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9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此消彼长。13世纪时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为了与克鲁姆洛夫争夺财富和地位而建立的布德杰维采在克鲁姆洛夫衰败之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铺设了通往林茨的首条马拉火车线路。这一工程不但吸引了全欧洲的关注,同时也让交通相对不便的克鲁姆洛夫被逐渐边缘化。不甘寂寞的施瓦岑贝格家族不得不离开克鲁姆洛夫迁往其他更富庶的领地,但名义上仍拥有克鲁姆洛夫的所有权,直到1950年。那年,施瓦岑贝格家族将克鲁姆洛夫以及捷克境内的其他领地移交给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
19世纪中叶的克鲁姆洛夫仍有将近5000个居民,施瓦岑贝格家族离开后,这些居民便成了弃儿,城市发展极其缓慢,趋于停滞,只有两家酿酒厂、两家造纸厂、一家亚麻纺织厂和一家现代服装厂还在正常营业。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处在自生自灭的无政府状态之下,两所小学、一所音乐学校,以及一所收容无家可归儿童的工读小学始终得以维持。
打破克鲁姆洛夫宁静的是其归属权之争。从维特克家族开始,克鲁姆洛夫一直都共同生活着波西米亚人和德意志人,但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当地的波西米亚人主张克鲁姆洛夫是捷克的领土,而德意志人则希望被划入同宗同源的奥地利。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告成立。此时,克鲁姆洛夫的德国裔人口宣布独立,加入当时同样刚刚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奥地利共和国。但捷克斯洛代克军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平息这场独立运动,并驱逐了很多德裔居民。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8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说威尔海姆是罗森伯格家族最后一位克鲁姆洛夫的统治者并不确切,实际上,威尔海姆有一个继承人,他的名字叫彼得 · 沃克 · 罗森伯格。只是彼得债务缠身,于1601年将克鲁姆洛夫出售给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二世。11年之后的1622年,鲁道夫二世的继承者费迪南德又将克鲁姆洛夫送给了奥地利的艾根伯格家族,以换取后者的财政支持。
艾根伯格家族人丁不旺,对克鲁姆洛夫的统治仅仅维持了三代。这一期间,克鲁姆洛夫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第三代统治者乔纳森 · 艾根伯格为了效仿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的奢华生活,对城堡内部进行了一些装修。由于乔纳森没有继承人,在他死后,艾根伯格家族不得不将克鲁姆洛夫交给了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奥地利施瓦岑贝格家族。
1719年,施瓦岑贝格家族接管克鲁姆洛夫。施瓦岑贝格家族的第二代统治者约瑟夫是一名现代企业家和艺术爱好者。与艾根伯格家族一样,约瑟夫追求哈布斯堡家族在维也纳的奢华生活方式,不断为克鲁姆洛夫城堡扩充艺术藏品,这消耗了他大量的财富。期间,克鲁姆洛夫凭借其精美的建筑和艺术氛围而成为中欧贵族领地中最具魅的地方,城市中文艺复兴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得到良好的修缮和维护。不过,克鲁姆洛夫再富庶也经不起施瓦岑贝格家族毫无节制的挥霍,颓势渐露,到19世纪中叶完全陷入了停滞。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7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15世纪20年代起,克鲁姆洛夫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套新的城市管理模式。
当时的克鲁姆洛夫有一个12人的委员会和一名执政官。市长由委员会成员担任,按月轮换。城市的日常管理由委员会和市长负责,而司法交由执政官负责处理。在委员会、市长和执政官之上,还有一个由少数德高望重的市民组成的「长老会」,这是克鲁姆洛夫市民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种先进的城市自治管理方式不仅显示出罗森伯格家族的开明,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波西米亚王室对克鲁姆洛夫的这一模式表示了肯定,并授予罗森伯格家族可在其领地范围内磨面、酿酒,以及自由贸易的特别许可。在中世纪的欧洲,像这样的特别许可并不多见。这些特别许可让克鲁姆洛夫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影响波及波西米亚、奥地利北部,甚至北欧的部分地区。手工业、贸易,加上后来的银矿开采业,克鲁姆洛夫成为了伏尔塔瓦河上游地区的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罗森伯格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名叫威尔海姆。这位深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统治者在16世纪后半叶按照文艺复兴风格扩建了城堡。这一风格留传至今。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6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罗森伯格家族对克鲁姆洛夫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个人是尤里奇二世。与先辈彼得不同,尤里奇对财富、领地的兴趣远大于政治。他没有去追求在波西米亚的政治地位,而是专心经营克鲁姆洛夫。
