、永和鱼丸、唐沫茶兮、百饼园、聚春园等。拐个弯,有一家「老福洲福宴」,主打福州传统特色菜。我们就是在这家店品尝的佛跳墙、荔枝肉、南煎肝的,确实很不错。

醋肉

20250120


《闽南炸醋肉》B0000000732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晋江凤栖梧闽南特色菜

 

醋肉一道极具名气人气的地道闽南小吃,起源于发源于泉州府,即现今的泉州、漳州、厦门,后流传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闽南籍华裔、华侨聚居地区。

醋肉有点像小酥肉,只是在食材腌渍的时候加入了醋,且腌渍后用干山芋粉抓捏、上浆,先温油慢炸至内熟,再热油复炸至外表焦黄、酥脆即可装盘上桌。

醋肉可以是小吃,也可以配麺线糊,蛮好吃的。


《一个人的东海岸一号公路》F0300000665 · 202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苍南

 

「东海岸一号公路」,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叫法。这条沿海公路北起崇家岙,南至霞关,全长168公里,全程均在苍南县境内,所以也称「苍南168公路」。

东海岸一号公路这两年有点「火」,所以我们从广东、福建回上海的途中特意拐过去跑了一趟。我们对「打卡」没什么兴趣,所以纯粹的走马观花。总体感觉,沿途的景色还行,但据说一到旺季,游人如织,交通有时会很混乱,体验不会很好。

个人建议:一,走单程的话,由南往北,这样更贴近海岸,视野不受反向车辆的阻隔;二,如果可以,尽量淡季去。淡季有淡季的不足,比如很多服务设施或商家因游客过少而歇业,导致一些不便。但淡季的好处是,可以一路都很从容,体验要好很多。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东海岸一号公路是一条彩色公路,本来还是比较好认的。只是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引流,也把公路护栏和地面涂成不易区分的色彩,很容易被误导,加上一些交叉路上的路标不怎么清晰明了,有误入歧途的可能。

这里的「误入歧途」是字面意思。


《鱼胶冻》B0000000731 · 202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美乐食街小南店

 

鱼胶冻是温州的一道传统冷盘,通常是用黄鱼或鮸鱼的鳔加水文火慢熬成稀浆后冷却成啫喱状凝胶,再切成条,装盘,淋上酱油、醋、麻油等调味料汁。

温州有两种胶冻。一种是上面所说的鱼胶冻,另一种是岩衣胶冻。岩衣,很多地方叫石花菜,上海叫琼脂。岩衣熬煮后也会呈凝胶状,和鱼胶冻很相像。

我们小时候,黄鱼鳔常被用来熬成粘合胶,俗称「黄鱼胶」。后来有了白胶等化学胶,黄鱼胶才渐渐被人遗忘。一直不知道黄鱼鳔还可以被做成美味。


《灯盏糕》B0000000730 · 201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美乐食街小南店

 

温州民谣曰:「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餱得死。」「餱」,这里借音,土话,意「馋」。

都说温州有「十大名小吃」,但究竟是哪十样小吃,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不过,无论哪种说法,灯盏糕必定位列其中。

半球形的铁勺,先铺一层用大米浆、黄豆浆和麺粉和成的麺糊,放馅,再用麺糊盖面,带勺一起油炸至外脆里熟即可。

灯盏糕和上海的「油墩子」很像,只是馅料更丰富些:除了萝卜丝,还有肉末,或者还有香菇末。

灯盏糕,因其形似灯盏而得名。


《启航广场灯塔》A0113030001 · 2024年12月17日摄于中国广东南澳

 

「南澳前襟大海,后枕金山,屏障内地控制外洋,大小莱芜之浮屿近澎山之列峙,闽粤咽喉形势之最胜者也。」

「澳」指泊船之地,并形容海水浪声。其地分为「隆澳」、「深澳」、「云澳」、「青澳」四澳。南北朝以前,岛上居民多居住于云澳,因云澳地处岛屿南部,故有岛南之称。

南梁普通四年,东阳州改名为瀛洲,南澳岛位于瀛洲南面,又有瀛南之名。隋代起,始有南澳之称谓。

南宋淳熙七年,杨万里任广东提刑,命诸郡兵讨平盘踞南澳的海盗。但之后自元及明,海盗之患一直困扰南澳岛。

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将岛上居民内迁到大陆,将南澳岛人为遗弃。永乐二年,复将南澳居民拨回原籍耕种。永乐七年,再度将岛上居民内迁到饶平苏湾墟。

