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飞天》F0300000489 · 2017年11月4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巴拉德罗

 

果蔬,上海人更喜欢「本地货」。果蔬,只要本地有种植的,一般不会考虑其他地方运来的「客货」。这倒不是出于情怀,而是习惯了当地农产品的口感。只是现在的农产品已经越来越朝着集约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很多上海当地的农产品在价格上不具优势而逐渐淡出了市场。

即使如此,上海也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农产品保留了下来,毕竟还有需求。马陆的葡萄、南汇的水蜜桃、练塘和凌桥的茭白、崇明的甜芦粟、三林的浜瓜、南汇的「8424」西瓜、松江的大米,以及上海郊区的「牛踏扁」毛豆等等,依然为上海人所津津乐道。

问题是,想找到当季的正宗货并不容易。


《村头》F0300000488 · 2017年11月27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深渡阳产

 

这些天都在忙啥咧?忙吃的。

前几天有朋友发了一条消息,说嘉定的甜玉米上市了。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知道朋友很靠谱,而且平时很少发类似的消息,所以第一反应就是他说的这种玉米很有些必要尝尝。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也是想让邻居尝尝鲜,便在邻居微信群里吼了声,说有谁想尝尝本地甜玉米的吱一声,我可以顺道捎些回来。不曾想一众邻居半天就预订了350斤。

这个量,已经不是「捎带」这么简单了。

赶紧跟朋友联系,问他有没有这么多。朋友说,因为是农民自家种的,就几分地,恐怕没这么多。我问,那能给我留多少。他说晚上回家确认后给我一个准信。

到了晚上,他回话说,甜玉米总共才400斤,而且还有其他朋友也都想尝尝,因此,能给我的,顶多也就200斤。


《撒欢儿》F0300000479 · 2022年5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晌午时分,见天气不错,赶紧约了丫头。明天是儿童节,又是上海全域正式解封的日子,这都算是个由头。

从4月1日到今天,刚好两个月。上海这么一座特大城市全域封控61天,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对谁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尽管期间有迷茫,有不适,有困难,有焦虑,但也有邻里之间彼此照应、无私相助的美好回忆。

再有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就将翻篇,但很奇怪,这会儿没有预想的那么兴奋,反倒有点恋恋不舍。

愿疫情永不再见,但因疫而生的邻里之间的友情,难说再见。


《抗原》N0000000022 · 2022年5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没完没了的抗原自检让人头疼不已,尤其是对像我这样有慢性鼻炎的,很是折磨。

不过,往好里想,这给了我们楼举办「抗原秀」的机会。很多脑洞大开、妙趣横生的造型令人捧腹,成为我们楼每天的「高光时刻」。

哈哈哈哈。


《守护》F0200000043 · 2022年4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有限解封。

每个家庭两成人可携带未成年人凭居委会印发的记名通行证隔天出小区两小时。

尽管有限解封,尽管仍不能出街道,尽管绝大多数的商店都未恢复线下营业,但毕竟是解封了。

衷心感谢上海及外省市所有的逆行者,是你们在上海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守护住了这座三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上海,大病初愈,康复指日可待。


《开心到飞》F0300000478 · 2022年5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今天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5月25日,管控第55天。

正式被通知,明天有限解封。

年轻的时候,经常用扑克牌给自己「算命」。具体玩法已经忘了,大致是抽到「10」即行大运,投到「5」即不挨饿,除此二项,其他都不很美妙。结果一多半是「5」。平安即是福,于是安心。

这几十年,也确实既没行大运,也没挨过饿。

新冠全球大流行,是天灾还是人祸尚未有定论,但绝对算是一个足可以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相提并论的世纪大灾。能安然无恙已属万幸,不能要求更多。至于管控期间的种种乱象,比如管理混乱,再比如以疫谋财,或诸如此类,阳光一点看,暴露出来总比潜伏着要好,一如疮疖,破脓了更好治些。

看着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开心到飞,被治愈,被感染,这种感觉真的很阳光,令人欣慰。


《暴走加东》F0300000476 · 2019年7月13日摄于加拿大

 

