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风情》F0200000004 · 2014年3月19日摄于泰国春武里府芭提雅东芭乐园

 

这是泰国舞最经典的造型:左手捏起拇指和食指,展开另外三指,由外而内缓缓收拢,而右手则完全摊开,由内而外、由下而上慢慢托起。泰国舞的这个招牌造型据说是泰国人生活观最真实的写照:赚三块、花五块。

在芭提雅的东芭乐园参加演出的都不是专业舞蹈演员,而是当地的普通民众,女孩子们个个如花似玉、妩媚动人。

一个美女如云的国度,竟然还容得下那么多的人妖,真弄不明白泰国的男人都是怎么想的。哈。

萨瓦迪卡。


《湄南河》A1101000001 · 2014年3月18日摄于泰国曼谷

 

当今世界公认的最长地名是泰国的首都,其英文全称是:Krung thep maha nakorn amorn ratana kosinmahintar ayutthay amaha dilok phop noppa ratrajathani burirom udom rajaniwesmahasat harn amorn phimarn avatarn sathit sakkattiya visanukamprasit,共163个字母,翻译过来大意是:「天使的城市,宏大的城都,佛祖的宝珠,佛祖战争中最和平伟大的地方,有九种宝玉存在的乐都,很多富裕的皇宫,住了权威的神,佛祖以建筑之神再兴建的大都会」。幸亏这一名字被简化成了「曼谷」,不然真是很麻烦:想订张去曼谷的机票,这头目的地名字还没打全,飞机怕是已经飞往目的地了。

据说为了能帮助国民记住这样一个史诗般的名字,泰国人甚至还特意为它创作了一首歌。


《东芭乐园》A1102000002 · 2014年3月19日摄于泰国春武里府芭提雅

 

泰国素有「象之国」、「象之邦」之称。大象在泰国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神兽」和国宝。但在这无限风光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番凄凉悲剧的真实。对此,道格拉斯 · 查德威克在《失业大象的悲惨世界》有所描述。现摘录并整理如下:

作为野生大象的家园,泰国四分之三的森林因开垦和砍伐而遭到破坏。为保护野生大象的栖息地,泰国加强了对森林的保护,但这又导致了许多在伐木业中服役的驯化大多大象的失业。在森林萎缩、人口激增的泰国,大象的前途变得越来越渺茫。

和猫、狗不同,大象太庞大了,庞大到让人无法忽视,而驯化的大象已经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因而无法重新放归野外。如何处理这些失业的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个社会问题。

在泰国北部森林,一幢吊脚楼里住着两个坚毅的女性。一位叫乔基雅,42岁,体重3吨;另一位叫桑都安,也是40多岁,体重39公斤。前者是一头大象,而后者则一个是女人,二者相依为命。做饭时,乔基雅都会扭动它长长的鼻子向桑都安示意,直到得到一些蔬果。在她俩相遇之前,乔基雅为盗伐者工作,甚至在其怀孕时也不得不继续着繁重的劳役。乔基雅因为流产而开始罢工。为了让它继续工作,象奴就用弹弓射它。象奴们把这种做法戏称为「遥控」。有一回象奴射偏了,打瞎了乔基雅的左眼,这进一步加深了乔基雅的恐惧和仇恨。当象奴过来查看情况时,乔基雅用鼻子打断了象奴的手臂。象奴为了报复,用弓箭射瞎了乔基雅的另一只眼。

在一次参观盗伐场时,桑都安看见乔基雅因为撞到一棵树而挨打。当得知乔基雅的遭遇后,桑都安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相助,它必死无疑。她筹钱买下了乔基雅,并从此开始了她保护大象的事业。如今,桑都安先后拯救了17头成年大象,乔基雅是其中之一。这些大象现在生活在清迈以北55公里一处385公顷的森林保护区里。她称这个保护区为「大象避难所」。