明代对藩属国实行朝贡贸易,南澳岛为大明与日本的互市点之一。嘉靖二年五月,因足利幕府失去对日本全国的控制,日本国内各番大名争相前往浙江宁波入贡。

依惯例,市舶司按抵达先后顺序进行接待,但是旅日华商宋素卿通过行贿太监,得以后抵达而先处理,引发另一派日方使节不满,他们追杀宋素卿未果,就劫掠沿海地区后回国。明廷则处死宋素卿,给事中夏言借机提出倭患起于市舶,要求取消市舶司,获准。南澳的互市被取消,于是亦商亦盗的海商与倭寇在南澳岛进行私市贸易。嘉靖三十七年时,南澳岛已经成为海盗许朝光的巢穴,其在隆澳东侧鲤鱼山脚筑许公城,被称为「海外夜郎国」。

嘉靖四十三年,岛内海盗被戚继光率军讨平。

隆庆元年,海盗曾一本割据南澳岛。隆庆三年被闽广总督刘焘、总兵俞大猷剿灭。这些海盗在明军来的时候逃亡海上,明军一退复又回到岛上,使得朝廷十分头疼。

万历三年,始设南澳副总兵,首任总兵白翰纪在深澳建城设镇,分福建、广东两营。将隆澳、深澳划归广东潮州府饶平县管辖,云澳、青澳划归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管辖。次年,副总兵白翰纪及其继任晏继芳于深奥金山之阴筑南澳城,城以条石为基,内以贝灰土夯筑,外以石块包砌,周长五百丈,高二丈二尺。开始城门四座:东门朝旭、西门扬威、南门金城、北门候潮。万历四十八年,副总兵何斌臣重修,改四门匾额为:东门泰始、西门绥定、南门安澜、北门销阴。

清康熙三年,由于实施海禁,南澳城被毁废,岛民被内迁。康熙三十四年,厦门总兵杨嘉瑞按原基址重建南澳城,耗时五年竣工。新城废弃了南门,另三门改名为:北门观澜、西门望霞、东门迎紫。城池一分为二,西北属福建,东南属广东。

雍正十年,以四澳合置南澳厅。民国建立后,改南澳厅为县。1927年,县政府从深澳迁至隆澳。


《豆腐花》B0000000729 · 2024年12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温州国际大酒店

 

《豆腐》

元 郑允端

 

黄家齐出百万兵,连营扎进清水坑。

烽火连烧灶王庙,磨山吞没豆家兵。

浆水蒸腾出云雾,瀑布倾盆出帘笼。

模具齐放千重网,泰山压顶剥黄绫。


《江蟹生》B0000000728 · 2024年12月23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美乐食街小南店

 

江蟹生是温州的传统美食。在温州,「江蟹」特指梭子蟹。至于为什么会这么叫,温州本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江蟹生,就是生腌即食的梭子蟹,类似于呛蟹、醉蟹或者宁波的「十八斩」。不过,区别还是有。江蟹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将洗净的梭子蟹先入冰箱冷冻两个小时,取出,斩成大小合适的蟹块,浇上腌汁后即可上桌。据说冷冻过的梭子蟹,其肉不粘壳,可以直接吸食,并且有冰淇淋的口感。


《早安》C0000000096 · 2024年12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温州国际大酒店

 

《冬日》

汪曾祺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儿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作「逍遥」。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东美香脯糕》B0000000727 · 2014年12月19日摄于中国福建漳州角美镇东美村

 

离漳州古城二十公里的角美镇东美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厝,人称「曾氏番仔楼」,为新美籍新加坡巨商曾振源耗资白银十七万两于光绪二十三年修建,占地五千余平方米,堪称豪宅。

顺便说一下,番仔楼,番,指外邦;番仔,指洋人;番仔楼,是当地人对西式洋楼的叫法。

用梁实秋的话说,现今的东美村以两样为「号召」,一样就是曾氏番仔楼,另一样,叫「佳庆东美糕」。当地随处可见广告「游番仔楼,品东美糕」。东美糕,闻所未闻,但见广告铺天盖地,多少有些被勾起了兴趣,欲一尝为快。只是我们在村里兜兜转转了好一阵子,愣是不知道东美糕所在。最后向村民打听再三,这才大费周章地在村子一隅找到一家挂着「佳庆东美糕研习馆」店招的商铺,只是大门紧闭,且上着锁。

