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肉定食》B0000000780 · 2024年11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淡路丼烧肉饭上海桃源店
「一汁三菜」是日本传统的饮食概念,直译过来,就是「三菜一汤」。通常,汤是味噌汤或其他用豆腐、海带和蔬菜做成的简单的清汤;三菜,包括一个比如鱼或肉等富含蛋白质和主菜及两个比如蔬菜、海藻等的副菜。除此之外,还有一碗米饭,或许还有一小碟腌菜。
只是,「一汁三菜」不等同于「三菜一汤」。看似简单的「一汁三菜」,还是有很多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讲究。
首先是食材和料理,遵循「五味」:甘、酸、辛、苦、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法」:生、煮、烤、蒸、炸,达到营养摄入广泛而均衡;其次是量。「一汁三菜」能基本满足大多数普通人的一餐,但不会太多,不至于造成浪费。
「一汁三菜」是定食最基本的形式,其摆盘也是有定式的:汤在近侧的右角,饭在近侧的左角,主菜在远侧的右角,两个副菜分别在远侧的左角及居中。如果有腌菜,则会被摆在饭和汤之间。筷子摆放的位置在近侧的中间。
一个冷知识:「一汁三菜」定食,吃也有一定的顺序。先喝汤是一定的,但之后,有两种顺序:汤、主菜、饭、汤、副菜一、饭、汤、副菜二、饭;或汤、饭、主菜、汤、饭、副菜一、汤、饭、副菜二。
《蝶舞斗牛士》M0000000063 · 2025年3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
《蝶舞斗牛士》是一副超现实主义作品,萨尔瓦多 · 达利创作于1972年。这幅石板版画描绘的是「一个斗牛士的超现实主义的现代形象」,据说是达利最优秀、最稀有、最令人向往的作品之一。
《我是天才 · 达利艺术作品大展》2025年3月28日至6月3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本次共展出达利作品近200件,包括达利重要的木刻版画作品《神曲》100件、《神曲》作品分解图一组60件、《堂吉诃德》12件、《不朽的记忆》10件、达利水彩素描雕塑1件、达利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14件及打卡装置9件。
达利是当代世界级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毕加索、马蒂斯并称「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画家」。
之前对达利的全部印象就是那幅三只瘫软的钟《记忆的永恒》,觉得夸张、变形、怪异。这次近距离拜读了他的近200件作品,丝毫没有改变先前的印象。
达利说:「我同人类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是疯子;我与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没疯。」
他可能真的没疯,但他的读者可能真的会疯。
周杰伦对达利崇拜有加,曾在《最伟大的作品》用一段「疯言疯语」来致敬这位大师:
达利翘胡是谁给他的思索
弯了汤匙借你灵感不用还我
融化的是墙上时钟还是乳酪
龙虾电话那头你都不回我
《参观良臣公祠戏台》F0300000681 · 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国浙江嵊州甘霖施家岙
良臣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施氏世孙良臣建造。
良臣公祠坐东面西,设道地、门厅、戏台、厢房、天井、大堂,即「绳武堂」。据说「绳武」二字意出《诗经 · 大雅》,嘱施氏后世须遵循先祖处世之道。
良臣公祠最大的看点是戏台。
和公祠建筑刚好相反,戏台坐西面东。单檐歇山顶上饰有堆塑「龙吻」及「瓦将军」,藻井饰八道斗拱,其顶镌有二龙抢珠,四周雕有八只蝙蝠。前台口左右各有一只石狮护卫,台后立一屏风,上彩绘双凤。戏台四柱有楹联两副:「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及「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
良臣公祠戏台的历史已有二百余年,但由于年久失修于上世纪末坍塌,仅存四柱。现戏台为千禧年新建。
嵊州是越剧即「绍兴戏」的发源地。但自古以来,女子长期被排除在越剧舞台之外。1923年,良臣公祠所在地甘霖镇施家岙村村民陈民辉在当地破天荒地开了一个女子越剧戏班。但在当时,女子登台唱戏被认为是一件非常伤风败俗的事,甚至遭到官府的明令禁演。不得已,女子戏班转战上海,以「绍兴髦儿戏」之名亮相上海的戏剧舞台。尽管之后颇多曲折,但最终还是被接受,并获得了成功。直到此时,施家岙一众乡亲觉得女子戏班为村里赢得了荣誉,于是杀鸡祭台,女子戏班由此正式登上了良臣公祠的戏台。