虽然世界各地的大象都受到栖息地缩减、盗猎以及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冲突的影响,但亚洲象的处境尤其严峻,甚至比非洲濒危大象境况还要糟糕。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至伊拉克之间,如今数量已不足5万头,包括1.5万头驯化大象。据估计,一个世纪前,光是泰国境内就有10万头大象,其中有一半受到驯化,用来耕作、运输或是伐木。今日,驯化的大象只剩大约3000头,野生大象的数量也相差无几。

大象是泰国的图腾,是泰国国饰的一部分,从广告招牌啤酒瓶到镀金皇宫,各色各样的东西上都有大象装饰。大象甚至被泰国人用于战争。泰国人说,他们国家的自由是在象背上赢得的。然而这种大象崇拜与大象的现实处境相去甚远。和野生大象不同,驯化大象在泰国被视为家畜,并不受泰国1992年颁布的保育法所保护,一旦失业,没有人会愿意为其承担每天高达230公斤食物和230公斤水而被宰杀。

象奴和大象的关系,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之间所有过的最强烈、最复杂的结合,同时,由于大象的寿命与人类相同,因而也是唯一能伴随人类一生的关系。不过从瞎眼乔基雅的例子看来,这个关系亟待调整。许多泰国象奴并非大象的主人,他们只是受雇于景区,或是租用大象上街乞讨。无论是大象的主人还是象奴,他们对大象没有感情,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善待大象,这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据估计,泰国每年约有100个象奴被大象杀死。

由于失业的大象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靠大象在街头行乞也就越来越赚不到钱了。在孔敬市,我拜访了一头40岁、叫做波姆的街头行乞象,以及它的3岁小公象。它们的主人把它们租给两个象奴和3个助手。虽然这对母子看来状况尚可,但我还是注意到小麦克斯额头上有新的疤痕,耳朵上也有洞,那种伤口显然是尖锐的驱象锥造成的,这是一种顶端有金属尖钩的短棒,用来使大象屈服。

在街上行乞并不复杂:象奴领着大象一路走,一面让大象将象鼻朝路人伸出去,偶尔来点屈膝或摇头摆脑的动作;助手们则向游客兜售高价的香蕉或甘蔗等大象食物。

除了街头行乞,那些用于马戏表演或供游客乘骑的大象境况也十分悲惨。记者珍妮佛 · 海尔在她的获奖影片《消失的巨人》里记录了一种被称为「罚殃」的驯化仪式。影片记述了一头4岁小象被从母亲身边拖走,关进一个小笼子。可怜的小象整天都会被挨打,并且没有吃喝,也不准睡觉,还经常遭受尖矛的戳刺,直到它完全屈服,并能正确领会象奴的指令和意图为止。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会付很多钱到森林里骑象,或是看它们表演节目。」海尔说,「但是驯化这些动物的过程,是外界很少能够看得到的。」

泰国并不是唯一用这种方法训练大象的国家。美国田纳西州霍恩沃尔德大象庇护所创始人卡罗 · 巴克利表示:「实际上,凡是有驯养大象的地方,人们都在做这种事;差别只不过是方式和残忍程度的不同罢了。」


《疯》F0300000031 · 2014年3月19日摄于泰国春武里府莎美珊公主岛

 

莎美珊公主岛是泰国春武里府一个泰国皇家海军管辖的无人海岛。我们是搭乘泰国皇家海军的小艇登的岛。

据说莎美珊公主岛适合浮潜,但登岛后发现那里的海岸礁岩和珊瑚密布,沙滩上很多的砾石和碎珊瑚,很容易扎脚,所以也就没去浮潜,而是离开人群,找了个僻静处赏海景、吹海风,顺便拍些照片。

突然,从海边传来一阵阵的呼救声,说有人溺水。姥姥撂下一句「我去救人了」,随即迎着呼救声便跑了过去。到了海边,溺水者已经被人救到岸上,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当时现场围了不少人,甚至还有两个驻岛的泰国皇家海军士兵,但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都慌了神,不知所措。