心不甘,情不愿,我们绕到商铺后侧,见一虚掩的工场铁栅门,里头并空无一人。壮着胆推门深入,总算惊动了一似在值班的姑娘。道过歉,解释了私闯工场的缘由。姑娘倒挺客气,打开商铺的后门,把我们迎了进去。

在她的介绍下,我们尝了几个品种的东美糕,当即买了一堆。

东美糕,也叫太平糕,全称叫东美香脯糕,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闽南地区婚寿节庆的必备甜点,同时也是传统的茶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闽粤一带盛行「落番下南洋」讨生活的风气。当地一以制作香脯糕为业的村民名叫徐西目也背井离乡到了印度尼西亚,并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店,售卖咖啡及香脯糕等食杂。其妻郭美秀则留守老家,继续维持着香脯糕的营生。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徐西目回到故土重操旧业,与郭美秀一起,带着其子徐亚森走街串巷上门为乡民制作香脯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小耳濡目染,从父母手上传承了好手艺的徐亚森子承父业,创建了「佳庆喜坊」,主打喜糖、喜饼,再就是香脯糕,使得这一地方小吃得以发扬光大。

2010年,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名录。

2019年,佳庆东美香脯糕作为全国六大茶点之一入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开春大集」礼盒在慈宁宫广场限量销售。

东美香脯糕有点像上海的传统小吃麻酥糖或豆酥糖,但更细腻。用句俗透了的话说,入口即化。着实美味。


《开元寺》A0121070001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泉州开元寺西侧有一个平时封闭的小园子,透过石栏,可见一老桑树。传开元寺最初为泉州郡儒黄守恭家的桑田湏园。一日,黄守恭白日一梦,梦中一和尚向他讨要湏园修道场。黄守恭心有不舍,又不便回绝,便说,若三日内湏园开出白莲花,便愿献出湏园。不料到了第三天,满园桑树的枝头上缀满了冰清玉洁的白莲花。黄守恭见状,当即献出了湏园。

这个和尚,就是主持修建道场的匡护大师。道场建成后,名「莲花道场」。

唐长寿元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又更名为龙兴寺。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并以年号为名。泉州则将龙兴寺改为开元寺。五代至两宋时期,泉州开元寺香火日盛,周围聚起互不统属的支院百余所。元致元二十二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后上奏朝廷获准,将开元寺及周边诸支院合为一寺,名「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四十年,开元寺达到鼎盛,有僧人千余众,当时中国少有的大寺。

元末,泉州「饥馑洊臻、盗贼并起」,至开元寺衰落不振。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命僧正映为主持,开元寺渐次中兴。但至成化、弘治,开元寺再度败落,殿宇及僧舍废为民居,戒坛、法堂均被工匠占用移作工坊。尽管后有紫云黄氏同安妄言陕西参政檀樾黄文炳出面向当局提出申请,「尽驱诸匠」,然「亦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民国初,开元寺先后迎来圆瑛、弘一法师主持,在一众信众资助下,开元寺得以部分修缮。期间,改原法堂为藏经阁,又增修经房、僧舍并维修东西两塔。开元寺略见起色。但不久之后,由于兵乱,寺院曾一度被占为兵营或囚牢。抗日战争期间,大殿及藏经阁遭到日军轰炸,损毁严重。

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开元寺也是几度兴废,甚至被用作商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元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多次获政府拨款修缮,开元寺才重获生机。


《泉州菜粿》B0000000725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刺桐别院鲤城府文庙店

 

南方很多地方,比如广东,都有菜粿:粘米粉的粿皮,裹上各种荤素的馅。这种菜粿也常被叫作「菜包粿」。泉州的菜粿也有叫「菜头粿」或「萝卜糕」的。泉州人管萝卜叫菜头。泉州菜粿不同。

泉州菜粿是将煮熟的萝卜泥、陈米浆和匀后先蒸成糕,冷却,通常会隔夜,再切成块状油炸即成。

在泉州,菜粿既是大街小巷最常见的草根小吃,也是不可或缺的年菜。这是不是因为沾了个「菜」字,如果当地「菜」、「财」谐音的话。胡乱猜测一下。

1 2 3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