4月1日管控至今,刚好50天。

似乎快要解封了。

认真地想了想,解封后会干什么。一多半会去小河边走走;如果可能,就再去找家小店吃碗麵。

不禁哑然失笑:现如今追求的,不过是曾经的稀疏平常。


《工作餐》B0000000308 · 2022年3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继前天第一次小区全员抗原自检后,今天又进行了第二轮抗原自检。

上海的新冠疫情有点严重了:新增确认96例,无症状感染者4381列。除了一部分为在隔离管控区内被发现外,有相当数量的新增病例在管控区外被检出。这就很有些令人担忧了。

昨天晚间,上海出台了防疫新政:从今天凌晨五时起,全市以黄浦江为界分两批做封闭式全员核酸普筛,每批各四天。

几近封城。


《春》D0007000015 · 2022年3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

 

今天又忙了半天。小区全员新冠抗原自检。

新冠抗源检测是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它是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因免疫系统受新冠病毒某种结构蛋白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抗体来判定是否患上新冠肺炎。现阶段,这种方法因其灵敏度低于核酸检测而只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它的优点是快速、简单,通常十几分钟便可自行完成检测。这在当下核酸检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作为初步筛查的补充手段应该是有一定效果的。


《辣肉麵》B0000000309 · 2022年1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220辣肉麵馆松花江路店

 

一周前发朋友圈说,去街对面的悠方生活购物广场吃碗重庆小麵是不是在作死。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去,想等上海这波新冠疫情稍稍平缓些再说。

没想到,也就几天功夫,再去悠方吃麵已经不是作不作死,简直就是在送死。


《工作餐》B0000000307 · 2022年3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小区48小时封闭核酸普筛采样第二天,降温,且中雨。

昨天相关人员经过研究,决定今天设两个采样点,双管齐下。这一决定在今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采样时间大大缩短,并且进行得流畅、顺利。

晚上的工作餐里有一个鸡腿。是巧合,还是有所暗示?

哈哈哈哈。


《工作餐》B0000000306 · 2022年3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上海这一波疫情有点严重了。

全城新冠核酸筛查势在必行,但几千万人的生活和工作又不能完全停滞运行。管理者确实处在一个两难的地位,努力在寻求尽可能两头兼顾的平衡点。最新的政策是,全市以街道为单位进行网格式筛查,即将全市所有街道分「风险」和「低风险」两级,对风险街道进行48小时封闭管理并进行全员筛查,对低风险街道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核酸检测。

我所在的街道属于风险地区,3月14日已经进行过一轮筛查。但次日准备第二轮筛查时,接到通知,说为避免「健康云」受挤兑,筛查工作暂停。

四天后,也就是3月18日,接到通知,说小区将于今天零时封闭,做48小时两次全员核酸筛查。所有志愿者再一次被召集起来。


《生日快乐》C0000000038 · 2022年3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少很有像这两年这样,这一天会在上海度过。

疫情之下,生活改变得太多。

无奈,但认命。


《工作餐》B0000000305 · 2022年3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还在上海这波新冠疫情稍稍有点不对劲儿的时候就报名加入社区抗疫志愿者队伍。前天,组织者在工作群里说,疫情形势不怎么乐观,想集中所有志愿者进行一次演练。没想到的是,昨天就接到通知,说整个新江湾城街道今天以小区为单位统一进行全员核酸普筛。

经过一天的紧张而细致的准备,我们这支毫无经验、直接投入实战的「乌合之众」志愿者队伍在关键时刻没有掉链子,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半,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执行组织者的指令,很好地配合了相关部门顺利完成小区全员核酸采样工作。

累,但很有成就感。


《海事塔广场》A0101150003 · 2022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

 

最近天气不错,春暖花开。

前些天跟老祖宗说好,找个暖和些的天气去吃烤鸭,顺便去共青森林公园转转,散散心。周二见天气预报,说周三晴天,便打电话给餐馆,订了座。谁知周三那天刚准备出门,就接到微信说不用接老祖宗了,隔壁门洞发生新冠疫情,小区被封闭了。

所幸,两次已经做了两次核酸检测,全是阴性。

上海的这波疫情来得有点突然,也有点猛。时不时从身边的人那里听到,这个朋友被封闭了,那个亲戚中招了。闹闹他们学校因为有个同学的奶奶是「次密接」全体师生做了不下七次核酸检测。

上海这个防疫「优等生」这回能不能挺得住?

