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

20230710


《食廬NOBLE港汇店》A0101150005 · 2023年2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

 

找一家餐厅吃饭,一般会习惯性地参考各种诸如《米其林餐厅指南》之类的餐厅推介网站的介绍,看环境,看菜品,看服务,看价格,看地址,以从中挑出一家感兴趣的餐厅。但是要记住,这些信息需要判断和甄别,因为很可能是不真实的。

2017年,英国小伙子巴特勒在自家的后院「开」了一家根本不存在的餐厅,取了一个很文艺范的名字「德威小屋」(The Shed at Dulwich),注册在点评巨头「猫途鹰」(TripAdvisor)上。上线后,这家根本不存在的餐厅在伦敦排名第18149位。

接下来,好戏开场了。

巴特勒发动亲朋好友为德威小屋写评价。由于使用的都是真实的身份,这些评价成功地骗过了猫途鹰的算法。就是这么简单,德威小店不仅排名快速上升,而且还被营造成一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高端餐厅。

巴特勒就的计划非常缜密。早在「开业」之初,德威小屋的地址只有街道而没有具体的门牌号,并且只接受电话预约。这样,既可以避免被找上门来的顾客识破,同时还为餐厅增添了神秘感。而蜂拥而至的预约电话,得到的答复不是被包场了就是约满了。

半年后,德威小店成功登顶「猫途鹰」,甚至还收到了「猫途鹰」的官方祝贺邮件。更搞笑的是,德威小屋成为「网红」后,很多「美食家」纷纷为根本不存在的「经历」写下「美妙」的用餐体验。而同一时刻,「猫途鹰」的首页赫然写着:「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确保猫途鹰上的内容反映真实的 体验」。

猜猜后来发生了什么?

随着德威小店越来越火爆,巴特勒疲于奔命,几乎把自己整到崩溃。他决定结束这场恶作剧。但在此之前,又做了一件事:将德威小店变成一个真正的实体店。

巴德勒把自家的后院收拾了一下,稍稍布置了,弄得至少看上去像一家露天餐馆。为了烹饪,他又弄来了一台微波炉。

德威小店正式粉墨登场。他把朋友们请来扮演成DJ及顾客,烘托气氛。

第一批客人是一对来伦敦参加会议的美国夫妇。

在群众演员「饭菜真好吃」、「月亮好看」、「风也温柔」的背景声中,这对美国夫妇享用着盘子里用微波炉加热的1英镑速冻食物,赞口不绝。他们在「猫途鹰」上为德威小店留下了第一条,同时也是唯一的一条真实评价:「和美国不一样的东西,太棒了!这就像二战时期的经典。」

送走了这对美国「美食家」夫妇,巴特勒正式结束了这场恶作剧。当他将事情的经过公之于众后,引发了吃瓜群众的一片哗然,这让「猫途鹰」承受了巨大压力,竭力辩解:「这个不能证明我们平台模式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干。」


《生啫甜豌豆》B0000000450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公务接待用餐「四菜一汤」这一标准,不是近年反腐倡廉才推出的新政,其历史可以上溯至明太祖。这位贫民出生的明朝开国皇帝登基后,对官场上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深感担忧。借皇后寿筵,朱元璋推出了「四菜一汤」的「国宴标准」。

这一标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被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定为国宴标准。


《「谭鸭血」》B0000000449 · 2019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满汉全席」算得上是满清时期顶级的宫廷御膳。但要问满清皇上最爱吃什么,答案是:火锅。

满清宫廷每年从十月十五日起开始吃火锅,据说每顿饭都要上火锅,一直持续三个月。对火锅最痴迷的,当数乾隆帝。清宫内务府文件《膳底档》记载,1779年8月6日那天乾隆开始吃火锅。当月,这位大清皇帝总共吃了66次火锅。这得有多痴迷啊。

说明一下,清朝的「火锅」和重庆或成都火锅不是一回事,它是随满清一起入关的东北火锅,北京涮羊肉那种。


《啫啫煲》B0000000448 · 2023年5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好好彩啫啫煲合生汇店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在诸如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天子享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士三鼎二簋,低级士一鼎。鼎和簋都是盛器,分别用来盛放不同的肉食和谷物。

很有点同情天子了:吃顿饭,光鼎和簋就一大堆,吃饭就跟打架子鼓一般。为排面,也是蛮拚的。


《老鼠粉》B0000000442 · 2015年6月20日摄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旧时妇女有缠小脚的恶俗,包脚布,就是用来裹小脚的那块布。不知道为什么,上海人管煎饼叫「包脚布」,听上去很恶心,吃起来很美味。哈哈。

无独有偶,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猫屎咖啡、狗屎糖、老鼠粉、狗浇尿、撒尿牛肉丸、棺材板、苍蝇头、袜底酥,等等等等,个打个都是地方美味,但个打个都有一个足以令人反胃的名字。


《御好烧》B0000000440 · 2023年6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花月

 

西周至春秋,什么人能吃什么,是有严格规定的。《国语 · 楚语》载:「太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不仅如此,《礼记 · 王制》还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