15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控制下的波西米亚地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被罗马天主教廷设计诱骗去参加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并以异端罪被处以火刑。这一事件引发了波西米亚地区针对神圣罗马帝国长达十余年的宗教战争。
战争初期,尤里奇支持胡斯运动,因为这一运动提出了要求教廷放弃教会财产的主张。尤里奇趁火打劫,侵占了教会大量的的土地和财产。当胡斯运动的高潮渐渐退去,尤里奇又见风使舵转而投向天主教会。当时,控制首都布拉格的胡斯支持者们排挤并驱逐天主教知识分子,而嗅觉敏锐的尤里奇趁机收容了这些具有专业技能的流放者。他的这一行为顺应了胡斯运动后期欧洲的人道主义和文艺复兴思潮,不仅家族财富得到了扩大,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聚集还为罗森伯格家族带来了声望,使克鲁姆洛夫成为中欧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时的克鲁姆洛夫不仅政治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其城市规模和文明程度也居于整个中欧前列。这里虽然没有维也纳辉煌的宫殿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但独特的乡村古堡风情与专业化的城市经济社会管理促进了波西米亚地区的繁荣。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5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克鲁姆洛夫的发展,罗森伯格家族举足轻重,功不可没。在罗森伯格家族统治的三百年里,克鲁姆洛夫基本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和规模。
罗森伯格家族的创始人是维特克家族首任统治者的儿子,是维特克「五玫瑰」中的那朵红色玫瑰。虽然他没有直接继承克鲁姆洛夫,但罗森伯格家族最终还是获得了克鲁姆洛夫,并将红色玫瑰族徽挂上了城堡。至今,在城堡入口处还能依稀看到红色玫瑰的印记。
在罗森伯格家族的统治下,克鲁姆洛夫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克鲁姆洛夫吸引了大批的能工巧匠,使得这里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获得波西米亚国王亲自授予的开办市场的许可后,克鲁姆洛夫拥有了自己的包括肉店、酒厂等在内的当时欧洲最先进城市才有的「高端产业」。据1376年的一项统计,克鲁姆洛夫拥有各类房舍96栋,为当时南波西米亚地区的经济重镇。
彼得 · 罗森伯格一世是罗森伯格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第一任统治者。作为中世纪时波西米亚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深深地印刻在了克鲁姆洛夫的历史中。他主持修建了圣维塔教堂和圣乔治教堂,并且在城堡外的内城建起了第一家医院。他的这些举措,大大地巩固了克鲁姆洛夫的中心城镇地位。
1334年,在国王约翰 · 卢森堡的要求下,彼得收容了大批犹太人。彼得在市内为这些犹太人辟出专门的犹太社区,并让他们参与罗森伯格家族的财政和金融管理。结果是,不仅罗森伯格家族的财富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当地的金融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克鲁姆洛夫增添了新的城市功能。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抱负远大的彼得 · 罗森伯格一世并没有安于克鲁姆洛夫一隅。为巩固罗森伯格家族在波西米亚地区的政治地位,他甚至娶了国王的遗孀,并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参与到王室事务之中。不幸的是,他的大儿子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跟随国王卢森堡战死他乡。
彼得 · 罗森伯格一世的勤政给罗森伯格家族留下了很多精神和财富遗产,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克鲁姆洛夫成为波西米亚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4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克鲁姆洛夫城以城堡为中心逐层向外辐射,这种格局与这座城市的形成及发展息息相关。
