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神庙》A0502000004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卡特凿开陵墓石门的那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家的一只宠物鸟被一条眼睛蛇吞了,而眼睛蛇正是法老陵墓的守护神。

1923年3月6日,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在酒店里被一只蚊子叮了一下,随后,他在修面时不慎将蚊子叮咬过的地方划破了。事后赫伯特的同事回忆说,当时有一只奇臭无比的埃及苍蝇曾在赫伯特渗血的伤口上停留过,这可能导致了赫伯特伤口感染。赫伯特的病情发展得非常快,迅即被送到开罗。经检查,他患上了败血症和肺炎。由于病情危重,赫伯特的妻子一得到消息,便从英格兰火速赶往埃及。

赫伯特的病情让人们联想到了「法老的诅咒」。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英国贵族考古学家的命运。作家马利 · 克雷里甚至在他的书中发出警告:任何人胆敢闯进法老们密封的陵墓,就会遭遇最严厉的惩罚。

1923年4月5日凌晨,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不治身亡。而这时,开罗的供电系统出现了某种故障,整座城市的灯光一下子全部熄灭。此事甚至得到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陆军元帅艾伦比勋爵的证实。事发当时,艾伦比曾经向开罗市供电局主管工程师询问过停电原因,但没得到任何满意的答复。更蹊跷的是,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赫伯特位于伦敦家中的猎狗在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叫之后旋即倒地而亡。

在赫伯特弥留之际,他应该会回想起考古学家、《每日邮报》特派记者阿瑟 · 伟格尔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英国贵族曾将一具木乃伊运回英国,但随后灾难接踵而至。他的一条手臂因枪械走火而被打断,住宅被烧毁,妻子也在海上失踪。

三年前,当卡特一行准备进入图坦卡门的陵墓时,赫伯特显得异常的兴奋。当时在场的伟格尔曾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旅游作家里持威 · 莫顿说:如果赫伯特能持续保持这种的精神状态,估计他还可以再多活半年。不幸的是,半年之后,伟格尔这句看似笑话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经过近三年的发掘,就在赫伯特死去的那年秋天,图坦卡门的棺椁被打开了。法老的头部罩着一件纯金的面具,就像是一件镶满珠宝的俄罗斯套娃。经鉴定,法老死时的年龄约在18至20岁之间。负责检查法老尸体的道格拉斯 · 里德教授注意到,法老的耳朵附近有一处小小的伤疤,其位置和赫伯特伤口的几乎完全相同。


《狮身人面像》A0501000004 · 2013年6月2日摄于埃及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

 

霍华德 · 卡特是一位英国考古学家,1892年第一次来到埃及后,对埃及,尤其是帝王谷非常着迷。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则是英国的一位考古爱好者,由于健康原因,经常在埃及休养。1914年,卡特和赫伯特联手,开始对帝王谷进行发掘。当时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帝王谷已毫无秘密可言。但卡特认为,在先前发掘过的废墟下面,很可能还隐藏着一些秘密,需要系统的勘察和发掘。

卡特的预感是对的。在经过八年的耐心发掘之后,1922年11月,他在一处当年工匠住的窝棚的遗址中找到了通向图坦卡门陵墓的台阶。当发掘到第十二世台阶的时候,面前出现了一道密封的石门,门上还刻有图坦卡门的纹章。卡特没有继续发掘,而是悄悄地将通道重新封堵了起来。他将这一发现用电报通知了乔治 · 赫伯特。

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在接到电报后,于11月24日赶到埃及,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女儿伊芙琳 · 赫伯特。

卡特和赫伯特汇合后,发掘工作重新开始。在打开石门的时候,卡特发现石门曾经被人打开后又重新关上的。门后是一条甬道,里面满是碎石。幸运的是,卡特在碎石堆中发现了一尊图坦卡门的金质头像。

甬道的另一头是第二道石门。这里似乎同样出现了盗墓者留下的痕迹,这让卡特和赫伯特都异常紧张。当卡特用颤抖的双手在石门上凿出了一个小洞时,一边的赫伯特紧张地问他:「能看见什么吗?」

