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歌剧院》A2201000010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可惜好景不长,玛丽亚 · 特蕾西亚创下的辉煌盛世并没能维持很久。当她的儿子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早已失去了实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意志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终于于1806年,拿破仑强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历经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灭亡,奥地利也被并入了莱茵邦联。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 · 路易莎嫁给拿破仑。从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急剧衰落,对全欧洲的影响力也消失殆尽。
随着哈布斯堡王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越发紧张,皇位传到了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 · 约瑟夫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时,国内的民族纷争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皇朝的势力再度削弱。迫于内忧外患,弗朗茨不得已和匈牙利签署协约,两国于1867年2月成立了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成立,让帝国内其他民族感到不公,加上匈牙利的得寸进尺,造成各民族间的矛盾不断。弗朗茨 · 约瑟夫一世既缺乏雄才,也缺乏胆略,面对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一筹莫展。在他统治期间,奥匈帝国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毫无作为,日渐衰败,形同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与沙俄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长期以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而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但他们始终担心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在沙俄的干涉下宣告独立。
此时的奥匈帝国可谓内忧外患。
《市政厅广场》A0901000011 · 2019年9月17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克鲁姆洛夫
尽管名义上弗郎茨 · 斯蒂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个驸马,不仅他们的后代都以哈布斯堡为姓,而且真正摄政的也是他的妻子玛丽亚 · 特蕾西亚。
玛丽亚 · 特蕾西亚是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是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且最有权利的女王。作为一个女性,玛丽亚 · 特蕾西亚摒弃了欧洲其他君主靠战争和杀戮来开疆拓土及赢得荣耀的传统。凭着「宁要平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的信念,玛丽亚 · 特蕾西亚一边治理国家,一边拼命生孩子,夫妻俩一共生育了十几个孩子,其中大部分为女儿。玛丽亚 · 特蕾西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姻,不仅巩固了国际地位,而且势力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玛丽亚 · 特蕾西亚不仅被誉为「奥地利的国母」,同时也被调侃为「欧洲的丈母娘」。
在玛丽亚 · 特蕾西亚的治理下,奥地利的财政和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一时间,奥地利的音乐、绘画和艺术也空前繁荣,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一大批世界级音乐家纷至沓来,让这个国家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王国。
《圣史蒂芬大教堂》A2201000009 · 2019年9月20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
经过近两百年的征伐,公元171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六世登基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
查理六世缺乏治国之略,在他的统治之下,神圣罗马帝国乏善可陈,国力渐失。这位哈布斯堡家族最后一位男性继承者的最伟大的功绩,是培育出了玛丽亚 · 特蕾西亚这个后来被誉为奥地利国母的哈布斯堡家族最伟大的女继承人。
玛丽亚 · 特蕾西亚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1713年,她的父亲查理六世发布国事诏书,承认女性同样可以继承和管理家族世袭的领地和爵位。但根据当时的法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不能由女性继承,于是查理六世迫使德意志诸侯们在《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以确保女儿玛丽亚 · 特蕾西亚的继承权。
只是诸侯们并没有把这份诏书太当一回事。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去世之后,玛丽亚 · 特蕾西亚依照诏书的规定成为了奥地利首位女大公。诸侯们对此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之争,并最终演变成一场战争。
