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乌冬麺》B0000000632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饂飩」,日语汉字,乌冬麺。
汉字被引入日本后,开始了相对独立的演化和发展。尽管有相当多的汉字仍然保留或部分保留了本来的字形和字义,但也有相当多的汉字不仅字形发生了改变,字义也与其最初的字义渐行渐远。
比如「饂飩」。
据说这个二字词大约是在日本的奈良时代被引入日本,其最初的模样是「混沌」,指唐菓子,即大唐的点心馄饨。因为混沌是一种食物,所以偏旁由三点水改成了「食」字旁,变成了「餛飩」。进而,又由于这是一种热食,餛飩于是进化成了「温飩」,最后,变成了「饂飩」,意思也从最初的馄饨变成了乌冬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在日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避免误会。
不信?那好,来,猜猜看,下列这些都说的是啥:
丈夫、愛人、老婆、娘、手紙、汽車。
嘿嘿。
《焼き鸟》B0000000630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烧鸟,日语「焼き鸟」,即日式鸡肉串烧,在日本算是一大「菜系」,广受欢迎。不仅每家小酒馆或小吃店都有供应,甚至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到处可见烧鸟店。
烧鸟最早出现在江户时代中期,那时有人将鸡肉串在钎子上烹制,而这被认为是烧鸟的雏形。但是,直到明治时代,烧鸟才真正开始兴盛和发展。这得益于两个方面:首先是维持了一千多年的「肉食禁令」正式解除,日本政府开始鼓励民众多吃肉以增强体质;其次是1930年代美国的肉鸡饲养技术被引入日本。于是,好吃不贵的平民美食烧鸟迅速普及。
烧鸟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专门供应鸡肉类的串烧,用「焼き鸟」作为店招;而另一派除了使用鸡肉外,还使用猪、牛的肉及内脏作为食材,用「やきとり」为店招。
当然,这只一种约定俗成的。
「官方」,即「日本烧鸟协会」对烧鸟有自己的定义,大意是将鸡肉、猪、牛等畜产品(含野生)的肉或内脏等食材加工成方便食用的大小,用扦子串起后盐烤或照烧。
《烤青花》B0000000623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有一种说法:海鲜,尤其是蟹、虾、贝等含有较高浓度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遇到维生素C后会部分转化成有毒的三钾砷。所以,吃海鲜千万不要配柠檬。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海产品的砷含量极低,通常是每一公斤海产品的砷含量不足十分之一毫克,而砒霜尽管具有很强的毒性,但其中毒剂量为数十毫克。也就是说,只有一次性摄入几公斤甚至几十公斤海产品,并且同时摄入巨量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蔬菜,才有可能导致人体产生中毒症状。这正应了一句老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柠檬在西餐中的作用,是因为其所含的柠檬酸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更重要的是,柠檬的酸味和特有的香味可以有效地去除鱼、肉的腥膻,是西餐最常用的调味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牛排或烤鱼大都会配几块柠檬的原因。
《花开仲夏》D0004000021 · 2024年5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湿地
端午的最初,通常认为是为纪念屈原或为纪念伍子胥或为纪念曹娥而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曾就端午节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将其成果记录在了《端午考》一文中。
我特意找出《端午考》粗略浏览了一下,文章广征博引,又多涉及古籍,读起来颇有些费力,于是又在清华大学网站找出一篇名为《闻一多和他的端午「祭龙说」》,介绍了闻一多关于端午起源的大致论据及观点,全文转载如下:
又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个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节日,在千年时光中形成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而且,不仅是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同样将端午节视为各自国家年节岁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各自国家民众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脉络。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说法,主要有消灾防疫说、趋吉避凶说、悼念屈原说、清扫卫生说、调理阴阳说及龙的节日说等,广为流传的传说是端午节起源于楚国民众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大夫。众多人文学者也曾试图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其中,为人熟知的著名诗人、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就曾对端午的起源做过研究。
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七十二》、《端午考》、《屈原问题》等几篇文章中,引用古代典籍,系统阐述了对于端午起源和风俗演变的「祭龙说」,即「端午为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他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黄赤白黑」的观念以及「五」与「龙」的特殊关系出发,认为五月初五即数字「重五」,古代传说「五龙治五方」,所以「重五日」就成了祭龙的盛大节日,也称为龙节。而赛龙舟便是「祭礼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当时人们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即祈求避水害、祈雨、消灾祛病。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风调雨顺直接影响着五谷丰收,而龙主水,布云施雨,人们对龙自然产生了顺从、敬畏的心理,因此也用传说的龙的形象来装饰船,就成了「龙舟」。
在闻一多看来,古代龙舟盛行的吴越地区很早就有龙图腾崇拜的记载,龙舟则是龙文身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他更进一步推测认为,端午节最初可能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东汉以来,随着吴越地域逐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相交融中,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立论,后来学者经过多番考证,认为其并不能全然令人信服;但他的这一论断却仍为人不断提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对端午起源的解读。传统节日本身就带有时间的印迹,很多意义也都是后人不断衍生的。闻一多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启发我们去思考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