一阵难捱的沉默之后,卡特轻声回答到:「能,都是稀世珍宝。」

事后,卡特在回忆起那一刻的情景时说道:「起初我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适应了光亮,墓室里的一切都呈现在眼前:壁画、雕像、黄金,一片金碧辉煌。」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各种奇异珍宝一件又一件地被搬出墓室,全世界都为些感到震惊。图坦卡门的陪葬品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全部送到开罗。

现在,图坦卡门陵墓中这些陪葬品都被收藏在位于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四年前在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时候,有幸亲眼目睹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人们在欣喜若狂之余,几乎遗忘了在打开墓门时见到的一行字:

「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在他的头上。」


《帝王谷》A0502000003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

 

底比斯,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约700公里,为古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于公元前2134年所兴建,是当时的都城。

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其东岸为当时古埃及的宗教和政治中心,而其西岸则为法老们的安息之所。古埃及人认为,东面象征着生命,西面象征着死亡。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第18至20王朝的法老和贵族们去世后,被安葬在底比斯西岸距尼罗河7公里的一处隐秘而荒凉的山谷之中。这片山谷被后人称为「帝王谷」。

从公元前1570年到前1090年,法老和贵族们在尼罗河西岸的这些峭壁上开凿墓室,用来安放他们的遗体。古埃及人坚信人,只要身体存在,人都可以转世。除了陵墓,帝王谷还建有许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庙。

帝王谷是一处雄伟的皇家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分别埋葬着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包括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这些陵墓大都直接由山体开凿而成,规模宏大,其中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落差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之华丽,令人难以置信。

帝王陵墓都有大量的陪葬品,供法老们转世之后享用。这些陪葬品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以至于无论是之前的金字塔还是新王朝时期的帝王谷,历代法老们的严密防洪和流传其广、令人毛骨悚然的「法老的诅咒」都未能阻挡盗墓者铤而走险。到20世纪初,帝王谷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几成废墟。

即使如此,仍然有不少痴迷古埃及文化和觊觎法老们价值连城陪葬品的考古学家和冒险家进入帝王谷,以期有所发现。其中就包括霍华德 · 卡特和乔治 · 赫伯特。


《龙纹扁足鼎》M0000000003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文物」、「文化」和「文明」这三者都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因而存在了某种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容易混淆。

文物,指的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物或者遗迹,但不是所有。只有当这些遗物或者遗迹具有某种历史,或者艺术,或者科学方面的价值,才可称其为「文物」。

文化,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混淆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个令人崇敬和崇拜,并且通常是需要仰视的概念。但实际上,人类活动的所有痕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归在「文化」之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一坨屎。如果这坨屎是人类留下的,那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文化层」。

「文化」一词最容易被人用错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谁谁谁「有文化」,这种说法跟说谁谁谁有人格一样毫无意义,因为人格谁都有,区别在于或高或低而已。谁谁谁「有文化」,其实通常只是想说谁谁谁「有学识」。

再一个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非常自豪,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这是错的,因为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文化一直可以追溯到北京猿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距今七十万年。「五千年」指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中华文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产生的。按照当今社会的一般标准,一个「文明」的诞生,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即: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农业生产和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以及使用文字。这四个方面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文明」。

当然,这一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所制定,中国学者有不同看法。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

按照目前的考古成果,当今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类的起源在非洲,但最早出现文明的却是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


《香格里拉》A0115020003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

 

香格里拉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2009年来云南的时候,这里还是「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中甸县才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在藏传佛教徒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极乐世界,一个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王国叫「香巴拉」。

香巴拉的形状就象一个坛城,呈轮状或有八瓣的莲花,每一瓣是一个由总督治理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亿两千万个村庄,整个香巴拉的边缘是无法逾越的雪山。香巴拉的中心是它的首都喀拉帕,此城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昼,国王居住在一个由宝石和金刚钻做成的宫殿里。城里有一个太阳神殿和一个月亮神殿。王宫的南边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有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神殿,它是由五种珍贵物质建成:金,银,松绿石,珊瑚,珍珠。

尽管人们对香巴拉的存在坚信不疑,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甚至于1775年还写了一部《香巴拉王国指南》,但这个净土天国究竟在哪,近千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只知道想找到香巴拉,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 · 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造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这个山谷高崖处有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这个隐秘世界后来被人们称为「香格里拉」,并且人们相信,希尔顿的「香格里拉」指的就是「香巴拉」。