1742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卡尔 · 尔布雷希特利用诸侯们与玛丽亚 · 特蕾西亚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史称为查理七世。查理七世的继位虽然得到了诸侯们的支持,但他却没有能够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奥地利大公国,即现今的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即现今的捷克,更不用说群雄并起的德意志地区。他既无兵又无饷,只是个挂名皇帝而已。而玛丽亚 · 特蕾西亚则凭借奥地利王室的强大力量一举击败诸侯势力,捍卫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统治地位。
1745年,查理七世在四面楚歌声中去世,玛丽亚 · 特蕾西亚迫使查理七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放弃对皇位的继承,并成功地让她的丈夫前洛林公爵弗朗茨 · 斯蒂芬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美泉宫广场》A2201000008 · 2019年9月20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哈布斯堡家族的真正发迹是在「鹰堡」建成后两个半世纪的1273年。这一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罗马国王。
尽管拥有霍亨施陶芬家族的高贵血统以及腓特烈二世教子的崇高身份,但五十五岁的年纪加上哈布斯堡家族极其有限的势力,当时德意志贵族们并不认为这位只是在上勃艮第有一些零星领地国王会成什么大气候。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违反小特权为由,向擅自吞并巴本堡领地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宣战,最终在两年后的杜恩克鲁特战役中击杀对手,成功将大大拓展了疆域的奥地利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土,时间长达六个世纪,从而一跃成为与波希米亚不分伯仲的德意志强藩。从此,哈布斯堡家族稳坐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直到罗马帝国灭亡。
到了公元14世纪,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哈布斯堡家族南下来到了维也纳,在一座城堡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宫殿,修缮了有「维也纳心脏」之称的圣斯蒂芬大教堂。从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营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奥地利的维也纳。
之后,哈布斯堡家族日渐强大,依靠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及与各个家族的联姻,马克西米利安带领整个家族在奥地利开启了新的篇章,成立了由多个民族和多个国家组建而成的哈布斯堡帝国。强大的帝国在双头鹰的带领下开始走向鼎盛。
公元1556年,当时的帝国统治者查理五世自觉年老,打算退位。但他认为过去由他一人兼任多国国王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压力,于是决定将西班牙王位传位给儿子菲利浦,将奥地利大公爵位传位给弟弟斐迪南,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
《维也纳街景》A2201000007 · 2019年9月20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相传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莱茵河源头,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名为布莱特高。该家族受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策封,在当地已经经营了二百余年。当时家族的主政者叫兰德林 · 布莱特高,有两个儿子,长子维尔纳在教会学校学习,聪慧好学;次子拉德波特则厌学,喜欢打猎。
维尔纳成年之后,凭自身的才华和布莱特高的运作当选为斯特拉斯堡主教。布莱特高为此准备设宴答谢宴。开宴的前一天晚上,当厨子忙着准备食物时,一只巨鹰从天而降,掠起一只肥鹅后迅速逃离。这一幕被正在监工的次子拉德波特撞见。他立即弯弓搭箭,但一连几箭都没能身中巨鹰。拉德波特恼羞成怒,带了二十名骑士,策马便追。他们星夜兼程,直到第三天,终于在哈布斯堡追上了巨鹰。
哈布斯堡修建于公元初的罗马帝国时期,最初只是一个戍边的烽火台。后蛮族入侵,该城堡多次易手、几经废立。当拉德波特和他的骑士发现时,这里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但拉德波特发现,哈布斯堡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山下土地肥沃,且人口众多,当即重修城堡并迁居至此。这一年是公元1020年。
哈布斯堡,德语意为「鹰」;哈布斯堡因此又称「鹰堡」。
《哈尔施塔特》A2202000008 · 2014年7月20日摄于奥地利上奥地利
是什么原因结束了这场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黑死病大爆发,至今没有定论。但通常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黑死病的大流行实际上做出了自然选择,将容易感染鼠疫的人淘汰掉了,不容易感染鼠疫的留了下来,而那些受到感染却幸免于难的人获得了免疫。虽然鼠疫在流行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变异,但总体来说人感染鼠疫的几率在下降。
其次就是卫生习惯的改善。中世纪的欧洲贫穷、肮脏,垃圾随意丢弃,空气和水源遭到污染,而且,当时的人们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很多人常年不洗澡,也不换衣服。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意识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鼠疫也逐渐销声匿迹。