姥姥挤进人群,顾不得满地的砾石,跪在地上,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几分钟后,溺水者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起了白沫,似乎有了些许生命迹象。

没多久,泰国皇家海军派出的救援快艇抵达码头,众人将溺水者抬上快艇后,也都没心思再玩,围在泰国海军驻岛士兵的身边,都想第一时间从他们那里得到溺水者的最新消息。

莎美珊公主岛离岸边有些距离,即使是快艇也要好几十分钟。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候,快艇上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说溺水者苏醒过来了。在场的所有人激动万分,拼命地鼓起掌来。但几分钟之后,又有一条消息传来,说溺水者的状况出现反复,再度陷入昏迷。大约一个小时,溺水者被救到岸上的医院,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

消息传来,姥姥难过得都快哭了。


《伊斯坦布尔》A1001000004 · 2013年6月7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消除基督教国家对土耳其的戒心和顾虑,首任总统凯末尔首先废除了苏丹制,随后又废除了哈里发制,一步步将土耳其由封建神权制国家改造成一个世俗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在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对土耳其的戒心和顾虑并没有消除。

1952年2月28日,土耳其加入了代表西方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30年之后,土耳其于1987年4月向「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申请,希望成为「欧共体」的完全成员国,并且也作了极大的努力,包括六次修改《宪法》以满足西方的要求,但令土耳其沮丧的是,在2002年的哥本哈根峰会上,欧盟15国同意同意了其它10个候选国的入盟申请,只把土耳其挡在了门外。当然,欧盟提出的理由很多,包括知识产权、人权、发展水平之类,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土耳其尽管已经被改造得像一个世俗国家,但毕竟依然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这对以基督教国家为核心的欧盟来说,不可能不对此心存疑虑。此其一。其二,一旦土耳其加入欧盟,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缓冲便不复存在,欧洲不得不直面伊斯兰世界。这恐怕是欧盟推三阻四,不愿意接受土耳其入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三,土耳其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在崇尚契约精神和骑士精神的欧洲人的眼里显得比较异类,这也让土耳其在心理上难以为欧盟所接受。

事实也确实如此,土耳其既想恢复阿拉伯伊斯兰的荣耀和梦想,又想能够跻身西方基督教世界,只是这种左右逢源、两头讨好的暧昧态度并不为东方,也不为西方所接受。希望和失望相互交织的结果是,这个国家始终牌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而这正是让东西方对这个国家保持戒心和顾虑的根本原因。

那天在耶尼清真寺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一边聆听着身后悠扬的宣礼声,一边看着眼前广场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心里在想: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伊斯坦布尔,这座美丽的「众城女王」之城还会依然像现在这般的祥和吗?


《耶尼清真寺》A1001000009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从公元前658年希腊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的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岬角上建立殖民城市拜占庭到今天,将近二十七个世纪的时光给伊斯坦布尔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记: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入口,始建于公元前408年的「女儿塔」、建于公元321年的君士坦丁赛马场、建于公元378年的瓦伦斯渡槽、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公元537年竣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1348年修建的加拉达塔、修建于拜占庭帝国圣使徒教堂旧址之上,公元1470年竣工的法提赫清真寺、16世纪初兴建的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公元1557年竣工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公元1616年竣工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即蓝色清真寺、公元15至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托普卡帕宫,等等。

奥斯曼帝国给伊斯坦布尔留下了450多座清真寺,这些清真寺以及成百上千座宣礼塔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使这座历史名城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情。


《土耳其小贩》F0200000003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压垮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同盟国之一的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保加利亚一起在这次大战中的失利,并于1918年10月30日向由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王国、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日本、黑山、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以及中国组成的协约正式国投降,直接导致其昔日的属地被瓜分殆尽。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奥斯曼帝国日后死灰复燃,老谋深算的英国人鼓动奥斯曼帝国周边一些国家将其肢解,以永除后患。