顺便说一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狗一直算是一种家畜,是用来宰了吃的。而且,狗肉比猪肉更受欢迎。《国语 · 越语 · 勾践灭吴》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以鼓励百姓多生多育。这项奖励政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狗比猪贵。


《招牌牛肉章肠虾锅》B0000000439 · 2023年5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美食爱好者,很少没听说过「米其林」的。《米其林指南》在美食界,是圣经一样的存在。

米其林是一个轮胎品牌。一个卖轮胎的能跟美食扯上关系,还是上一个千禧年的事。

1900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米其林公司的创始人米其林兄弟适时推出了一本小册子《米其林指南》,内容涵盖餐厅、地图、加油站、旅店、汽车修理厂等汽车旅行的资讯。

一种说法是,米其林兄弟认为,汽车旅行是一个发展趋势,这肯定会有益于轮胎的销售。他们推出《米其林指南》,就是想在这方面推一下波、助一下澜。我倒是觉得,米其林兄弟编撰这么一本小册子供顾客免费取阅,最直接的效果是扩大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再就是增加了店铺人气。


《醉虾》B0000000438 · 2023年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饮、食,喝的和吃的,泛指食物。

春秋时,吃的东西不多,但花头精挺大,将饮食细分成了食、膳、馐、饮四大类。胡乱猜测一下:这么做,很可能跟当时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

食,指五谷做的饭;膳,指以六畜为食材烹成的肉食;馐,指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各种素食;饮,各种饮料,比如:水、浆、酒、酪、酏等。


《饭》B0000000437 · 2023年2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胡子大厨

 

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居民的口粮是有配额的,每人每月20几斤,一天不满一斤。如果家里男丁多,想吃饱肚子,得有点创新才成。

记得小的时候,去粮店买米,不光要「粮票」,还要「购粮证」。粮票的作用是限定粮食总的配额,而购粮证的作用是限定每家每户大米和洋籼米的配额。大米就是粳米,吃口软糯;洋籼米就是籼米,口感粗糙。即使如此,很多人家会用大米配额去跟别人家换洋籼米配额。洋籼米便宜是一个原因,重要的是洋籼米「胀性」好:同样多的洋籼米,能比大米煮出更「多」的饭。

还有更绝的,就是清华大学发明的「双蒸饭」:米蒸到半熟,加水后捂紧锅盖再蒸。这样做出来的米饭,据说可以翻倍。

洋籼米饭和双蒸饭异曲同工:眼前吃「饱」就成,至于能撑多久,那再说了。


《香茅手撕脆皮鸡》B0000000436 · 2023年5月26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新周记鼓楼店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其实这话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很多繁复的烹饪方式,其最初,往往只是为了掩饰食材的粗劣,让食物易于下咽。


《葱油膏蟹》B0000000435 · 2023年2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渔市小神鲜

 

梜、筴、箸、筯、櫡、筷,都是指筷子。

梜,用小木棍夹取食物,很形象,也很好理解。筴,与梜同音同义,区别只在一竹一木。箸,很可能先由筯、后由櫡逐渐演化过来。筯,用细竹棍帮助取食,而櫡与筯同音。

从箸到筷的演化,据明代《菽园杂记》解释:「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是说吴地船家特别忌讳「住」、「翻」等字。住,停滞不前;翻,船之倾覆。所以称「箸」为「快儿」,讨「快速前行」的口彩。快儿,最终演化成了「筷子」。


《肥肠》B0000000434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匕箸,泛指食具。匕,勺子;箸,筷子。筷子用来扒饭,勺子用来舀汤。这么做有问题吗?

有。如果在秦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在筷子出现之初,不是用来扒饭,而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食物;而勺子则是用来舀饭。这在当时是一种规矩或用餐礼仪。《礼记 · 曲礼》曰:「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饭黍毋以箸,当用匕」。梜、箸,指筷子。


《蔬菜拼盘》B0000000433 · 2023年6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椰庭合生汇店

 

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要多吃蔬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不喜欢吃蔬菜。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遗传记忆,因为直到先秦,中国蔬菜大致只有葵、藿、薤、葱、韭,合称「五菜」,品种少且多半很难吃。

我们现在餐桌上的大多数蔬菜,都是泊来品,像黄瓜、蚕豆、豌豆、大蒜、茄子、菠菜、扁豆、刀豆、胡萝卜、西红柿、辣椒、胡椒、香菜、莴苣、丝瓜、卷心菜、洋葱,等等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外来蔬菜,中国的孩子得有多孝顺才能「爱」上吃蔬菜。哈哈哈哈。


《台湾牛肉麵》B0000000432 · 2023年1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侎唛食厂

 

一日三餐?