《卢浮宫藏品》M0000000007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卢浮宫
黑死病大爆发,正值欧洲处于最黑暗、最愚昧的历史时期。神权至高无上,教会控制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有悖于教会的行为和言论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人们一切以宗教学说为准绳,思想禁锢、迷信盛行。
在黑死病爆发初期,天主教会宣扬「天谴论」,声称瘟疫是上帝降下来的责罚,民众需要不断地祈祷、忏悔,洗脱自己的罪孽才能得到救赎。但人们很快发现一个实事,就是无论你何等虔诚地忏悔和祈祷,该得病的还是会得病,更重要的是,统治阶层,不论是教士还是国王贵族,一概不能幸免。这不免让人对天主教信仰产生怀疑,从而开始反思。
其实在黑死病爆发之前,欧洲已经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萌芽。由于中世纪时的欧洲天主教束缚和摧残人性,人们怀念和向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开放的思想和自由的生活。而黑死病的爆发给了人们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很多学者认为,黑死病无可争议地对欧洲文艺复兴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这场瘟疫本身并不足以改变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其推动作用不可忽略。欧洲由此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巴黎街头》A2501000009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黑死病在欧洲引起了极度恐慌,人人自危,谈之色变。由于黑死病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在皮肤上,因此当时的欧洲人坚信这是一种皮肤病,并且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和扩散。医生推测,人在洗澡时,皮肤上的毛孔会变大,不但放走了元气,同时也吸收了有害物质,因此认定洗澡是黑死病传染的罪魁祸首。当时的教会也认同医生的这一观点,还从神学的角度大力提倡不要洗澡。天主教教会认为肮脏的身体够更容易接近上帝,不洗澡是一种圣洁的表现,并且将那些多年不洗澡的人封为「圣女」或「圣人」。
在医学和神学的双重推动下,欧洲上自英国女王、法国国王,下至黎民百姓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不再洗澡。为了掩盖身体由于长期不洗澡而散发的异味,香水开始大行其道,销量剧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才开始改善。不过,据说直到今天,伦敦仍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令人咋舌。
欧洲人喜欢用鲜花装饰窗台,有人认为,这种习俗源于黑死病的爆发。因为那时的欧洲垃圾遍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人们纷纷在自家的窗台上种上各种鲜花来过滤污浊、难闻的空气。
去年的3月28日,在《镜界》的「众说纷纭」中曾写过一篇《那些年,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都不洗澡》,有兴趣可以查阅。
《黑死病纪念碑》A2401000008 · 2019年9月14日摄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这是竖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一座「黑死病纪念碑」。欧洲的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纪念性雕塑或建筑,为的是纪念中世纪时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一场特大瘟疫。
14世纪20年代,一场瘟疫席卷欧洲。导致这场几乎中断了欧洲历史进程的瘟疫的罪魁祸首是鼠疫,一种烈性传染病。人类一旦感染鼠疫后,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痛苦不堪且无药可救,当时的人们给这种可怕的传染病取了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黑死病。
关于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发生,有学者认为,1346年,黑死病最先由蒙古传到俄罗斯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1347年10月,带有黑死病菌的老鼠藏匿在热拉亚人的船上,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港,该岛很快就布满了瘟疫。1348年1月,黑死病侵袭威尼斯和热拉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其中佛罗伦萨受灾最为严重,当地九万多居民存活下来的只有四万。不久之后,一般载有黑死病人的游艇入境法国,并在法国迅速扩散,再由法国漫延至西班牙。到了该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开始出现黑死病。仅仅一年以后,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沦为了黑死病疫区。
现代估计,黑死病总共造成了45%到60%的欧洲人在差不多4年的时间内死亡。当时许多大城市的人口死亡率都非常高,法国巴黎10万人中有大约一半死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口则从11到12万降到了5万,德意志的汉堡和不来梅也分别有60%左右的人口死亡。在疫情相对较轻的英国地区,伦敦从公元1346年到1353年也有6.2万人死亡。总体上,现代认为,仅仅4年的时间,黑死病疫情在欧洲总共造成了2500万到5000万人死亡。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D0015000001 · 2012年8月23日摄于中国新疆吐鲁番
