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B0000000680 · 2024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23号福楼私房菜

 

《炒鸡蛋》

汪曾祺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作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大石湖秋色》A0128010002 · 2024年10月11日摄于中国辽宁本溪

 

大石湖,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兰河峪乡东南山麓的鹰嘴山下,为太子河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其以高低不等的五泓清潭得名,各潭之间有瀑水次第相接,故又称「五湖四瀑」。

大石湖最美的时节当属秋季,各色秋叶竞相转色,将奇峰异石、流溪飞瀑装扮得绚烂多彩,煞是好看。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A0112010003 · 2024年10月16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占地十四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东北虎繁育中心。园林目前生活有近三百只东北虎及狮虎兽。除了东北虎的繁育,这里还承担着东北虎的研究、科普、驯化、野化等重要任务。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最大的看点是猛虎观赏园,三十余只东北虎散放在半自然的环境中。游客可以搭乘专用观光车入园游览,并且可以付费委托园方工作车投喂,只是有点小贵:一个珍珠鸡二百元人民币。


《关西鳗鱼饭》B0000000679 · 2024年10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朝和炉端烧

 

日式烤鳗,分「关东」和「关西」两大流派,个中的主要区别在于关东派采用的蒲烧,即先蒸后烤,并且烤的时候还要刷涂特制的酱汁,而关西派则是白烧,即直接生烤。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点区别,不是很明显,但很关键,就是关东派剖鳗鱼是从背部入刀,而关西派则是从鳗鱼的腹部入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据说旧时关东多武士,忌讳「切腹」。而关西多商人,无此忌讳,剖鳗时喜欢从相对柔软的腹部入刀。


《关门山的枫叶红了》A0128010001 · 2024年10月10日摄于中国辽宁本溪

 

秋天,总得找个地方看一眼秋色。前年是南京的栖霞山,去年是苏州的天平山,今年是本溪的关门山。

关门山,很多年了,一直想在秋天去一趟的。幸运的是,这次第一次进山,便和秋色撞了个满怀。

再用「层林尽染」来形容,未免有点俗了,但确实,层林尽染,漫山斑斓,极美。


《长白山北坡》A0127010001 · 2024年10月14日摄于中国吉林延边

 

这次算是第二次来吉林了。先前那次为的是看雾凇,这次则是想看看长白山天池。遗憾的是,由于山顶风大,天池封闭,未能如愿。时间一下子宽裕了很多,便在北坡转了转。

长白山天池北侧有一豁口,古称闼门,天池之水由此流出,形成乘槎河,又称通天河。河的一侧是天豁峰,别一侧是龙门峰,全长二余里,尽头为长白瀑布,高二十丈余。瀑下有地热温泉,名长白温泉。

看了瀑布,看了温泉,尝了温泉蛋。可能是生意太好的缘故,蛋在温泉里焐得火候不到,溏心。不是说溏心蛋不好吃,但须是无菌蛋才好。不然,总让人有些不放心,担心「水土不服」。

麺窝

20241021


《麺窝》B0000000667 · 202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厨娘茶点

 

麺窝是武汉特有的小吃,在其他地方还真没见到过。

武汉人过早,最喜欢吃的是麺窝。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常可见滚烫的大油锅,里头翻滚着金黄的麺窝,香气诱人。

麺窝的源头,都说是19 世纪末,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由于生意清淡,昌智仁突发奇想,让铁匠打制了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用来制作一种全新的小吃,并取名「麺窝」。至于真讹,不得而知。

其实,麺窝一名并不符实。麺窝不含麺,而是用大米、黄豆混合后磨成的浆水、撒上黑芝麻后倒入专用铁勺,油炸至焦黄。由于边厚中空,麺窝吃起来外松软、里酥脆,口感独特,深受武汉人的喜爱。


《秋林鲜酿格瓦斯》B0000000676 · 2024年10月17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中央大街

 