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第二军团司令、杰出的军事军家,后来被尊为「土耳其人之父」的穆斯塔法 · 凯末尔 · 阿塔土克出现了。凯末尔不仅立即推动议会发表了被称为「新土耳其的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并且在协约国占领伊斯坦布尔、议会被强行解散的情况下在安卡拉成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土耳其国民政府。

1923年,凯末尔以国民军总司令的身份率领土耳其军队大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入侵者,迫使协约国与其在瑞士的洛桑签订了《洛桑协定》。在这份《协定》中,协约国正式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伊斯坦布尔,并一直延续至今。


《托普卡帕故宫》A1001000008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十七世纪,通过采取包括整顿财政和税收、整肃军队、限制宗教极端势力、引进西方科技和管理人才等方面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奥斯曼赢来了一次帝国的复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时任苏丹默哈莫德四世却错误地认为完成祖辈们征服中欧这一夙愿的时机已经到来。

默哈莫德四世指派时任宰相穆斯塔法率领十八万大军西征,想一举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夺取维也纳。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次他面对的是众志成城的整个欧洲的抵抗:罗马教皇出资150万金盾,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和热那亚也都慷慨解囊;波兰国王索别斯基三世在象征性地收取了50万金盾之后,亲自率领一万八千士兵同德国各公国的士兵一起驰援维也纳,最终彻底击溃了穆斯塔发和他的军队。

这场战争不仅让奥斯曼帝国在政治和军事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让帝国的国库消耗殆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元气大伤,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没能完全恢复。


《埃及市场》A1001000007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在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北苏丹与也门,大致包括今天的黑山、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赛哥维那、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埃及、塞浦路斯、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科威特、约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一部、伊拉克、叙利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以及伊朗一部,而伊斯坦布尔也因此成为那一时期的世界中心。

奥斯曼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出现在1571年。那一年,相对弱小的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击败奥斯曼在地中海的庞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奥斯曼帝国的国运从此开始衰落。

除了外患,奥斯曼帝国内忧也是不断。1574年,穆拉德三世登基。为避免权力之争,他先后杀掉了自己的五个兄弟。而到1595年,默罕莫德三世更是在杀掉了自己十九个兄弟后才登上了苏丹的宝座。宫廷和家族的权力之争大大削弱了帝国的元气。所幸的是,靠着他们的前任,奥斯曼帝国第10位苏丹苏莱曼所建立的强大军队,帝国才得以继续维持了一个世纪,直到十七世纪末。


《耶尼清真寺》A1001000003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五世纪,中国的北魏王朝击溃北方宿敌柔然罕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柔然人的种族奴隶,专门为柔然人打铁的「锻奴」突厥人不但得以挣脱奴役,而且还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突厥人一方面彻底断绝了与柔然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成功与西魏联姻。一年之后,突厥人大败柔然,随即建立「突厥汗国」。

至隋初时,突厥人趁隋朝政权未稳,开始大举进犯和袭扰中原。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由于内讧,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与中原之间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大唐军队大败突厥,率先剿灭了东突厥。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再度发兵,将突厥其余各部也悉数剿灭。就此,突厥渐渐淡出中国史籍。

突厥进入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的视野是公元六世纪。

公元562年,也就是突厥汗国建立10年之际,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哒王国并瓜分其地,得手之后,突厥人随即翻脸,独吞了哒故王国的全部土地。突厥人还嫌不够,于6年之后,也就是公元568年,又与拜占庭结盟,联手与波斯打了一场长达20年的战争。

到了公元10世纪未,波斯萨曼王朝开始衰微,内部也是纷争不断。突厥人趁机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就是这一时期,大批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

公元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突厥人被迫迁移,其中大约有400户突厥家庭在首领厄尔图格鲁尔的带领下迁至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苏丹国小亚细亚。罗姆苏丹给予同种的奥斯曼人以慷慨的待遇,将小亚细亚西北部同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索古德地区封给了厄尔图格鲁尔,作为藩属以拱卫罗姆苏丹国。1299年,已经继位的厄尔图格鲁尔的儿子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之际宣布独立,自封「苏丹」,由此揭开了长达六个半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帷幕。