《良臣公祠》A0102110002 · 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国浙江嵊州甘霖施家岙
两天的嵊州之行,走马观花,只有些许零碎的印象。
嵊州几乎是一座新城,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所存不多。城隍庙戏台算一处,良臣公祠戏台算一处,再就是崇仁古镇,那里还有一些历史建筑。
个人感觉,对嵊州的兴趣所在,是当地的小吃:豆腐小笼包、豆腐生煎包、汤包、豆腐炒年糕、鸡蛋烤饺、鸡汁羹、炒榨面、春饼、麦禾、糯米粿、青团、霉干菜烧饼、笋干菜蒸饺、臭豆腐、炖羊骨头,是不虚浙江唯一「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名头的。
嵊州的很多小吃,是不能顾名思义的。炒年糕其实是带汤的,汤包其实是泡泡馄饨,蒸汤包是蒸大馄饨,小笼包大都是烫麺的,发麺小笼包其实是汤包。
嵊州的食宿都不贵,或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花三两天时间,逛逛周边的山村,尝尝当地的小吃,还是蛮有趣的。
《煎扁食》B0000000774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天台得月斋赭溪店
《煎馄饨》
梁实秋
馄饨这个名称好古怪。宋程大昌《演繁露》:「世言馄饨,是虏中浑沌氏为之。」有此一说,未必可信。不过我们知道馄饨历史相当悠久,无分南北到处有之。
儿时,里巷中到了午后常听见有担贩大声吆喝:「馄饨,开锅!」这种馄饨挑子上的馄饨,别有风味,物美价廉。那一锅汤是骨头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浑浑的、浓浓的。馄饨的皮子薄,馅极少,勉强可以吃出其中有一点点肉。但是佐料不少,葱花、芫荽、虾皮、冬菜、酱油、醋、麻油,最后洒上竹节筒里装着的黑胡椒粉。这样的馄饨在别处是吃不到的,谁有工夫去熬那么一大锅骨头汤?
北平的山东馆子差不多都卖馄饨。我家胡同口有一个同和馆,从前在当场还有一点小名,早晨就卖馄饨和羊肉馅和卤馅的小包子。馄饨做得不错,汤清味厚,还加上几小块鸡血几根豆苗。凡是饭馆没有不备一锅高汤的,一碗馄饨舀上一勺高汤,就味道十足。后来「味之素」大行其道,谁还预备原汤?不过善品味的人,一尝便知道是不是正味。
馆子里卖的馄饨,以致美斋的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门纪略》就有赞美致美斋的馄饨的打油诗:
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
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
这是同治年间的事,虽然已过了五十年左右,饭馆的状况变化很多,但是他的馄饨仍是不同凡响,主要的原因是汤好。
可是我最激赏的是致美斋的煎馄饨,每个馄饨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锅慢火生炸,炸黄之后再上小型蒸屉猛蒸片刻,立即带屉上桌。馄饨皮软而微韧,有异趣。
《废祠寻古》F0300000675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潮汕人起源于古中原,为河洛人的一支。这些中原人迁徙至韩江三角洲后,为抱团取暖,大都同宗同姓择地而居,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宗族村落。而承担着敬祖祈福、认祖归宗重任的宗祠便自然而然地在这种宗族村落中应运而生。
潮汕的祠堂早在唐宋时期已相当的盛行。《永乐大典 · 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 祠庙》载:「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
宋元后,潮汕一带的名门望族纷纷修建祠堂,追祀先祖。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不过,明永乐之前,「只许为官立祠,不许百姓修庙」。作为变通,民间出现了变相的宗祠「祖宅公厅」。后明中叶,禁令解除,庶民立祠修庙之风日渐兴盛,一时间,潮汕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以当时潮州府澄海县樟林镇为例,共有大小祠堂51座。其中陈氏一族,人口5899人,有宗、支祠堂14座;另林氏一族,人口3230人,有宗、支祠堂9座。
潮汕现有多少祠堂不得而知,但估计不下万座。我们在潮州闲逛的时候,几乎每条巷子都能见到祠堂,或大或小,或新或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