去哈尔滨,可以尝尝格瓦斯。哈尔滨很多俄罗斯餐厅都有自酿的格瓦斯,如果碰巧没有,可以点俄罗斯进口的,或者是秋林牌的鲜酿。

格瓦斯,起源于俄国,是一种用麺包发酵而成的低酒精度饮料,和啤酒有几分相似。有关它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一千年前, 俄国有一家小饭馆,店主将客人散落在餐桌上的麺包碴收集起来,装在瓶子里发酵。几天后,麺包碴变成了酒,散发出浓郁的酵香。格瓦斯诞生了。

格瓦斯在俄国广受欢迎。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格瓦斯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桂花山楂红烧肉》B0000000674 · 2024年10月1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

 

游完泳,一过秤,80KG,比最低纪录整整重了5KG。

好吧,算是贪嘴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天游了个1000M,算是一个阶段的开始,接下来,饿、运动,争取早日把体重降到预定的目标。

加油。


《招牌肉骨茶》B0000000704 · 2024年8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芽笼芽笼新加坡餐厅

 

《肉骨茶》

林清玄

 

久闻新加坡的「肉骨茶」之名,一直感到疑惑,「肉骨」如何与「茶」同煮呢?或者有一种茶的名字和「乌龙」、「普洱」、「铁观音」一样,名称就叫做「肉骨」?

台北也有卖「肉骨茶」的,闻名前往,发现也不过是酱油炖排骨,心中大为失望,总是以为新加坡的肉骨到台北就变质了,因此到新加坡旅行的时候,当晚即请朋友带我到处处林立的「食街」去,目的是吃肉骨茶。

原来,所谓肉骨茶,肉骨和茶根本是分开的,一点也沾不上边。肉骨茶的肉骨是选用上好的排骨,煮的时候和甘蔗同煮,一直熬到肉骨与甘蔗的味道混成一气,风味特殊,里面还加了闽南人喜欢使用的材料爆葱头。

吃完一大碗肉骨,接着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极小,泡的是很浓微带苦味的普洱;原因是肉骨非常油腻,汤上冒着厚厚的油花,据说普洱有清油开胃之效,吃完后颇能油尽回首。

肉骨茶也不是新加坡的特产,它是传自中国潮州,在新加坡经营肉骨茶食摊的大部分是潮州人。但肉骨茶在该地有很大的影响,不但是一般小市民的早餐,也间接影响到其他食物的烹凋,像有名的「海南鸡饭」、「潮州粥」、「咖哩鱼头」,吃完后总有一盅热乎乎的潮州茶,甚至连马来人、印尼人的沙嗲,在上菜之前,也有送茶的。究其原因,乃是这些油腻食物,在热带吃了会让人口干舌燥,来一壶茶马上使人觉得爽利无比。我并不是说肉骨茶是一种多么了不得的美味,它甚至是闽南地区、南洋地区很普通的食物。但是我觉得能想到把肉骨和茶当作一体的食物,简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吃肉骨茶时,我想起很早以前读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面有这样一段:「好吃可口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合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跟醋、烤鸭跟甜酱,或如西莱里烤猪肉跟苹果泥、渗鳖鱼跟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

说到烹调原与艺术相通,调味的讲究固如同「一支乐曲」,中国厨子一向标榜的色香味俱全也兼备了颜色的美学。再往上提升,天地间调和的学问,无不如烹任一样,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说做宰相如「和羹调鼎」,都是这种智慧的至理名言。

在西方,烹调的想像力虽不如中国,但谚语也有「一人生食天下饥」、「希望好像食盐,少放一点,便觉津津有味,放得多了,便吃不下去」等语,全让我们体会烹调之学问大矣哉!