尽管云南迪庆的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但「香格里拉」,或者「香巴拉」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在哪,依然是一个谜。


《茶马古道重镇丽江》A0115010003 · 2017年2月2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中国西部有两条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一是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的黄河上游走廊;二是今天的滇川藏地区的六江流域走廊,前者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而后者则被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是马匹出藏和茶叶进藏的主要通道。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达到辉煌。茶马古道不是某一条特定线路,而是一个密如蛛网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以云南的西双版纳为起点,经思茅、普洱、大理、丽江、中甸、德钦、邦达、林芝、拉萨的「滇藏线」,以及以四川的雅安为起点,经沪定、康定、巴塘、昌都、洛隆、拉萨的「川藏线」最为著名。滇藏和川藏两线在拉萨或拉萨以东地区会合后继续南下,经江孜、亚东出境后入锡金、下印度,直达噶伦堡,并辐射到加尔各答以及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成为一条各符其实的国际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上所有的物资流动,都由马队完成,这些马队称为「马帮」。和丝绸之路不同,茶马古道自形成之后便一直保持畅通,但沿途「巉岩怪石,无一步可以循阶石级者,用爬山虎攀藤附葛而上,马四蹄不能并立。毙者不计其数」的严酷环境将马帮时时刻刻利于生死险境。正因为如此,在长达千年的时光中,马帮形成了坚毅、诚信、豁达、宽容的独特的「马帮文化」,成为传奇。

「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人文精神。


《泸沽湖》A0115030001 · 2017年2月25日摄于中国云南宁蒗

 

泸沽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的神秘;而她的神秘,是因为她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下长期独立演化,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一种鲜明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习俗,这应该是泸沽湖最吸引人的地方。

泸沽湖虽然距丽江只有200公里,但这段道路曲折险峻,单程八、九个小时。来一趟泸沽湖,即使只是走马观花,也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这也是上一次的云南之行没有选择泸沽湖的主要原因,因为耗不起时间。而这次有所不同,一是用的小车,二是新的「丽宁」公路已经通车,公路等级不但由原来的三级升至二级,距离也大为缩短,单程从原来的八、九个小时减少到两个小时。

游客便利了,问题也来了。客栈、酒吧、游船、商铺,这些其他旅游景点的「标准配置」正在泸沽湖畔快速复制,即使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竟没有半点的陌生,倒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可悲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商机,多少年来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正在迅速崩塌和瓦解。

看着坐在自家神圣的「祖母屋」的锅庄边的摩梭姑娘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以神圣的布达拉宫的名义推销着粗劣的「雪花银」器时,除了叹息,就只剩下了惋惜。


《独克宗》A0115020002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又见香格里拉。

上一回来香格里拉还是在七年多前的2009年8月5日,那次是去一处牧场,高山、森林、草甸、溪流、木屋、围栏,无与伦比的美,很震撼。

那里应该是一处冬季牧场,而去的时候正值夏季,牲畜很少,只有几匹骏马在悠闲地啃着青草,不见人影。

一只雄鹰在半空中盘旋了一会儿之后俯冲下来,落在了远处一幢木屋的栅栏立柱上,那神情,那架势相当霸气。

当时我的手头只有一支中焦镜头,拍不了特写,所以也没多想,接连翻过几道围栏,朝那只鹰靠了过去。

正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摄的时候,眼角的余光里突然发现一团黑影悄无声息地从木屋的背后窜了出来。当时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判断自己遇到熊了。扭头细看,天,竟然是一头体形硕大的藏獒!情急之下,一边思考着对策,一边环顾四周,看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躲一下。就在这紧要关头,我发现木屋的门洞里有一个藏族老奶奶正倚着门柱在打盹。我强作镇定,右手捂胸,用仅会的一句藏语冲她大声喊道:「扎西德勒!」

她被我的声音唤醒了,真是幸运。她睁开眼,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起身,右手捂胸,还了一句「扎西德勒!」

