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鸭》F0200000070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中国的很多地方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追溯这一习俗的来源,各地有各地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说元朝时汉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特意相约在中秋这天一起吃鸭子。那时的汉人管蒙古人叫「鞑子」,和「鸭子」音近。但这种说法过于牵强,能在民间广泛流传,估计也就是汉人能私底精神胜利一下,仅此而已。

其实,中秋节吃鸭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时节的鸭子在一年中最肥美。

鸭子在被人类驯化前是候鸟,每年的秋天都要去南方越冬。迁徙前的鸭子必须养得膘肥体壮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长途飞行。

中秋节上海人一道传统菜:鸭子芋艿汤,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中秋时节不光鸭子肥美,芋艿也正当令。鸭子配芋艿,再自然不过了。再有,旧时文人好中秋把酒持螯,不正是因为入秋后的螃蟹黄正满、膏正肥嘛。

倘若传说,蒙古人不入关,汉人难不成中秋还不吃鸭子了么。


《铜锅洋芋饭》B0000000665 · 2024年9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云中鱼蒸汽石锅鱼

 

前两天在云南餐厅,特意点了个铜锅洋芋饭。

洋芋,即土豆。

铜锅洋芋饭是云南很多地方的家常美食,可荤可素,可繁可简,但最重要的食材是大米和土豆。因为家常,所以做法简单:洋芋洗净,去皮,切块,煸炒;大米洗净,浸泡,倒入锅中和煸炒过的洋芋一起翻炒,加水,小火焖煮至汤干。也因此,有些地方也叫洋芋焖饭。

我们吃的铜锅洋芋饭,叫脆皮洋芋饭,其中的洋芋应该是油炸过的,表皮略焦脆,不仅口感好,而且更香。


《呼子鱿鱼活造》B0000000664 · 2024年8月2日摄于日本长崎「海鮮市場長崎港」出島埠頭店

 

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的呼子町盛产鱿鱼,尤其是通体透明的剑崎鱿鱼。这里产的鱿鱼被称为「呼子乌贼」。

至少在九州,呼子乌贼非常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鱿鱼通常被用来制成「活造」:从离水到上桌,整个过程不出两分钟,以至于已经制成刺身的鱿鱼的部分机体仍存神经反射,让人误解为这些鱿鱼仍然活着。

除了在呼子町当地,九州的很多餐厅也都有呼子乌贼活造,所有食材均由呼子町当天直送,也相当新鲜。

呼子乌贼除了刺身,头、须等一般会做盐烤或做成天妇罗。


《御宿野乃别府温泉酒店》F0300000649 · 2024年7月29日摄于日本大分别府

 

一家离别府站一步之遥的商务酒店,和式,大堂前有换鞋室,并配有专门的服务生专门负责清洁行李箱。

御宿野乃别府温泉酒店最大的亮点是位于顶层13层的天然温泉浴池,有室内及露天公共温泉浴池,也有几个私汤,即独立的小浴室。所有设施,包括自动按摩室、自助冰淇淋柜、冰水机,甚至包括晚间的拉麺均由酒店免费提供。这个费用并不很大,但给人的感觉相当温馨。


《大观峰》F0300000648 · 2024年7月29日摄于日本熊本

 

熊本,不只有呆萌的熊本熊,更有壮美的阿苏。

阿苏,东西横跨约18公里,南北纵贯约24公里,连续的群峰簇拥着巨大的火山臼,形成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色。

所谓火山臼是约27万年至9万年前先后四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环形凹地。之后,火山臼内再次喷发,其中心区域形成了五座山峰,合称「阿苏五岳」。

火山臼周遭是海拔约900米的外轮山,其中有一处山峰就是「大观峰」,置身其巅,阿苏五岳一览无余。


《小吊梨汤》B0000000663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小吊梨汤,用雪花梨、冰糖、银耳、话梅等熬煮而成的热饮,是老北京的传统吃食。

「小吊梨汤」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最多的,是说因为过去常用铜「提吊」来作为量器。这种说法听上去多少有些牵强。

我倒是觉得,所谓小吊梨汤,就是用小铜壶熬煮的梨汤。很多地方都管烧水用的壶叫吊子,包括上海。上海人管烧水壶叫「铜吊」。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在老东安市场北门一狭长甬道的一头,常有一大爷推着小车卖梨汤。小车上放着两只煤球炉子,煤球里插着几个小吊子用来熬梨汤。这一场景为很多老北京所熟知。

很可能,大爷用小吊子熬煮出来的梨汤比其他大锅熬煮的梨汤更具风味,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只要是梨汤都称「小吊梨汤」,有点凡糖炒栗子必是「良乡」的意思。