我想,人的喜怒哀乐诸情欲与禽兽总有相通之处,最大的不同,除了衣冠,便是烹调的艺术。人之外,没有一种禽兽是懂得烹调的。

我有一些朋友,每次走过卖炸鸡和汉堡包的食铺,总是戏称之为「野人屋」,因为在里面的人只求迅速填饱肚皮,食物全是机器做出来的,有的还假手电脑,迅速是迅速,进步则未必。

每次看到食谱,感觉也差不多,食谱总是做为人的初步,如果一个人一生全依食谱做菜也未免可悲,如何从固有的食谱里找出新的调配方法,上天人地独创一格,才够得上美,才能使简单的吃也进入艺术的大地。

从「肉骨茶」想到人不只在为了填饱肚皮,填饱肚皮以外还有吃的大学问。第一个把肉骨和茶同食,与第一位吃蟹蘸醋、吃鸭蘸甜酱、吃烤鱼加柠檬的人都是天才人物,不比艺术家逊色。做凡人的我们,如果在吃的时候能有欣赏艺术的心情,它的微妙有时和听一曲好听的音乐、看一幅好画、读一本好书并无不同。

倘若一个人竟不能欣赏美食,我想这样的人一定是与艺术无缘的。


《宁式炒鳝丝》B0000000701 · 2024年9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佰珍坊

 

宁式炒鳝丝不同于上海的本帮炒鳝丝。宁式炒鳝丝的最大特点是以韭黄、韭菜为配菜。

宁波有十大名菜,宁式炒鳝丝位列其中。

宁波人的传统筵席,往往以冰糖甲鱼为头菜,而最后一道便是宁式炒鳝丝,这两道菜,一头一尾,寓意「独占鳌头」和「善始善终」。


《红烧臭鳜鱼》B0000000699 · 2024年9月22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徽悦阁

 

徽菜三大经典: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其中尤以臭鳜鱼为最。

臭鳜鱼,鳜鱼经腌制、发酵而成。汪曾祺的散文《皖南一到》有一节《徽菜》,里面谈到了这道徽州名菜,赞叹有加:

「徽菜专指徽州菜,不是泛指安徽菜。徽菜有特点,味重油多,臭鳜鱼是突出的代表作。据说过去贵池人以鱼篓挑鳜鱼至徽州卖,路上得走几天,至徽州,鱼已发臭,徽州人烹食之,味极美,遂为名菜。我们在合肥的徽菜馆中吃的,鳜鱼是新鲜的,但煎熟后浇以臭卤,味道也非常好,不失为使人难忘的异味。」

只是,汪老吃的是用新鲜的鳜鱼煎熟后再浇以臭卤,臭是有了,但缺少了鳜鱼因发酵而产生的特殊风味,不能算是真正的臭鳜鱼。


《沔阳三蒸》B0000000698 · 2024年10月1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

 

沔阳三蒸,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

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旧称。当地擅长蒸菜,且蒸法极多,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蒸笼不成席」一说,其代表就是沔阳三蒸。

三蒸,说法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指蒸肉、蒸鱼、蒸蔬菜,以粉蒸为最常见。

沔阳三蒸及蒸菜技艺现已被收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俄罗斯沙拉》B0000000696 · 2024年10月17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塔道斯西餐厅

 

奥利维埃沙拉,是法国主厨,也有说是比利时主厨奥利维埃在一家莫斯科的餐厅中首先推出,因而得名。

这道通常以土豆丁、胡萝卜丁、酸黄瓜丁、火腿丁、鸡蛋丁为主要食材的沙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道开胃菜,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是新年和圣诞节餐桌上重要的传统美食。

有意思的是,「奥利维埃沙拉」这种叫法只存在于俄罗斯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在其他大部分国家,这道菜被叫「俄罗斯沙拉」。


《秋趣》F0300000655 · 2024年10月11日摄于中国辽宁本溪

 

一首很田园的赏秋诗,闲情雅致,跃然字间。

 

《初秋行圃》

南宋 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低温慢烤伊比利亚猪肋排》B0000000695 · 2024年8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暻阁酒店