这一招非常奏效。那只藏獒见状后停下脚步,没有继续朝我靠近。

我朝藏族老奶奶欠了欠身,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慢慢地朝后退。那只藏獒和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白狗一直和我保持着十来米的距离,一路「护送」,直到我退出最外面的那道围栏。


《普达措国家公园》A0115020001 · 2017年2月23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包括碧塔海、属都湖以及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两湖一坝」,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是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达措」为藏语,意为「神助乘舟到达湖的彼岸」。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游普达措有三种选择:要么搭乘观光车或观光船,要么徒步。

好些年没有上高原了,在丽江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有些喘,所以在海拔4000米的普达措,面对选择,起先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如果选择徒步,行程至少是4.4公里,况且当时还带着20来斤的摄影器材。但徒步线路是沿湖的栈道,一路的风光是乘车或者乘船都无法领略的。夫妻俩一合计,最后选择了徒步。

因为有前些年积累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两口子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一个来小时竟走完了全程。尽管有点喘,也有点累,但还是挺开心,毕竟我们靠自己的双腿走到了彼岸。


《噢耶》F0300000128 · 2017年1月30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1月30日那天,一家子又是轮椅又是童车的在广州晃悠。路过一条小巷子时,见墙角挂着一块牌子,上面两个斗大的字,一家老小竟没一个认得,于是停下脚步,没事找事地商量着给这两个字注个音。正在这时,童车里的闹闹不知哪个筋搭错了,竟然用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叫了声「外婆」。

为了这一声「外婆」,外婆苦苦等了五年。

上海话的「外」和「我」发声方法很独特,得用舌头的中后部抵着上腭才发得出来。现在很多本土的上海人都「啊」、「呜」的发不准。外婆为了校正闹闹这两个字的发音正可谓费尽心机,可就是没有效果。对此,闹闹也很苦恼,一直在模仿,就是学不会。

外婆听到闹闹的「外婆」声,一时间难以置信,以为听错了,让闹闹再叫她。这还不敢确定,又让闹闹叫「外公」。闹闹也非常兴奋,翻来覆去地叫着「外婆」、「外公」。

「外」会了,「我」水到渠成。这让外婆大喜过望,连忙包了个千元红包塞给闹闹。「今天我算是有了一个正宗的上海外孙了」。

外公一边掏钱,一边嘀咕:「叫声外公就有一千块,那我叫你大爷得了。」


《解馋》F0300000129 · 2016年7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闹闹想吃猕猴桃,外婆、外公就带上闹闹去超市。

超市的猕猴桃摊有一个带盖的透明塑料罐子,里头放着切成小块的猕猴桃,让顾客免费品尝。外婆打开塑料罐的盖子,用牙签从罐子里挑了一块猕猴桃,尝了尝,觉得挺好,就又挑了一块送进闹闹嘴里,问他:「好吃吗?」。

「好吃。」闹闹很满意。

外婆从摊子上拿了一盒猕猴桃,捏了捏,对闹闹说:「好像还有点硬,得放到明天吃。」

听外婆这么说,闹闹走到摊子跟前,一手打开塑料罐的盖子,一手拿着牙签,挑出一块猕猴桃就往嘴里塞,接着又是一块。一脸的满足,很解馋的样子。


《路遗十四》F0300000130 · 2016年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炮台湾湿地公园

 

我们家闹闹还算健康,不缺胳膊不缺腿,要说有什么生理缺陷,就是大脑「磁道」有个断点。

闹闹识数比认字要早差不多半年,很小的时候就能顺溜地算全十个手指头。可再从十一数到二十,麻烦来了:十三之后应该是碰到了大脑「断点」,怎么数,都数不到十四,十三后头永远是十五。为这事,全家可没少花心思,就是不管用。

去年初的一个周末,一家老少一齐上阵,外婆数一,妈妈数二,我数三,一直数到十三,故意把十四留给闹闹数。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三番之后,闹闹终于数对了一次,霎时间屋子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为了趁热打铁、巩固成果,在奖励了一块巧克力之后依样画葫芦从头再来:外婆数一,妈妈数二,我数三,数到十三,轮到闹闹了,却没了动静。妈妈有点急:「闹闹,十三后面是几?」

「这个我知道。十三后面是十五,对吧?」闹闹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得意。


《旋风土豆》F0300000131 · 2016年3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大宁灵石公园