《净手》F0300000647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水前寺成趣园

 

成趣园位于熊本城东南,由熊本藩第一代细川氏藩主的细川忠利于17世纪30年代创建。最初,这里仅有一寺,即水前寺,以及一间茶室,后扩建成桃山式庭园成趣园。

这是一座围绕池塘而建的回游式庭园,池塘引入的是阿苏山的泉水,庭园之名取自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入口处有两座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的石桥。东面的湖对岸有一座人工山「筑山」,左右对称的山形非常醒目,令人联想起富士山。庭园北面是出水神社,于1878年建成,而就在前一年,由萨摩,即今鹿儿岛县武士向明治政府发起叛乱而导致的「西南战争」爆发,熊本市大片地区都毁于这场战火。传说,叛军进攻时在庭园内的这座微型富士山上部署了火炮。又据传,这里的松树是由细川忠利栽培的盆景培育而成。继续往前走一段,就是拥有朱红色鸟居的稻荷神社,里面供奉着丰收之神。早春时节,神社附近的四棵梅树花繁艳丽。

沿着庭园的东端是一条铺满碎石的笔直大道,自1878年出水神社建成以来,在这条路上举行的「流镝马」,即在飞奔的马背上射响箭比赛,一直是神社春祭和秋祭的一部分。细川家族是日本「武田流」流镝马的代表,不过现在这项表演更像是宗教仪式而非武术。沿着这条大道,可以看到「肥后六花」中的五种:肥后山茶花、肥后茶梅、肥后芍药、肥后菊和肥后花菖蒲。在大道南端,有一个展示细川流「盆石」,即白砂、鹅卵石和岩石排列在黑色漆盘上,以微缩的方式再现著名景观的小空间,这些有别于传统表现方式的大规模「盆石」,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庭园的南端有四株樱花树,通向能剧舞台。始于14世纪的能剧,是将舞蹈、音乐和话剧融为一体的日本古典艺术的典范,也是世上现存最古老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之一。细川忠利的祖父细川藤孝是藩祖,也是一位活跃的能乐鼓手,所有细川家族成员因此都成为了能剧的热心支持者。这座剧场初建于1878年,1965年被焚毁,现在的剧场是为纪念昭和天皇在位60周年,于1986年由旧八代城主松井家搬迁至此。在夏季的几个月里,这里会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举行夜间能剧表演。

庭园的西端是拥有400年历史的茅葺屋顶建筑「古今传授之间」。在这里喝杯抹茶,俯瞰池塘,欣赏庭园美景,甚是惬意。

成趣园现为日本「国家指定名胜史迹」。


《驴打滚》B0000000662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驴打滚,也叫豆麺糕,京津传统小吃。

清雪印轩主著有一书,名《燕都小食品杂咏》,专门记叙清时北京各色小吃,读来鲜活有趣。其中「驴打滚」一项,作如下述:

「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并附注:「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豌豆黄》B0000000661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豌豆黄,北京传统名点,与豆麺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麺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炒肝、奶油炸糕一起,并称「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豌豆黄的主要食材是豌豆。关于其做法,当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吃货汪曾祺在其美食散文《豌豆》有过描述:

「北京以豌豆制成的食品,最有名的是『豌豆黄』。这东西其实制法很简单,豌豆熬烂,去皮,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摊开压扁,切成5寸×3寸的长方块,再加刀割出四方小块,分而不离,以牙签扎取而食。据说这是『宫廷小吃』,过去是小饭铺里都卖的,很便宜,现在只仿膳这样的大餐馆里有了,而且卖得很贵。」

老北京的吃食有汉、满之分。汉即汉人吃食,满即满人吃食。豌豆黄最早是汉人民间小吃,据说有一天慈禧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听闻大街上有挑担卖豌豆黄的吆喝声,便命人去买来尝鲜。慈禧尝过 之后,赞不绝口,豌豆黄由此上了御膳房的菜谱,成为汪曾祺所说的「宫廷小吃」。

宫廷吃食在选料和制作上肯定比民间吃食讲究了许多。所以豌豆黄有细、糙之分。宫廷的叫「细豌豆黄」,民间的叫「糙豌豆黄」。


《又挪不开步了》F0300000646 · 2024年7月31日摄于日本大分别府

 

都上初中了,只要看到扭蛋机,还是挪不开步。

最近几个月,这小子经常给我似有似无的陌生感,主要就是不太吃得准他是真的长大了还是依然是个孩子。这种感觉很奇怪。


《无题》C0000000091 · 2024年8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暻阁酒店

 

前天一早在新华医院验了个血,下午报告出来了,所有指标均合格。这是近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真的蛮开心的。