维特克家族在克鲁姆洛夫定居后,服务于城堡的各阶层管理人员及其亲属开始在城堡之下的河谷、河湾地区修建住宅和其他生活设施,这些建筑形成了后来的克鲁姆洛夫内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一些外来人口又开始往内城周边的坡地以及舒万马山上拓展,逐渐形成了克鲁姆洛夫城的基本格局。
为管理迅速扩张的城市,克鲁姆洛夫出台了一系列在当时较为先进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从而成为当时捷克城市建筑和管理的楷模。在维特克家族拥有这片土地100年后的1274年,克鲁姆洛夫的居民在维特克家族的监督下选出了自己的执政官。
1251年,波西米亚国王普热美斯·奥托卡二世通过联姻获得奥地利的土地后,企图废除贵族家族领地,将人口稠密的波西米亚地区与奥地利北部上奥地利省的林茨地区连接在一起。奥托卡二世在布鲁姆洛夫的附近开始修建布德杰维采,试图以此蚕吞维特克家族的领地。但他的这一尝试不仅没有羁绊维特克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发展,反而打破了王室与贵族、贵族与贵族之间的形成已久的势力平衡,引发了各种冲突和矛盾,并最终导致波西米亚王国的衰败。
由于后继无人,维特克家族对克鲁姆洛夫的统治于1302年宣告终结。如果按照当时波西米亚贵族法的规定,克鲁姆洛夫应该交由捷克王室管理,但维特克家族在克鲁姆洛夫的巨大产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收益,吸引了维特克家族的一个分支罗森伯格家族。这个家族凭借多年积累的政治资本争取到了克鲁姆洛夫的所有权。由此,克鲁姆洛夫进入了罗森伯格家族统治的全新时代。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3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关于克鲁姆洛夫的历史,有一种说法是以维特克家族获得这里的统治权为起点。相传公元546年,西哥特国王托提拉攻陷罗马城后,乌尔西尼家族一个名叫维特克的勇士带着妻儿向北越过多瑙河来到南波西米亚地区,并在这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家族和领地。维特克还设计了五朵相连的玫瑰为家族的族徽,他希望以此告诫五个儿子,不要忘记家族的起源:他们的祖先是居住在罗马玫瑰山附近的贵族乌尔西尼。
但维特克家族的这段历史被历史学家证实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为维特克家族所杜撰。事实是,早在维特克家族统治克鲁姆洛夫之前几个世纪,一个名叫斯拉维克维奇的捷克贵族家族就在这一带的伏尔塔瓦河流域经商。公元995年,当时的捷克统治者普热美斯家族暴力血洗了斯拉维克维奇家族,并将克鲁姆洛夫据为己有。
有关档案显示,1173年,维特克还在王室任职,身份是普热美斯家族的大使,主要负责与当时的德意志统治者弗莱德里希 · 巴巴罗萨联络。之后不久,维特克从普热美斯家庭那里获得了克鲁姆洛夫,并于1179年开始在此定居。
尽管只是波西米亚的一个贵族,但维特克在当时整个波西米亚政坛中的地位极其显赫,甚至无需向王室纳税。这个家族在波西米亚境内一共拥有四座城堡,其中之一的克鲁姆洛夫城堡是家族的政治中心。在克鲁姆洛夫城堡中,至今仍保存着记录这个家族一个历史性事件的一幅壁画,描述的是维特克临终时将财产分给五个儿子时的场景。
《克鲁姆洛夫》A0901000002 · 2014年7月23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
克鲁姆洛夫,捷克共和国南波希米亚的一座小城,因其「幸运地在五个多世纪以来平安地发展,因此它的建筑遗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成为欧洲中部中世纪古城的一个杰出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确认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克鲁姆洛夫位于伏尔塔瓦河上游,距布拉格约160公里,城内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捷克境内最长的河流伏尔塔瓦河呈马蹄状绕城而过,将整座小城环抱其中,而河的对岸,便是著名的克鲁姆洛夫城堡。
登上城堡,当这座弥漫着波希米亚风情的中世纪小城尽收眼底时,你开始理解,克鲁姆洛夫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称为「世界最美小城」。
《时尚巴黎》A2501000003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看得到的,是模特儿的光鲜亮丽;看不到的,是她们的辛劳付出。埃菲尔铁塔前的这个模特儿明显是感冒了,在巴黎初春料峭的寒风中,穿着单薄的时装,一边擦着鼻涕,一边坚持拍广告。
「迷失在巴黎」,不是文艺青年说的那种灵魂的迷失,是迷路:拍完上面这张照片之后不到半小时,我在凯旋门附近把自己给弄丢了。
巴黎的城市格局和上海完全不同,道路不是横平竖直的「井」字形,而是辐射状的。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大大小小竟有十二个路口,包括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独自一人拍完了凯旋门,逛够了香榭丽舍,准备返回停车场的时候开始犯迷糊了,不知道该朝哪个路口走。找人问路根本行不通,语言通不通暂且不说,糟糕的是,车停在什么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