 

风和日丽,我们带着闹闹去大宁灵石公园看郁金香展。路过一排小吃摊的时候,问他想吃点啥。他从头到尾挨个儿把小吃摊打量了一遍之后,指着「旋风土豆」,说就想吃这个。

我看了看「旋风土豆」,估计闹闹看中的不是炸土豆,而是上头的糖浆。结果不出所料,闹闹捧着硕大无比的「旋风土豆」,啃了几口就说不想吃了。为了甜甜嘴,得吃一大堆的土豆,这让闹闹很没信心。

闹闹其实蛮可怜的。因为经常莫名地流鼻血,别说巧克力,就连糖果也很少沾。这对像他这般大的孩子确实蛮折磨的。馋呐。

离小吃摊不远,有一家临时用木板搭起来的小屋,里头站着几个留学生模样的洋小伙子,在吆喝比利时黑巧克力。我也是可怜闹闹,没管外婆同意不同意,掏出钱买了几条,掰了一小块直接塞进了闹闹的嘴里,好歹让他解解馋。一旁的外婆见了,并没有责备,只是吩咐道:「闹闹,巧克力吃了之后要多喝水知道吗?」

闹闹倒是挺乖:「喝五杯。」

见闹闹答应得如此爽快,外婆得寸进尺地进一步加码:「最好再吃五片柚子,这样鼻子就不会出血了。」

闹闹想了想,可怜兮兮地央求道:「一块巧克力,喝五杯水,再吃五片柚子,这样好像不划算了。要不再吃一块巧克力,好吗?」


《林下虽无倾国艳 枝头疑有返魂香》D0006000001 · 2013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林下虽无倾国艳,枝头疑有返魂香。

新妆未肯随时改,犹是当年汉额黄。

 

「腊梅」,还是「蜡梅」?一直颇多争议。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详析二者的出处与先后,较为可信,摘录如下:

蜂蜡俗称黄蜡。腊梅开黃花,原名黄梅。古籍《礼记》上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就叫「蜡」。因当时岁暮为举行大祭祀之月,故农历十二月就叫蜡月。而腊梅开于蜡月,故此得名。「蜡」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腊」字,因而蜡月和蜡梅的「蜡」字,可和「腊」字通用。

据王世懋《学圃余疏》考证,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曾写有咏黄梅的诗。后来,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一代文豪苏东坡和黄山谷,因见黄梅花似蜜蜡,遂将它命名为「蜡梅」,说它「香气似梅,类女工撚蜡所成,因谓蜡梅」。由此蜡梅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后来诗家在咏蜡梅诗中,常在「蜡」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如「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等。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7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580至1640年被称为葡萄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

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绝嗣,恩里克一世继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塞巴斯蒂安一世舅舅的名义打败了恩里克一世,夺得葡萄牙王位,葡萄牙开始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支配。这个强大的殖民帝国由此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

1625年,葡萄牙舰队占领了由荷兰人控制的萨尔瓦多城市。但好景不常,1627年,卡斯蒂里亚发生经济崩溃后,荷兰人乘机组织海军破坏了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自此,英荷两国开始频繁攻击葡萄牙海岸线,由此引发了「西荷战争」。

1638年至1640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腓为首府。尽管数年后葡萄牙在一场战争中打败荷兰,重新夺回了巴西,但荷兰却相继夺得斯里兰卡、好望角和东印度群岛一带的土地,并且垄断了与日本长崎市的全部贸易。自此,葡萄牙在远东的势力仅澳门和东帝汶两地硕果仅存。

公元1661年,葡萄牙慷慨地将孟买和丹吉尔两地送给英国作为两国联姻的嫁妆,但在其他的一百年间,英国不但在印度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趁莫卧儿帝国的崩溃逐步控制了几乎整个印度及其贸易,只给葡萄牙留下果阿等地。

1755年,里斯本发生大地震,这对葡萄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国从此辉煌不再,先前不以为然的巴西这时却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的中心,并开始涉足黑人奴隶贸易。