原本胆固醇、甘油三脂、尿酸偏高,自感染新冠之后,血糖也一直偏高,其中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六月初的一次验血中显示已达临界。这个让人感到头疼。之后的三个月,三管齐下:在用药物控制血脂和尿酸的同时加大节食和运动力度。期间体重下降了近15KG。

看来,「管住嘴、迈开腿」确实管用,前提是需要自律。

继续努力。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9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在日本近世时期,一些武士享有盛名,是因为武士阶层一直在底层社会群体中具有威信。 但是在德川幕府统治下250多年的和平年代中,很多日本武士面临着收入减少、官职卑微、有名无实的状况。这种情况下的武士是幸运的,因为有很多地方大名没有实权,武士被剥夺了权力,武士成为无主之将。也就是说,武士不需要再向主公尽忠,这样无主的武士不受职责约束,成为日本社会上的流浪者。 这些流浪的武士没有谋生手段,往往生活窘迫也没有俸给可以依赖。还有一些武士宁愿承受被剥夺社会特权阶层的侮辱,抛弃武士传统,投身其他行业。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8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尽管在日本中世早期,靠自己奋斗而成功的军事人物的地位不断超过贵族,但贵族出身同样能在武士的世界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室町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的长年战乱中, 拥有贵族血统的日本武士,往往在此间兴盛的松散地方武装部队中, 被任命为军官。

然而, 16世纪末兴起的军阀领主一般出身寒微,如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等,他们取得权力是靠着出众的战略才华和军事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信长还是秀吉,他们从未得到将军的头衔。因为长久以来,这一头衔和代表着统治不力的贵族军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负面含义,也许部分原因是他们低微的社会地位。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7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到日本战国时代,在武士阶层内部,家臣已建立起了对领主牢不可破的忠诚。武士家臣根据早在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思想的规范,为领主效忠,得到物质利益和无形的奖赏为报酬。作为回报,这些拥有土地的家臣有义务为他们的主公尽忠,如地方领主,或者后来江户时代的将军。家臣或武士期望得到实实在在的报酬,比如土地或俸禄等。

其他人,如农民和雇农,在地方领主和军队官员的土地上耕种,以换取保护和生存权。步兵往往就从农民、雇农阶层中征召,虽然这些战士在交战中必不可少,但是他们却没有什么特权,俸给不多,社会地位低下, 并很少能在武士统治阶层中获得头衔。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6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在和平年代,著名的武士道被仪式化了,最初,这看来并不协调。虽然德川幕府严密监管武士以防止战争和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江户时代的武士还是要遵行严格的道德规范,并要磨炼与其优越地位相称的武艺。另外,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武士的传统原则成为核心,而非军事经验。并且,即使在和平年代身兼政府管理职能,大名和武士也受到敦促,重视英勇、荣誉和责任。

在整个日本中世时期,武士等级制度一般效仿领主与家臣的关系网,这长久以来一直是日本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但是,在德川幕府的和平年代,这些特征却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江户时代将军重新分配了大片土地,地位和财富的分封,都是通过向将军效忠并证明自己的忠心而得到的,从而颠覆了几百年来的封建结构,甚而是更古老的贵族关系。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5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在德川幕府统治开始的第20到30年间,为在江户统治者面前得蒙宠用并保证其地位所需的巨大花费, 进一步耗尽了武士日益减少的资源。1634年,德川幕府为武士及其家人设立参觐交代制,命令武士每隔一年要在首都的宅邸居住。一开始,幕府欢迎大名将其家人留在江户,从而使他们成为大名联手进攻都城时将军手上的人质。

很快,这一制度继续发展,藩国大名必须隔年觐见江户幕府,从而确保武士忙于两地奔波,没有时间、动力和资源来组织能够推翻德川政权的帮派。参觐交代制结合幕府统治的其他特点给武士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制度有助于疏离地方大名与其家臣和领地的关系,保证江户时代的幕府统治不会被地方的权力争夺所瓦解。尽管在某些场合,武士仍然可以佩带武器,但是参觐交代制和随之而来的长途旅行的负担,已使他们实际的俸给减少。 由于名目繁多的法令法规和各种赋税,包括城堡的兴建和维修,还有大名家族之间的联姻,武士的行为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并且,幕府任用密探和视察员,确保武士遵从其法令。参觐交代制对财力雄厚的武士确有好处,因为富有的大名得以发展自己的人文爱好。幕府所培育的和平年代,促进了武士对闲暇消遣的投入,如戏剧、文学、音乐和其他娱乐形式。