所幸这也不是第一次把自己弄丢了,不着急,坐在路边,点了支烟,一边抽,一边回放相机,翻到离开停车场后拍的第一张照片,是凯旋门。根据照片的拍摄角度,找到了拍摄时的机位,四下一张望,车果然就在不远处停着。
有了这次经验,随后几天一个人逛巴黎就再没迷过路:每到一个广场就拍一张照片,无论走多远,最后一个广场一个广场地往回找,十有八九能找到出发点。
《The Ocean Villas》A2801000002 · 2013年1月1日摄于越南岘港
在岘港的时候,我们入住的是当地最受欢迎的酒店之一:The Ocean Villas。
The Ocean Villas在「缤客」和「携程」上都被列为五星,是岘港酒店排名非常靠前的一家度假型酒店。The Ocean Villas的客房均为独幢别墅,二楼为卧室,一楼为起居室、开放式厨房和餐厅、阳光景观庭院。起居室有一面墙可以完全打开,外面是一个露天小泳池。超大的浴缸被放置在卧室的一角,两边是全尺寸落地窗,可以很惬意地欣赏岘港的海景。
我们入住的时候,酒店似乎尚未全部完工,因为没有见到大堂,入住和离店手续都是在大门附近一幢别墅的底层办公室里办理。
The Ocean Villas的餐厅靠近海边和无边泳池,周边景色非常漂亮,在这里用餐绝对是一种享受。
The Ocean Villas的服务也非常令人满意,竭尽所能为旅客提供一切便利。通常只需一个电话,酒店的电瓶车会在几分钟之内到达门口,送你去酒店的任何地方。
The Ocean Villas美中不足的是位置相对较偏,但好处是环境幽静,而且沙滩游人不多,非常适合休闲度假。
2012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从顺化古都回到酒店,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为迎接新年,酒店安排了一场免费的露天烧烤音乐晚会。
《岘港风光》A2801000001 · 2013年1月1日摄于越南岘港
2012年,上海的冬天特别冷。两口子一合计,说在南方找个地方避几天寒。海南是一个选择,但几年前曾经去过海南,风光还可以,但体验并不是特别好,最后选择了越南的岘港。
选择岘港,有太多的理由:其一,岘港地处越南中部,濒临南中国海,纬度比海南还低,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西沙。岘港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而且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四月正值当地的旱季,算是岘港最佳的旅游季节;其二,岘港除了拥有旑旎的自然风光之外,离会安古城、顺化古都都不远,人文风光也非常丰富;其三,越南整体的消费水平不高,岘港自然也不会例外;其四,岘港的旅游业发展得相对成熟,比国内的很多地方要规范。最后还有一点:之前从没到过越南,也是想去越南看看。
一切都计划好之后,两口子带上夏装,当然还有泳衣和沙滩裤,飞到了岘港,准备好好享受一下岘港的阳光和沙滩。谁知一下飞机,本以为迎面而来的会是一股热浪,结果却是一阵寒风,穿着冲锋衣还冻得直哆嗦。原来那几天岘港意外降温。
两口子四目相对,忍俊不禁: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卡罗维发利》A0902000004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卡罗维发利
除了温泉,卡罗维发利的国际电影节,即「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也同样闻名于世。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13个A类电影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
1946年二战结束后,一群热心于电影事业的电影人在玛利亚温泉和卡罗维发利两地创办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并不是竞赛性质的,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影片参展。开始几届电影节,为了照顾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本土电影获得了大部分奖项。之后的1948年2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政权,电影节开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电影部主办。
捷共执政后,电影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为共产主义宣传服务。以至于不管是参选影片的甄选、奖项的颁发还是参赛嘉宾的邀请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在之后的数十年期间,电影节的各大奖项大多为社会主义国家出品的电影所包揽。这一原则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在电影节的举办上。从1946年到1958年期间,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1959年以后,由于苏联创办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为了方便与之交替举行,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但从1994年起重新改回为每年举办一届。