1808年,法国的拿破仑以葡萄牙暗中援助英国为由开始进攻葡萄牙。当时的葡萄牙摄政王若奥亲王为免受波及,把王室迁往了巴西。1812年,若奥六世离开巴西回国时将自己的儿子佩德罗作留了下来作为巴西摄政王。令若奥六世始料未及的是,佩德罗竟趁此机会宣告巴西独立,并于1822年将自己加冕为巴西帝国皇帝。

公元182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葡萄牙几乎已经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亚洲的全部领土,只得将目光转向非洲,控制了佛得角、圣多美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企图以此阻止江河日下的颓势,并稍稍挽回一点面子。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2.5万雇佣军在丹吉尔登陆,开始了对摩洛哥的战争,摩洛哥被废国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但摩洛哥国王阿卜德 · 马立克率步、骑兵共5万人迎战。8月4日,葡萄牙军在马哈赞河畔的凯比尔堡附近发起进攻,揭开了马哈赞河会战的序幕。由于此役有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摩洛哥废王穆泰瓦基勒和摩洛哥国王马利克三位国王参战,历史上称为「三王之役」。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

158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尽管葡萄牙人于1640年再次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但首都里斯本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整座城市毁于一旦,所幸的是,王室成员因在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做弥撒而幸免于难。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由于葡萄牙国力逐渐衰弱,其海外殖民纷纷宣告独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葡萄牙拒绝效仿其他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放弃殖民地,仍然企图维持其殖民帝国的地位和身份,但这一局面并没有能够维持多久。1974年,葡萄牙国内发生军事政变,也就是「康乃馨革命」,这让当时极右的葡萄牙政府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放弃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最后的海外殖民地是中国的澳门。随着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萄牙这个称霸世界500年之久的殖民帝国寿终正寝。


《贸易广场》A3101000006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458年和1471年,阿方索五世分别从阿拉伯人手上夺得摩洛哥的部分领土以及丹吉尔等地,而他的继承者约翰二世又在西非的加纳修建了要塞。这个要塞自1637年起成为葡萄牙的西非总部。

公元148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刚果,并于1488年绕过好望角。

公元1497年7月8日,后来成为葡萄牙驻印度总督的航海家达 · 迦马率领海船从里斯本出发,先后到达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的马林迪。在马林迪,达 · 迦马做了一件当时不起眼,后来却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事件:他骗来了一位阿拉伯航海家马杰德为向导。马杰德带领达 · 迦马开始了欧洲人第一次横穿印度洋的征程。1498年5月20日,达 · 迦马船队顺利到达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开辟了欧洲经好望角横穿印度洋直达印度的航路。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又在东非从伊斯兰人那里夺得了莫桑比克和蒙巴萨等地,两年之后又夺得埃塞俄比亚海岸,甚至开始触及阿拉伯海一带。

公元1506年,葡萄牙侵吞了索科特拉岛、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以及马达加斯加。次年,又「发现」了毛里求斯。

1509年,葡萄牙人在第乌战役中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威尼斯共和国,一举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

1494年6月7日,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定通过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海里处的「教皇子午线」为界,界东即非洲地区属葡萄牙,界西即美洲地区属西班牙。至此,葡萄牙这个昔日的欧洲弱国变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国。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5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169年,阿方索七世驾崩。得到消息的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立刻挥师北上,想争夺王位。但这一次他没有能够续写辉煌,不仅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只是后来他答应将米纽河以北所有加里西亚地区都还给莱昂才得以脱身。

这次的惨败让恩里克斯彻底打消继续扩展疆土的念头。

一个世纪之后,到了公元1279年,迪尼斯一世继位。这位葡萄牙新君主为了消除西班牙文化对葡萄牙的影响,开始大力推广葡萄牙语,并于1290年建立起葡萄牙自己的第一所大学。

公元1297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订《奥卡尼塞许条约》,明确了双方的边界。自此,葡萄牙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

公元14世纪,烈性传染病「黑死病」在欧洲大规模爆发,短短数年间便吞噬了欧洲2400万条生命,葡萄牙人却因高于常人的免疫力而幸免于难。但「祸兮福兮所倚,福兮祸兮所伏」,本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不料葡萄牙人口因此急剧膨胀。而当时由西班牙进入葡萄牙的商路受到限制,很多生活必需品,香料、糖、黄金和白银等的数量锐减,价格暴涨。更为严重的是,葡萄牙铸造货币所用的黄金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西端,为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海岸,没有广袤的内陆,资源原本就很匮乏,想依靠自身资源来消化大量的过剩人口几无可能,只能对外扩张。由于东面是强大的宿敌西班牙,葡萄牙根本没有可能向内陆寻求机会,只得把目光转向大海。