1453年5月29日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天。那天,即位不到两年的穆罕默德二世率兵八万仅用了53天的时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彻底终结了罗马帝国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长达十六个世纪的历史,君士坦丁堡也随即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与此同时,穆罕默德二世以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的名字将国名正式确定为「奥斯曼帝国」。


《伊斯坦布尔》A1001000006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前七世纪,希腊移民开始在爱琴海和黑海一带建立殖民城市。公元前658年,希腊移民在巴尔干原住民色雷斯人的小镇力高斯修建起一座新的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它的拉丁文名字叫「拜占庭」。

公元三世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的罗马帝国开始步入晚期,社会动荡,都城罗马经济崩溃,而在帝国的东部,情况要相对好很多。公元314年,「四帝共治」下罗马帝国西部的奥古斯都,也就是皇帝的君士坦丁击败了东部的奥古斯都李锡尼后,随即决定迁都。公元324年,拜占庭成为帝国的陪都,6年之后,即公元330年,拜占庭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大帝更愿意称它为「新罗马」。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一分为二,分给交给两个儿子,即阿卡迪乌斯和霍诺里乌斯。其中原帝国西部成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仍为罗马;原帝国东部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为拜占庭。西罗马帝国仅仅存续了81年便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一千多年。

东罗马帝国一直自称是「罗马帝国」,而且也得到了当时世界的广泛承认。为了区别古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罗马帝国,公元17世纪起,历史学家将后者称为「拜占庭帝国」。


《博斯普鲁斯海峡》A1001000005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如果从历史地位以及地理位置这两个维度同时审视,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与伊斯坦布尔相比肩。

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在从公元前658年直到今天这长达2600的漫长岁月中,曾前后接受过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洗礼。从公元324年起,这里就一直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连串闻名遐迩的名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充满了辉煌和荣耀和历史。

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地跨欧亚两个大陆,扼守着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千百年来,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点和交汇点,是世界文明的地理中心。即使在今天,伊斯坦布尔也依然是伊斯兰世界的西部前沿和基督教世界的东部屏障。


《蓝色清真寺》A1001000002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的波斯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大封建军事帝国,但由于所属的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波斯人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人则信奉逊尼派。在奥斯曼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法维帝国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信奉逊尼派的土耳其人的统治,对奥斯曼帝国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波斯的萨法维帝国发动了战争。

这场伊斯兰世界的教派之战持续了百年,称为「百年圣战」。战争初期,尽管双方之间互有胜负,但就总体局势而言,奥斯曼帝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甚至占领了波斯首都大不里士。但进入十七世纪后,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1602年,波斯军队一改以往的被动防御态势,开始主动进攻奥斯曼帝国。随后两年,波斯人数度击败次土耳其人,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万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波斯境内。在1602至1612年的10年战争中,波斯大获全胜,1613年11月双方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波斯的全部战果。

正是在这一时期,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为安抚安拉,决定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建造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就是现在的「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蓝色清真寺」因其内壁镶嵌有两万多块产自土耳其制瓷名镇依兹尼克的白底蓝釉瓷砖而得名,其真正的名字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筑工程始于1609年8月,由苏丹亲自主持动土仪式,艾哈迈德一世有意让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成为他的第一个帝国清真寺,并亲自任命著名建筑师希南的得意门生赛德夫哈尔 · 穆罕默德阿加负责这一工程。蓝色清真寺拥有六座轩尼塔,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伊斯兰世界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波西米亚风》F0100000007 · 2013年6月7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波西米亚」是一种思潮、一种文化和一种时尚。