通常的说法,中国人一日三餐的历史始于宋朝,距今不过千年。而在此之前更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都只有一日两餐。甚至在有文字记载的商代,一日只有一餐半:上午八点来钟的一顿「大食」外加下午四点来钟的一顿「小食」。仅此而已。

主流的说法是到了宋朝,由于物产丰饶、经济富足,人们开始在两餐之余,加了一顿点心,从而有了一日三餐。但这很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程民生在其所著《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中考证,宋朝人「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根不例外」。无独有偶,南宋诗人宋洪迈的诗句「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也间接道出了当时一日两膳的实景。

即使到了明清,一日两餐也非常普遍。日本人曾根俊虎在其游记《北中国纪行 · 清国漫游》中有「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的记载。

一日三餐开始普遍流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宝良在其《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认为,应该始于富裕的江南人家。而真正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习俗,已经是民国时期,距今不过百余年。

一日三餐,在五千年中的四千九百年里,都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饭》B0000000431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吃饭,个中的「饭」,泛指餐食,包括「饭」和「菜」。那么,饭是什么?菜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在餐食中,为机体提供热量的叫饭,也叫「主食」,除此之外的都叫菜,也叫「副食」。吃饭是为了活着,而吃菜,是为了让吃饭变得容易下咽、令人愉悦。

饭,也就是主食,通常寡淡无味,不容易下咽。但如果有了菜的加持,吃饭就成了一件令人非常愉悦的事。是不是这样?

很多地方管菜叫「下饭」,就是很好的佐证。

餐食为什么会分成饭和菜?是因为资源的匮乏,也就是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是资源丰沛、食物充裕,主食和副食的概念就越是模糊。如果食物唾手可得,肉可口就吃肉,鱼可口就吃鱼,根本就不会存在「看菜吃饭」这回事。


《「面面俱到」》B0000000425 · 2022年10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今日高考。

陪考家长身着旗袍为孩子加油助阵,这个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新鲜的是,今天有大老爷们也穿上了旗袍,加入「旗开得胜」的行列。

这个就有点邪门了。

我私底下打趣说,这下怕是「旗袍」变成了「气跑」:自尊一点的孩子真丢不起这个人。

讨口彩,经常很无厘头。「旗袍」寓意「旗开得胜」,那至少得敞着怀、袒着胸,因为「旗开」了才能得胜。哈哈哈哈。

除了旗袍,还有的让孩子一只脚穿黄袜子,另一只脚穿灰袜子,讨一个「辉煌」的口彩。这个也蛮搞笑的。就不怕考黄了,弄得一鼻子灰么。

孩子高考,通常很紧张。这时候,千万不在再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增添丝毫精神压力。最好的,是陪考家长努力掩饰自己的焦虑,一脸的没心没肺,让孩子放松心情,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考试。

好吧,来碗麵,祝孩子们「面面俱到」,考试顺利。

陪伴

20230605


《少年》F0300000546 · 2023年5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香茶丽舍

 

悲观一点的说法是:「孩子渐渐长成,可我们渐渐老去。」乐观一点的说法是:「我们渐渐老去,但孩子渐渐长成。」

我喜欢后一种说法。

厮守

20230529


《拽》F0300000539 · 2023年5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

 

中间那小子这路走得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渐渐老去,渐渐明白,没有什么能比一家人亲密无间的厮守更值得珍惜。

每一天,每一刻,都弥足珍贵。


《三虾麵》B0000000428 · 2021年4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裕兴记

 

中国哪里的麵条最出名?这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首先是「出名」标准就很难界定。是地域分布,还是喜欢的人数?

十年前,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麵条」:武汉热干麵、北京炸酱麵、山西刀削麵、河南萧记烩麵、兰州拉麵、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麵、镇江锅盖麵、四川担担麵、吉林延吉冷麵。

仔细研究一下,评选出的所谓「中国十大名麵条」,有些是地域性的,像北京炸酱麵、武汉热干麵、镇江锅盖麵等,有些只是品牌或字号,像昆山奥灶麵、河南萧记烩麵,跻身榜单,很有点软广告的嫌疑。很难相信这样的榜单不是评委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具权威性,也没有参考价值。

杭州的片儿川入榜,理由是杭州人都知道。这个理由很奇怪。上海的本帮麵,上海人都知道。而上海的人口基数是远大于杭州的,为什么上海本帮麵没有入选?奥灶麵入选,理由是奥灶麵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就更无厘头了。如果这算是个理由,那常州银丝麵、蓬莱小麵就很委曲。当然,如果是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个倒可以算是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很多麵条,分布广,知名度高,并不是麵有多好,很大的可能,只是因为人口输出,从而带动了饮食文化的输出。

小众的可以很出彩,大众的可以很普通。


《夏》C0000000064 · 2022年8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鸡同鸭讲」不同于「道不同不相谋」。后者强调的是信仰不同,就不要指望能一起好好共事;而前者主要是说,认知不同,很多事相互之间完全不能理解,说亦无益。这很有点「夏虫不可语冰」的意思。

鸡不同鸭讲,是最好的相处之道。若不然,往往鸡讲到口干舌燥,直想骂娘,而鸭却是一脸的茫然外加一肚子的委屈。

大家都很无辜,何苦来着。

1 2 3 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