当时马可 · 波罗的《马可 · 波罗行纪》盛行于欧洲,东方成为欧洲人概念中财富与黄金的同义词,欧洲各国纷纷谋求与东方的贸易。而导致葡萄牙陷入危机的正是黄金,因此,葡萄牙迫切需要开通东方航道,以寻求与东方的贸易。

那时葡萄牙正值亨利统治时期。亨利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富有战略眼光的领袖。在这位被称为「航海家亨利」的国王的率领下,葡萄牙开始了它的海外扩张之路。

1415年,葡萄牙占领了北非港口城市休达,并在1418年击败了企图夺回休达的阿拉伯人。一年之后,葡萄牙的两位航海家在风暴中幸运地驶进马德拉,几年之后,其他几位葡萄牙航海家又发现了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殖民帝国就此发迹。

葡萄牙的船队相继于1434年和1445年到达非洲的保加多尔角、塞内加尔和佛得角。1446年,葡萄牙航海家安东尼 · 费尔南多又「发现」了塞拉利昂,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都为葡萄牙帝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4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由于自知羽翼未丰,恩里克斯在打败加里西亚军队之后,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而这里的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也忙着自己的事,双方倒也暂时相安无事。

1135年6月,阿方索七世在莱昂的主教堂举行了一场加冕典礼,把自己封为了「西班牙皇帝」。当时的场面极为隆重,而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却没有出席。他的轻视激怒了阿方索七世,双方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出乎意料的是,南方的阿拉伯穆斯林得知基督徒之间发生内讧,趁机发兵北上。阿方索七世和恩里克斯心里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旦开战,必将给穆斯林以可乘之机。与其自相残杀,不如先联手对付穆斯林再说,于是双方于1137年签订了《图伊和约》,恩里克斯根据《和约》将占领的加里西亚还给了莱昂王国,以示诚意。

在接下来与穆斯林的战争中,恩里克斯骁勇善战,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1139年7月25日,恩里克斯和他的军队在特茹河南岸的奥利克与一支庞大的穆斯林军团相遇。当时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又是孤军深入,但最终他和他的军队大败了穆斯林。

大败穆斯林军队后,恩里克斯无论是信心和雄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振,不久便挥师北上,重新杀回刚归还不久的加里西亚。面对气势汹汹的恩里克斯,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不敢怠慢,调集精锐迎战。1140年,双方在阿尔克斯德瓦尔德维士交战。但这一仗打与以往不同,更像是一场擂台赛:先是由双方各出一人对决。胜者守擂,而落败的一方则另派人攻擂。最终,恩里克斯一方略胜一筹,赢得了胜利。几天之后,恩里克斯便宣告独立。而阿方索七世那时已经自封为「西班牙皇帝」,多一个国王对他来说也无伤大雅。

1143年,罗马教皇得知了此事,他觉得一旦矛盾再次激化,势必让穆斯林有机可乘,这对整个基督教世界非常不利。为此,他特意委派了一名红衣主教调停此事,结果对恩里克斯非常有利:阿方索七世不仅承认波图卡莱伯爵领地独立,改称葡萄牙王国,同时也承认了唐·阿方索·恩里克斯为葡萄牙国王。作为交换条件,葡萄牙不得向北,也就是莱昂扩张。这一条件最后逼得恩里克斯只得一路向南,从阿拉伯穆斯林人手里争夺领土。

1145年,葡萄牙攻占了雷利亚,1147年又相继攻下了圣塔伦和里斯本。此后,葡萄牙军队愈战愈勇,一口气接连拿下了辛特拉、阿尔马达和帕尔迈拉。在此后的十年里,葡萄牙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继续向外扩张,分别于1158年、1162年和1165年攻下了阿尔卡塞尔杜萨尔、贝雅和埃武拉,将王国的版图一路向南延伸。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3 · 2015年9月29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109年,恩里克的儿子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出生,而同一年,老国王去世,由大女儿继承王位。三年后的1112年,恩里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阿方索刚满三岁,因此,只得由他的夫人,也就是老国王的小女儿以伯爵夫人的名义暂时摄政。