「葡萄」一名的由来,据说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解释的:「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古有「酺」、「醄」二字,「酺」有聚饮之意,而「醄」则为醉酒之态。所以李时珍认为「葡萄」由「酺醄」借用而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有学者认为,「葡萄」终究不是「葡萄酒」,既不可聚饮,食之也不会醉。由于葡萄不晚于汉代由西域引入中原,所以「葡萄」一名非常可能由胡语直接音译而来。而且,在「葡萄」之前,葡萄还有「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诸多名称。这些名称均音同字不同,也从一个侧面支持直接音译的观点。
如有兴趣,可查阅山西晋中学院温建辉的《「葡萄」名称的来源考释》一文。
《蓝莓》B0000000070 · 2019年5月27日摄于芬兰赫尔辛基
对维京人来说,公元10世纪既是他们走向巅峰,同时也是他们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就是丹麦国王哈洛德。
哈洛德早年信奉维京人的「战争之神」奥丁神,是维京海盗精神的崇尚者和追随者。公元10世纪中叶,丹麦王国在他的统治之下持续对外征战,先后统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等大部分北欧地区。但到了晚年,哈洛德却受到了来自稍早时候盘据欧洲大陆,同样也是维京人的诺曼人海盗的疯狂袭扰。这让哈洛德意识到传统维京文化的野蛮和愚昧。他决定引入基督教信仰来取代在维京文化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奥丁神信仰并以此对国民进行教化。他的这一举措使得北欧地区的维京人开始逐渐开化,最终融入当时的主流社会。
哈洛德有一个嗜好:酷爱蓝莓。由于长期且大量咀嚼蓝莓,以至于牙齿被染成了蓝色,哈洛德因此有了一个绰号「蓝牙」。
1995年,由瑞典爱立信主导,包括芬兰的诺基亚、日本东芝、美国的 IBM和英特尔计划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共同开发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在给这项技术命名时,此项计划的主导企业瑞典公司爱立信提议,为秉承他们先辈哈洛德「统一、互联」的梦想和理念,这种短距离无线互联技术以哈洛德的绰号「蓝牙」命名。
《露天音乐会》A4500000002 · 2019年6月1日摄于挪威奥斯陆
在最鼎盛时期,维京人曾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内陆、法国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公元875年,维京人开始在冰岛定居;公元985年,他们又向格陵兰殖民。据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五百年,维京人就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了部份北美地区。
公元10世纪起,维京人开始没落,到公元11世纪,维京时代寿终正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导致维京人没落的原因很多,战争、招安、内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当时那个时代,维京人所代表的是原始和野蛮。无论在波罗的海、俄罗斯、不列颠,还是欧洲大陆,维京人几乎都因受到当地宗教和文化的教化而逐渐开化,最后被彻底同化。
《斯德哥尔摩街景》A4600000006 · 2019年5月29日摄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维京人残暴而冷血的性格和文化。令人谈之色变、毛骨悚然的「血鹰」就是由维京人所发明。
「受害者面部朝下被捆绑着,行刑人先是在他的后背刻上一只张开双翅的鹰,然后用斧头从受害者的背部贴着脊一根接一根地劈断他的肋骨,再将两肋被连骨带肉地从断裂处撑开。这样,受害者的后背就像长出了一对『翅膀』。接着,行刑人将盐撒在受宠者的伤口处,同时从他敞开的胸腔中扯出鲜血淋淋的肺叶挂在森森白骨的『翅膀』上。如此,观看行刑的维京人能够看到受害者背部那对因剧痛而抽搐的『翅膀』。」
「血鹰」是如此的残暴,突破了人类的所有底线,也突破了人们的所有想像,以至于很多人对其是否真实存在过表示怀疑。但大多数维京史学家都承认,尽管「血鹰」非常令人不快,但确有其事。有杰出的中世纪史学家称,「血鹰」的受害者包括诺森布里亚的埃伊拉、挪威王哈罗德 · 法恩海尔之子哈佛丹,以及爱尔兰明斯特国王迈尔瓜莱,甚至还可能包括殉道者埃德蒙。
《丹麦风光》A4200000006 · 2019年6月5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王宫广场
在早期,维京人对修道院情有独钟。他们知道这种地方通常都很富有。
公元793年,维京人来到英格兰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岛抢劫当地的修道院。
「维京人手持刀斧来到林第斯法恩的教堂。他们一边疯狂劫掠,一边将所有的东西糟蹋殆尽。他们肮脏的脚印玷污了圣地,他们在神坛下使劲挖掘,抢走了教堂的所有财宝。他们杀死了一些教士,临走时,又虏走一批教友。教友们被迫赤身裸体,受尽了屈辱,有些人后来还淹死在了海里。」
最后,维京人还不忘点上一把火,将这座具有百多年历史的修道院付之一炬。
打这之后,一直到公元800年,维京人又肆无忌惮地洗劫了欧洲沿海各地的众多修道院。所到之处,片瓦不留。
《丹麦风光》A4200000005 · 2019年6月5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新港
在影视作品或者卡通漫画中,维京人十有八九是以胡子拉碴、手握斧头的形象出现的。在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勒威克小镇,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圣火节」大游行,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祖先成功推翻挪威人长达五个世纪统治。游行队伍中的「维京人」也同样手握斧头。
维京人用斧头,首先是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锻造技术,制造出来的刀剑等兵刃不仅昂贵,且数量也极其有限,只能供一些贵族使用,普通人就只能使用可以大量制造的斧头;其次,维京人身高马大、膀阔腰圆,看似笨拙的斧头在他们手里能砍能投,简单粗暴,堪称绝配。
尽管后来维京人也开始大量使用刀剑枪矛,但在外人的眼中,维京人手持斧头的凶蛮形象却一直留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