上世纪六十年代,二战后出生的美国人开始逐渐进入社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蔑视传统、摒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融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叛逆。这形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衣衫褴褛、浪迹街头的「嬉皮士」是这种思潮和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与「嬉皮士」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群开始出现。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崇尚精致而典雅的生活方式。这群人被称为「雅皮士」。

尽管波西米亚思潮的出现比「嬉皮士」和「雅皮士」要早大半个世纪,但就其风格而言,可以说是「嬉皮士」和「雅皮士」的混合体:在强调狂野、奔放、叛逆、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典雅、奢华、艺术、时尚。

波西米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在服饰上:俄罗斯层层叠叠的波浪多褶裙、印度的珠绣和亮片、摩洛哥的皮流苏和串珠以及最丰富的色彩、最多变的装饰和最精巧的手工打造被统一在不羁和流浪之中。

「波西米亚」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日耳曼人在如今的捷克一带建立的一个王国,而波西米亚文化诞生于美国,二者之所以能扯在一起,源自六个世纪前的一个误会:公元十五世纪时,浪漫有余而严谨不足的法国人不知基于怎样的理由,认定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来自波西米亚,至此,二者开始混为一谈,吉普赛人被称为了波西米亚人。而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吉普赛人,自然而然地就被称为了「波西米亚」。


《布杰约维采》0901000001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南波西米亚

 

布杰约维采,捷克共和国南波西米亚州的一座小城。如果「布杰约维采」这个名字让你感到陌生的话,那么它的德语名字你一定不会不知道:「百威」。

是的,就是美国著名啤酒品牌「百威」。

布杰约维采是一座啤酒之城,13世纪起该地就以酿造啤酒而知名,这里生产的「布多巴扎 · 布多巴尔」啤酒据说是世界最好的啤酒。

19世纪时,布杰约维采的一个酿酒师移民美国,将「百威」注册在其成立的啤酒公司名下,但这一品牌之前一直为一家成立于布杰约维采的捷克著名啤酒酿造商所使用,从而引发了一场跨世纪的「百威」的商标权之争。尽管美国「百威」风靡世界,但在中欧人的心目中,只有捷克南波希米亚的布杰约维采制造的啤酒才配得上称「百威」。时至今日,捷克,乃至中欧,依然对布杰约维采的「百威」推崇备至、引以为豪,而对美国「百威」不屑一顾,并始终将其拒之门外。

在捷克,乃至中欧,喝到的每一杯「百威」,一定是由捷克的布杰约维采酿造。


《埃及博物馆》A0501000001 · 2013年6月2日摄于埃及开罗

 

埃及博物馆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1902年建成开馆,藏品包括从5000年前古埃及时期直至公元6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历史文物,总数超过30万件,其中大部分藏品的历史都在3000年以上,极其珍贵,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的主要藏品为法老时期文物,因此又被称为「法老博物馆」。在这些藏品中,最著名的是二楼展厅陈列的图坦阿蒙墓室出土的1700多件精美绝伦文物,其中「黄金面罩」、「黄金棺材」、「黄金宝座」等堪称艺术珍品,可与世界上任何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相媲美。除此之外,二楼陈列室一角还辟有一间单独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20余具埃及历代法老及其后妃们的木乃伊,其中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遗体虽历经3500多年,但依然完好。

埃及博物馆让人惊叹,以至于走出博物馆之后很久,人依然沉浸其中。而在这之前,真的很难相信,当中国还处于混沌之中时,尼罗河就已经孕育出如此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亚洲航空》A0801000002 · 2015年6月23日摄于马来西亚吉达兰卡威国际机场

 

2014年12月28日上午7时24分,一架由印尼泗水起飞的「亚洲航空」QZ8501航班在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失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廉价航空」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廉价航空,执飞的应该都是一些二手的老旧飞机,因而更容易发生飞行事故。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以「亚洲航空」为例:亚洲航空目前拥有的机队,清一色是被认为最先进、最可靠、最安全的「空客」飞机,其中航程在4小时以内的短途航线由「空客A320」执飞,少数4小时以上的长途航线由「空客A330」执飞,平均机龄3.5年,这至少在亚洲称得上是最新的机队了。