作为一名女性,伯爵夫人做到了她力所能及的一切:抚育儿子,经营领地,抗击进犯的穆斯林。

1117年,南部城市科英布拉遭到穆斯林围困,深感力不从心的伯爵夫人不得不寻求圣殿骑士团的帮助。而圣殿骑士团也确实没有辜负伯爵夫人的期望,守住了波图卡莱伯爵领地的一方平安。作为奖励,伯爵夫人于1120年将领地中南部地区的一片土地和一座城堡赐给了圣殿骑士团。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慷慨是对的:圣殿骑士团留了下来,与后来陆续前来的医院骑士团、阿维斯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一起成为日后葡萄牙王国的中坚军事力量。

1225年,16岁的唐·阿方索·恩里克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剑,从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骑士。他所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要从母亲手里夺回统治权。尽管伯爵夫人并非真正反对独立,但儿子的举动让她无法接受。母子两人从此走到了对立面。

这时的莱昂王国的国王是雷蒙多的儿子,也就是老国王的外孙阿方索七世。当他听到恩里克斯企图独立后,举兵将恩里克斯的老巢吉马良斯城堡团团围住。正在危机关头,埃伽斯 · 莫尼士站了出来。莫尼士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个贵族,既是恩里克的挚友,也是恩里克斯的太傅。莫尼士以自己的名誉向阿方索七世担保,说恩克里斯年幼无知,这次只是一时鲁莽,并不是真的想独立。阿方索七世碍于莫尼士的面子,勉强同意撤兵。

但胸怀大志的恩克里斯并未就此止步。1128年6月24日,他在吉马良斯城附近的圣马梅德打败了支持他母亲的加里西亚军队,并将自己的母亲赶回了莱昂。这一场胜利对恩克里斯来说意义重大,他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并争取到了领地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民众的坚定支持。


《特茹河畔》A3101000002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葡萄牙和西班牙同处伊比利亚半岛,两国的历史也很相似,都经历过罗马帝国、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事实上,直到12世纪之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被外界视作一个整体。

葡萄牙的分化和独立,是从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的。当时阿拉伯穆斯林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犯西哥特王国,并在瓜达赖特战役中击溃西哥特的主力。西哥特的残部一路向北溃逃,直到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阿斯图里亚山区才得心喘息,因为阿拉伯骑兵在这样的山地作战中毫无优势。

随后,阿拉伯穆斯林越过比利牛斯山入侵法兰克王国,这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危难当头,西欧的各基督教王国摈弃纷争,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这群来自阿拉伯世界凶悍的异教徒。

公元732年,在一场被称为「普瓦提埃」的战役中,基督教联军击败穆斯林军队,穆斯林在欧洲的扩张就此止步。这场战役的胜利对基督教世界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十字军运动之前基督徒第一次以宗教的名义向异教徒宣战。在宗教的召唤下,大批虔诚的基督徒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帮助当地的基督徒抗击穆斯林。

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基督徒的信心和士气,逃往阿斯图里亚山区躲过一劫的西哥特残余势力也开始组织起来发起了著名的「光复」运动。随着大片曾经被阿拉伯穆斯林占领的土地重新回到基督徒的统治之下,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基督教王国,像莱昂、卡斯蒂利亚、纳瓦拉和阿拉贡等。

公元1094年,两个法国骑士,雷蒙多和恩里克来到莱昂,为王国助战。由于战功卓著,王国不但将两位公主嫁给了雷蒙多和恩里克,还以伯爵头衔及领地分别册封了这两个法国骑士。雷蒙多的封地为加里西亚地区,而恩里克的封地是加里西亚以南的杜罗河两岸的波图卡莱伯爵领地。后来的葡萄牙国名,就是由「波图卡莱」演化而来。

和雷蒙多的安于现状不同,胸怀大志的恩里克在自己的都城吉马良斯修建起坚固的城堡,为日后的独立作先期准备。

1 141 142 143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