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不少西方电影参与了电影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电影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在1990年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多部之前被禁止放映的捷克本土电影被获准在电影节中播放。而之后几届中,多名国际著名电影人,特别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国的捷克著名导演米洛什 · 福尔曼的参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节的受欢迎程度和人气。而之后几年,参赛影片的质量日益提高,风格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提升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形象,奠定了其世界优秀电影节的地位。
《卡罗维发利》A0902000002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卡罗维发利
捷克的波西米亚地区温泉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尤以卡罗维发利、佛朗季谢克和玛丽亚三地最为著名。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卡罗维发利温泉中含有30多种矿物质,对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功能紊乱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卡罗维发利真正的「疗效」,恐怕更多的还是来自心理暗示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后,马克思开始着手后两卷的写作,而那时,他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疾病的折磨和困扰。他的挚友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当时的健康状况时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马克思若干年来就时常失眠,而且越来越严重。《资本论》法译本带来的繁重工作,愈发加重了马克思的病情。」医生多次建议马克思到卡罗维发利疗养,但均因费用过高而未能成行,最后还是在恩格斯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才得以前往。经过连续3年、每次1个多月的疗养,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到了1877年,由于受到迫害,马克思的卡罗维发利疗养计划被迫中止,健康状况随即恶化。1883年,65岁的马克思与世长辞,最终未能完成《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两部鸿篇巨制,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整理而成。
据说马克思当年下榻在日耳曼尼亚旅馆,遗憾的是,这座旅馆现已不复存在。
《干杯》F0300000055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卡罗维发利
特普拉河谷山青水秀、风光怡人,加上温和的气候及充沛的雨量,是布拉格不可多得的后花园。这样一个地方,即使没有那次猎鹿奇遇,甚至即使没有温泉,对经常来此狩猎的查理四世来说,在这里修造一处行宫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想法了。
查理四世御医的医术如何不得而知,但对「读心术」的研究颇有心得,适时发表了一份「医学报告」,称卡罗维发利温泉疗效神奇。这份「医学报告」的问世不但催生了「查理庄园」,而且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都让卡罗维发利成了那个时代的「生茄子」和「板蓝根」。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纷至沓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 · 凡 · 贝多芬,他到卡罗维发利的目的是想治愈他的耳聋。
《卡罗维发利》A0902000001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卡罗维发利
刚过而立之年,查理四世便从阵亡的父亲那里继承了波希米亚王位,随后不久,又因劲敌路易四世的猝死而兵不刃血地登上了觊觎多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宝座。
如日中天、踌躇满志的查理四世兴致勃勃地来到布拉格西北120公里的特普拉河谷狩猎。他射中了一头小鹿。中箭的小鹿并没有死,而是拖着伤腿逃入密林。查理四世带着他的猎犬紧追不舍。当他在一眼温泉中再次见到那头小鹿时,奇迹出现了:只见小鹿已伤愈如初,从泉水中一跃而起,转眼便重新消失在山林之中。
查理四世没有猎获小鹿,却意外发现了神奇的温泉,这让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不久便在这里为自己修造了「卡罗维发利」,即「查理庄园」。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查理庄园的修造,开启了卡罗维发利的历史帷幕。