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春秋航空」至2016年末机队规模66架,全部为空客A320飞机,平均机龄3.6年。

和一般人的想像不同,廉价航空更倾向使用新飞机。这是因为新飞机在燃油经济性和维护修理成本上更具优势。除此之外,廉价航空也倾向于使用统一机型,这样不光可以以「批发」的方式降低零件采购成本,同时在飞机的维护、保养、修理以及使用上都可以做得更加专业,因而也就更加安全。

廉价航空究竟安全与否,下面的数据和实例都给出了科学和客观的答案:

根据德国航空媒体JADEC综合数据,2003年到2013年,全服务航空公司客机共发生818次严重事故,导致160架飞机全毁,而廉价航空仅发生112次严重事故,14次飞机全毁。按照廉价航空在全球民航班次中超过20%的比例计算,廉价航空的事故数据也并不比全服务航空更差。根据2006年出版的《航空产业:战略方向》一书,无论是在平均事故数量、近似碰撞事故数量还是飞行员偏航次数方面,美国全服务航空公司和廉价航空公司也并无显著区别。

美国的「西南航空」、欧洲的「瑞安航空」和「易捷航空」、澳大利亚的「澳洲航空」都保持了数十年的飞行安全记录,从未有一名乘客或机组成员死于飞行安全事故。甚至这次尚不能明确航班失联原因的亚航,在之前也从未有过飞行事故致人死亡的先例,拥有几乎完美的安全记录。

2006年3月起,欧盟委员会不定期公布因安全原因被完全或部分禁止在欧盟境内开展运营业务的航空公司名单,也就是俗称的「欧盟航空公司黑名单」。

在2007年6月公布的「黑名单」中,印度尼西亚全部航空公司无一幸免,其中包括这次失联的QZ8501航班所属的「印尼亚洲航空」。但两年后,欧盟单独豁免了「印尼亚洲航空」公司,认为这家航空公司「保持了最高安全标准」。欧盟的这一决定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印尼亚洲航空」的飞行安全状况是可以信赖的。


《亚洲航空》A0801000001 · 2015年6月23日摄于马来西亚吉达兰卡威国际机场

 

2001年,亚航集团首席执行官东尼 · 费南德斯丹斯里与另外三位亚航的始创人:前任公司主席帕哈米 · 拉贾博拿督、集团副执行官卡马鲁丁 · 迈拉嫩拿督以及现任公司主席阿卜杜尔 · 宾 · 阿布贝卡拿督,满怀着让更多的马来西亚人都能乘坐飞机旅行的美好愿望,共同成立了「图恩航空公司」,之后又用象征性的25美分的价格获得了购得了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亚洲航空的经营权。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亚洲航空在费南德斯丹斯里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并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不仅还清了高达1100万美元千万的债务,还实现了盈利。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亚洲航空的机队最初的两架老旧飞机发展到目前有超过150架的空客,其规模超过了日本的「日航」及韩国的「大韩航空」,承运的旅客总数超过二亿二千万人次,航运网络延伸至亚太、中东及澳大利亚。截止到目前为止,亚航下属全资或合资、合作的航空公司共有9家,分别是「马来西亚亚洲航空」、「泰国亚洲航空」、「印尼亚洲航空」、「菲律宾亚洲航空」、「印度亚洲航空」、「印尼亚航长途」、「亚航飞龙航空」、「亚洲航空X」及「泰国亚洲航空X」。

作为一家「廉价航空」公司,亚洲航空在一些机场拥有自己的航站楼,像吉隆坡、亚庇等。其中被戏称为「客运站」的亚航吉隆坡国际机场旧航站楼「LCCT」自去年5月9日起移至全新的2号航站楼,即「LIA2」。

亚洲航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Now Everyone Can Fly」,意思是亚洲航空让每个人都坐得起飞机。无论如何,像亚洲航空这样的「廉价航空」确实让更多的人坐上了飞机。

