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古镇》A0114010003 · 2017年9月1日摄于中国山西太原
这次在太原总共只待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这对于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省会城市,说走马观花都很勉强,充其量也只是蜻蜓点水。
八年前曾到过山西。蓬头垢面的住宅,尘土飞扬的街道,以及充斥着煤屑味的有些呛人的空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到了一处大型露天采煤场。尽管那次到的是山西的另一座城市大同,但可以想像,当年的太原应该是差不多的景象。
但这次完全不同,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半时间,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太原正在蜕变和羽化,从一座煤碳资源型城市向旅游服务型城市转变,而且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以及背后的决心和信心都非常大。
很有可能,这次的太原之行,在无意中见证了这座历史名城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启。
好运太原。
《拗造型》F0300000081 · 2017年9月1日摄于中国山西太原青龙古镇
在太原只有一天半时间,所以计划中的景点不多,青龙古镇算一个。
青龙古镇离太原火车站二十来公里,由于这次出门时带着脚伤,就叫了辆出租车。司机师傅走的是一条新道,宽敞,路上车也少,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
付了车钱,下了车,一看,除了一座新盖的土地庙和一座半新不旧的宅子,剩下的除了旧砖垛就是瓦砾堆,灰天灰地。这哪像个景点,分明就是一处拆迁工地。当时就懵了:怎么会是这样?这和先前看过的照片完全不是一回事。
硬着头皮进了工地,总算见到了一条还在整修的街巷。胡乱转了几个宅院,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跟外婆说,可能是我弄错了,这里也就这样了,回去吧。
不知道是外婆贪玩还是想给我宽慰,说既然来了,不妨再多转转。
也就是她这句话,这才算没白跑一趟:沿着街巷往前走不多远有一道彩钢板的临时围墙,那头才是真正的青龙古镇。原来我们刚才走了半天,都还只是在古镇外头转悠。
《青龙古镇》A0114010002 · 2017年9月1日摄于中国山西太原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的青龙镇村很有些来头。
据《阳曲县志》记载,青龙镇村原本叫青蒿嘴。当年数度下西洋的郑和船队中有一个王姓成员,山西人,借机经商,赚了不少银两之后,把原来王家庄的商号迁到了当年晋商走西口的必经之地青蒿嘴。
清朝嘉庆年间,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获钦赐「百万绳中」匾额和青龙旗一面。为殊荣永续,王家将菁蒿嘴更名为青龙镇。到了道光年间,王家的商铺已达108处,盛极一时。
现存的青龙镇村都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其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为全国所罕见。青龙镇村仿的是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成为历史上北方的闻名重镇。
《青龙古镇》A0114010001 · 2017年9月1日摄于中国山西太原
又见山西。
第一次来山西是在八年前,先是去的内蒙,后由杀虎口入晋。印象中,那回好像主要走的是忻州和大同,具体应该是五台山、云冈石窟、悬空寺、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这几个地方。
时隔八年,当年在山西时的很多情形忘得差不多了,倒是记得两口子为贪一口山西的面食,四处打听,最后在大同的居民区里找到一条小吃街,挨家找,挨家尝,刀削面、猫耳朵、搓鱼儿。尽管已经相当克制,每到一家只买一样,一小碗,还是两人匀着吃,但尝到第四家时已经撑得不行。
这次来太原,面食自然不容错过。还在上海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列了一份清单:栲栳栳、刀削面、梢梅、灌肠,每样都挑最拿手的店家:太原面食店、六味斋、认一力,如此等等,标名地址。这两天在太原,根本不用再四处打听,按图索骥,很是方便。
山西的面食筋道、滑爽,很有嚼劲,口感非常棒。
整个山西的面食种类据说不下二三百种。即使顿顿不同,一天三顿,三个月也都能不重样。这恐怕是为什么山西人永远吃不腻面食的重要原因。
面食是山西人餐桌上绝对的主食,米饭是稀罕物。在山西的餐馆里想吃米饭,你不能跟服务员「来碗米饭」,得「来碗大米」人家才听得懂。
来山西要是不吃面,真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