《圣伊斯特万大教堂》A2701000001 · 2014年7月22日摄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1851年,匈牙利为庆祝45年后的建国1000年庆典动工修建一座新的大教堂,并以匈牙利王国第一任国王伊斯特万一世的名字命名。这对伊斯特万而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因为在基督教世界中,名字能被用于教堂的命名非神即圣。
公元896年,七个属于游牧民族的马札儿人部落以及包括三个突厥哈札尔部落在内的其他部落组成联盟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征服了住在中部平原、人口稀少的其他民族,开始在匈牙利大平原定居。但这些游牧部落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对包括意大利、德国,还有法兰克王国等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进行袭扰和劫掠,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心腹之患。这一切直到公元955年8月10日,匈牙利人在奥格斯堡战役中被东法兰克王奥托一世率领的欧洲军队彻底击溃才告终结。
公元996年,当时的匈牙利王伊斯特万与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二世之女吉赛拉联姻后受洗成为基督徒,次年便开始平定国内异教徒叛乱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权在握的伊斯特万在马扎尔民族中强制推行基督教,让这个游牧民族部落融入完全融入欧洲主流社会。他的这些举措深得欧洲人的赞赏,并于公元1000年圣诞节那天获匈牙利国王封号。公元1001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为他正式加冕,伊斯特万成为伊斯特万一世,匈牙利成为了匈牙利王国,由此融入欧洲基督教大家庭,从「欧洲之祸」变成「欧洲之盾」。
鉴于伊斯特万一世对基督教世界的巨大贡献,1083年他被教廷宣布为圣人。
《烟袋斜街》A0108020002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西城
在上海,干道叫「大马路」,支路叫「小马路」或「横马路」,再小点的,叫「弄堂」;而在北京,感觉大路多叫「大街」,小点的路叫「巷子」,再小点的则叫「胡同」。
北京地广人多,除了住皇城的,一多半儿就都住在胡同里,因此胡同特别多,多到全北京恐怕没人能弄得明白整个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那天在火车站打车去交道口南大街的菊儿胡同,开车的师傅是个老北京,道挺熟,可一到交道口南大街,车立马慢了下来:「北京的胡同特多,不好找。您管右手,我看着左手,一起帮着找找。」
兴许是胡同实在太多,起名成了件头疼的事儿。所以胡同的名儿感觉都是随便起的: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一头宽一头窄的叫「小喇叭」;斜的叫「斜街」,长的叫「竹杆」,低的叫「下洼子」,短的叫「一尺大街」。还有些更是逮啥叫啥,想哪是哪:「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等等等;既有「百花深处胡同」和「杏花天胡同」的阳春白雪,也有「狗尾巴胡同」和「羊尾巴胡同」的下里巴人。
想想也是,不就是个名嘛,叫啥不住人。相反,我倒是觉得,像这样的名子比「长安」、「万安」、「永安」更有个性,好记,且妙趣横生。
《丹陛桥》A0108030002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公园
北京的天坛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砖石道,南连圜丘的成贞门,北接祈谷坛的南砖门。这条道叫「丹陛桥」,是天坛的主轴线。
丹陛桥全长360米,宽29.4米,分三条道:中间这条石道不走人,而是专为神仙而设,所以叫「神道」;石道的两侧各有一条砖道,皇上走东边的「御道」,其他人等走西边的「王道」。
丹陛桥之所以称为「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条道南低北高,行在这条道上步步高升,能上天,是登天之桥;但另一种说法似乎更靠谱些:因为这条道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券洞,所以是桥而不是道。
桥下的这个券洞叫「进牲门」,每当举行祭天大典时,供奉的牲畜被从西南的「牺牲所」通过进牲门赶进东北的宰牲亭宰杀。牲畜一旦通过进牲门后便再无生还希望。进牲门也因此被称为「鬼门关」。
《祈年殿》A0108030001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公园
祈年殿前身为「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嘉靖十九年拆除后,嘉靖二十四年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为大清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于光绪十五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
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