最后,庞大武士群体的巨大消费推动了江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繁荣的大都会,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德川幕府,还有商人和手工艺者阶层。因此,德川幕府的统治使武士的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剧变。很多武士被吸纳为幕府的行政官员,这类职位与平安时代朝廷鼎盛时期侍候于都城的侍臣相差无几。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4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德川幕府在1615年正式统治日本,迎来了250多年的和平年代,并实施了锁国政策,使日本隔绝于异国贸易和纷争之外。武士不再忙于征战,因为德川幕府为维持秩序,对国内事务,尤其是对藩国,实行了严格的控制。 很快,很多武士成了幕府官员,在都城和偏远地区为幕府效力。还有一些武士的存在变得有名无实,只是定期礼节性地到江户觐见将军,代表领主向将军进贡。

因此,在日本江户时代, 武士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川统治者随意按照武士的忠诚度和自己的战略目标重新分配土地,阵前之勇无法再保障武士家族首领获得大名之位,家族派系也无法带来财富和威望。要上缴给将军的地产税和贡税的增加,甚至给高层大名造成了经济困难,他们也无法再依赖于恭顺的家臣武士体系了。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3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起初,这类私人训练的武装力量稍显不正规,但是到镰仓末期,武士团变得组织有序,并构成了私人军队的主要力量。镰仓幕府为了应对来自这些武装的威胁,于1232年颁布新的法令来约束御家人的行为,期望能够加强地方秩序,通过荣誉和诚信机制来规范武士的行为。但是在江户时代武士法规正式出台之前,这些典范大多被武士阶层所忽视。满国纷争四起,武士挑战幕府的权威,争夺个人财产、土地和金钱,都称不上荣誉之战。

日本镰仓幕府最终在1333年垮台,足利家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室町幕府。在幕府政权的纷争中,相继出现了三个武士,他们对国家大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人都致力于统一全国,但只有家康最终达成了这一目标、将日本统一在德川幕府的旗下。15、16世纪,在中央政权和社会秩序的一片混乱中,武士家臣受到这三位著名武士的影响,纷纷废黜了代表幕府的守护和地头,史称「下克上」,即下级推翻上级。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2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从日本中世早期开始,地方武士团就是由领主与家臣关系联结而成的、各事其主的独立武士团体联盟。实际上,领主和家臣的盟约起到了联系双方纽带的作用,由此,家臣的后代为领主家族的后代效力,作为回报,领主一直为家臣提供俸给。尽管领主和家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常用暗示亲属关系的语言来说明并表达彼此间的关系。例如,家臣被称为「家人」或「自家儿女」。家臣有时也把领主描绘成父亲的形象,虽然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在13世纪和14世纪,幕府把从前只赏赐给贵族的封赏和财富赐予御家人,甚至在军事集团实力壮大时也是如此,这无意中加速了中央政权的瓦解。最初,统治者重用武士军队,因为他们有出色的军事头脑和稳固的地方关系或亲属关系,这些都是农民武装所缺乏的。但是,私人的关系使武士家臣更加委身于地方领主。 地位稳定的大名和御家人充分利用这种联盟,在远离都城的地方积聚大片土地,因为他们确信,武士军队能够保护藩国不受中央政府的干涉。


《战国武士秀》F0200000061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熊本城遗址

 

在日本,军队早在中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在日本奈良时代,政府军队由从藩国农村征召的农民构成。在中世早期, 从10世纪开始,日本政府强制征兵的制度开始松动。尽管朝廷努力建立国民军部队,但是, 最终贵族和皇室都得求助于地方武士群体来维持偏远地区的秩序,而中央统治者在那里几乎没有任何势力。

在12世纪,随着日本京都贵族朝廷的没落, 武士阶层开始在偏远地区崛起,之后他们的势力扩展到日本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 主导力量。武士在平安时代中后期迅速掌权,一部分原因是,京都贵族在其私人产业上纷纷雇用武士, 这一做法推动了武士的发展。

日本朝廷高级大臣们通常居住在日本的文化中心,根本无心也无力管理他们在藩国的大片土地,也就是称为庄园的私人产业。不但如此,他们反而请具备军事能力的个人做庄园的代理和管理者。由此,对这些土地的日常管理和防御就成为职业军人团队的职责,而贵族实际上并未参与其中。

这些自平安时代后期崛起的武士被称为「武士团」,所有这些准军事组织都由职业战土组成,因而与缺乏正规军事背景的政府征召的军队明显不同。其中,一些出类拔萃的武士团居住在东部诸国,即关东地区。除了朝廷贵族以外,中央政府和贵族血统以外的私人地主也都 雇用武士团,其目的各有不同,如守卫都城或保护村庄等。 很快,武士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1 11 12 13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