亚洲航空是一家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这毫无疑问。它的成立和运营,首要目的还是盈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亚洲航空追求利益的方法和手段值得商榷。

夜航班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正当旅客准备休息的时候,舱内的温度降得很低,不是凉,是冷。如果是「全服务航空」,问空乘要一条薄毯,这事也就解决了。但在亚洲航空,薄毯是要花钱借的。而身着厚实春秋装的空乘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乘客面前,「关切」问谁需要租用薄毯。

亚洲航空拒绝乘客在机舱内食用自带食物。如果说,这样的规定对一、两个小时的短途乘客来说还不算太过分的话,那么,对于超过四个小时的长途乘客无疑有点不近常理,甚至是过于苛刻了。

让每个人都能飞是一回事,让每个人都能尊严地飞则是另一回事。


《飞龙航空》A0701000001 · 2013年7月18日摄于菲律宾西米沙鄢卡利博国际机场

 

廉价航空,正式名称是「低成本航空」,对应的是「全服务航空」。

廉价航空的最大卖点就是低廉的机票价格。我曾经搭乘过很多次的廉价航空,其中一次从上海飞珠海,搭乘的是春秋航空,票价99.00元,比从家到机场的出租车还便宜。

但廉价并不意味着高性价比。除了全网络售票、大量采用自动值机,以及减少航班的地面停留时间、提高飞机的日利用率等一系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外,廉价航空更主要的是通过牺牲乘客的舒适度以及拆分并出售不必要服务来降低运营成本。

廉价航空通过增加座位密度来提高载客量,这样必然会降低乘客的舒适度。另外,廉价航空一般都没有娱乐设施,这样既降低了飞机的采购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飞行重量。

廉价航空的另一个通行做法,就是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服务,并将这些服务拆分、细化后分别出售,像托运行李、餐食和饮料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乘客可以只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即可。这是「廉价航空」与「全服务航空」最大的区别所在。可不可以这样比喻:全服务航空出售的是整车,而廉价航空出售的只是零配件,顾客挑选好后,再由他们组装。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廉价航空的价格其实很可能超过全服务航空。


《荷兰皇家航空》A0601000002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荷兰北荷兰哈勒姆史基浦机场

 

荷兰皇家航空的机上服务不像中国、日本或韩国这几个东亚国家的航空公司那么「规范」和「职业」。这么说没有任何的贬意,正相反,倒是觉得他们略显随意的服务更多的是源于内心而不是训练手册。在和你对话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并不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但他们的眼神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他们是认真的,像是在对待自己的朋友。这种感觉,比用嘴咬铅笔训练出来的灿烂和妩媚更具有亲和力,也更让人信服。或许这是北欧人的性格使然。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创立于1919年10月7日,是现在仍以原有名称运作的历史最悠久航空公司。这家公司的首个定期航班是在1920年5月17日由英国首都伦敦飞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长的一个定期航班。当时的乘客只有两名英国新闻记者。这一年,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共运送乘客345名、22吨货物及3吨邮件。

1924年10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开辟通往印尼的第一条国际航线,1929年又开通了到亚洲的定期航班。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最长的航线。

尽管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于2004年5月被法国航空收购,组成「法航-荷兰皇家航空集团」,但其独立地位并未受到改变,仍以自身品牌经营。

目前,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和其合作伙伴的航线网络已覆盖了六大洲90个国家的500座城市。公司在95个国家的251个城市设有351个办事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民航运输、飞机维修、飞机租货、航空配餐、空中和地面服务人员培训、医疗服务与航行诊所、全球计算机定位系统及保险。截止到2005年,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拥有181架现代化飞机,平均机龄为9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飞行机队之一。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在全球享有盛誉。《财富》杂志曾作过关于最受欢迎公司的评选,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在航空公司领域位居榜首。

喜欢搭乘他们的航班。

1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