 

低温慢烤是西餐常用的烹饪方式,即以远低于正常烤制的温度,比如50℃,以长得多的时间,比如12小时烤制食材。低温慢烤通常用于大块的肉类,目的是让热量有足够的时间传导到内部,从而达到内外均匀受热。低温慢烤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使脂肪及结缔组织有时间逐渐融化。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风味,同时也会改善口感。此外,相对于高温烤制,低温慢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材内部水价的蒸发。

低温慢烤出来的牛排、猪肋排,口感比高温烤制的更软烂,更多汁,也更入味。


《炒红果》B0000000693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北京的吃食,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光听名字很容易闹误会。比如,爆肚不是爆的,而是汆的;再比如,炒肝不是炒的,而是煮的。

炒红果是传统的北京小吃。叫炒红果,实际上跟炒完全沾不上边儿。炒红果的做法,周作人曾有过描述:红果「煮熟剥皮去核,加糖再煮,并不曾炒,却叫做炒红果。」

顺便说一下。一直认为红果就是山楂或山里红,常用来做冰糖葫芦。但也有说法,红果是红果,山楂是山楂。二者无论是个头、颜色还是味道都略有不同。做冰糖葫芦的大都是红果而不是山楂。

有没有可能,红果和山楂是不同品种的同一种果实?


《三鲜豆皮》B0000000691 · 202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厨娘茶点

 

有人说,在武汉,可以跟热干麺相提并论的,只有三鲜豆皮。

三鲜,指的是馅。至于哪三鲜,说法不一。有说是鲜肉、鲜虾和鲜蛋,也有说是鲜肉、鲜菇和鲜笋。其实三鲜豆皮的馅是没有定式的,但不一定非得是三鲜,四鲜、五鲜都有。豆皮,在武汉时曾特意跟做三鲜豆皮的师傅讨教过,回答说是因为磨做皮子的米浆时掺入了绿豆,「豆皮」一名由此而来。

三鲜豆皮的前身是湖北农村的风味小吃豆皮,一种用掺了绿豆磨出来的米浆烫成的薄皮。豆皮传到武汉后,花样百出,最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了带馅的三鲜豆皮。


《热干麺》B0000000690 · 2024年10月5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麦

 

昆山有奥灶麺,镇江有锅盖麺,上海有阳春麺,那武汉呢?热干麺!热干麺是武汉最经典的小吃。说热干麺在武汉人的心目中没有其他任何小吃能出其右,绝对不会引起任何的争议。

热干麺是将碱麺在沸水中煮到七八分熟后捞出,用凉水冷却后摊在案板上,淋上香油,用筷子挑松拌匀。这一步骤,武汉人叫「掸」。吃的时候,将半熟的麺再入沸水中汆烫,捞出,沥干后装碗,浇上事先准备好的调味汁和澥开的芝麻酱、撒上葱花和碎萝卜干。对,就是碎萝卜干。和芝麻酱一样,萝卜干是热干麺的灵魂一般的存在。

热干麺须趁热拌,趁热吃,很美味。

我不怎么喜欢一次性餐具,但热干麺除外。因为有一种说法,是说热干麺诞生的初衷就是便于忙碌的劳工们捧在手上边走边吃。时至今日,如果在武汉街头看见衣着入时的美女少妇手捧热干麺边走边嗍,千万不要见怪。这对武汉人来说早已见怪不怪,是一种地方文化。


《皮蛋肉饼汤》B0000000687 · 2024年9月20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南瑶记陶溪川店

 

瓦罐汤也叫煨汤、民间瓦罐汤。据光明网介绍,瓦罐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瓦罐汤的做法很独特,是将食材洗切并焯水后置于小瓦罐中,加水,再与其他几十个这样的小瓦罐一起码在一个半人高的大缸内的铁架子上,点燃缸内的木炭,微火慢煨数小时,直至汤成。

1 9 10 1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