但愿。

破例

20220309


《投篮》F0300000453 · 2022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悠方生活购物广场

 

中午闲散地看着新闻,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开车去接闹闹下课。

平时都是乘地铁去学校接闹闹下课。地铁便捷,单程半小时左右,时间还好把握。要是开车去接的话,首先是校门口停车非常麻烦,经常为能有个停车位,得提前一、两个小时。再者,我眼神不好,打三十岁起,只要路上一掌灯,就不再开车。闹闹下课晚,接到他,差不多天快黑了。

但为了安全,不想再拖着闹闹挤地铁了。最近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有点多,怕闹闹中招。

90后

20220226


《九十有七》F0300000452 · 2022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早年在「搜狐博客」写《80后的旅行家》还历历在目,转眼就快是「00后」了。

只要天气合适,总想带着老祖宗出门转转,尝尝鲜,解解闷。自己也老了,能做的只就这些了。

前些天跟她开玩笑,说110岁之前玩的事都交给我。110岁之后,自个儿想办法玩去,因为那时候我也管不了了。

哈。


《挑荠菜》F0300000449 · 2022年2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娄塘镇娄东村李楼

 

外婆去年春就想去乡村挑野荠菜。问了朋友大概什么地方能有,结果几十公里路跑去,只能望着大片的田野发愣:一棵荠菜都没找着。应该不是没有,是看见了也不确定是杂草还是野荠菜。

悻悻而归。

又是一年春早时。外婆想起了去年的事,说挑个暖和些的日子再去碰碰运气。也是巧,刚好有个果园、田间杂草方面的专家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展示了嘉定周边二十来种野荠菜的图片。我说,这回可以了,我去请这位高级园艺师朋友现场指导。

在朋友的指导下,历时三个小时,外婆采了有三斤,但最后带了六斤野荠菜回家。多出来的三斤,是朋友担心万一找不到野荠菜,外婆可能会失望,于是一早在老农那里买了三斤先备着。

真够朋友,哈哈。


《小城辛特拉》A3101000011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另一波更加直截了当的反叛揭竿而起,那就是宗教改革。

当时,教廷大权独揽、一手遮天,不仅对包括《圣经》在内的所有天主教教义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而且还是上帝与教民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拥有上帝与教民的独家沟通权。

宗教改革派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对《圣经》有自己的认知和解读,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独自与上帝沟通。换句话说,宗教改革就是摒弃教廷这个中间商。

宗教改革异常惨烈,教廷对改革派的打压没有丝毫人性可言,很多改革派还没来得及与上帝沟通便被活活烧死。

顺便说一下,宗教改革派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无数个宗教派系。但凡反教廷的派系都被归为「新教」或「基督教」。新教教派林立,鱼龙混杂,很多邪教都打着新教的幌子招摇撞骗。马路上那些念叨「耶稣、基督」的老头老太,百分百属于新教。


《花月》A0101140001 · 2022年1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

 

花月,一家主打「御好烧」的日料店。最初为了招待经常出差上海的日本客户特意找的这家店,后来自己喜欢上了。尽管花月似乎经常迁址,十来年间,前前后后还是追着来了五、六回。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对于吃,我有自己的偏好,但总体而言,只要有机会,还是更愿意尝新。性格使然。早年在船厂工作,很多工程师喜欢干批量船,首制船花点精力弄明白后,后续船就轻车熟路,轻松得很。但我喜欢干特种船,独一艘,常干常新,好玩。

尝新,是要冒点小风险的,经常期待满满,最后口味平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获。至少,如果不尝试,连知道「口味平平」的机会也没有。

从成功中收获经验,在失败中得到教训,二者都是正收益,都是人生的积累。当然,前提是,「失败」以自己能够承受得起后果为限。

不要以为不尝新就可以避免口味平平,再好的食物,吃多了,终将口味平平。

对于吃,我比较喜新厌旧。

1 11 12 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