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骑马俑》M0000000009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胡说,胡人之语;八道,佛教《八正道经》。

胡人,汉人对外族的统称,差不多现在「老外」的意思。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在大唐鼎盛时期,长安城内胡人过万,其中不乏来唐传经诵道、释疑解惑的西域和尚,汉人称为「胡僧」。

在长安,胡僧深受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待见,常受邀讲经论道。只是胡僧之语,汉人闻之如鸟语。胡说八道,即胡僧论《八正道经》,汉人只闻其音,不知所云。

真真正正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虎头帽》G0000000012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1995年,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组成的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了一座精绝古国时期的夫妻合葬王墓。考古学家在男墓主人的右手臂上发现了一件织锦护膊。现场初步清理后,发现织锦上绣着清晰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当时就引发了争议与惊叹。有人认为这是造假的文物,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对两千年后的精准预言。

经现场中日专家的确认,这件织锦护膊确实是汉代文物,并无造假。同时,这件文物是汉代蜀地的织锦,用白、赤、黄、绿四色织成,上有鸟兽纹、云气纹,织锦工艺十分精湛。

现在,这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天佑中华,新年快乐!


《星空》A0101030008 · 2020年1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星空艺术馆

 

「网红」有几个特点。

「网红」像原子弹。「网红」适合拍照,这样容易被发在社交网站上,从而吸引其他人去「打卡」。一传十,十传百,就像是核裂变,不用花钱做广告也可以扩散得很快。

「网红」像流星,「见光死」。

20200112


《佛门》A0106010019 · 2019年4月2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一般认为,「卍」这个符号由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代的武则天钦定其音为「万」。但「卍」既非佛教特有,也非印度独创。

在世界很多地方,甚至早在史前,就已经出现了「卍」这个符号。从中国的河姆渡、红山、马家窑、仰绍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都可以找到这个符号。

考古学家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的特里波耶史前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这个符号。而特里波耶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多年。

同样的符号,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已经沿用了数个世纪之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而又神秘的阿纳萨齐族时代,并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只是对印第安人来说,「卍」不是「万」,而是「旋转原木」。

除此之外,据说在阿拉伯、俄罗斯、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古代的克里特文明、玛雅文化、基督信仰、拜占庭文化等,都发现了它的踪影。

很难相信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卍」能在远古时期几乎相互隔绝的不同文化中同时出现,只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得而知。


《老北京布鞋》G0000000010 · 2012年10月21日摄于中国北京

 

传统文化要不要继承?当然要。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和凝聚的纽带。传统不存,民族不复。

但继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还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是教条地今天复制昨天,明天复制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光着屁股举着石头在丛林里追着野猪砍?

传统文化由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所组成。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一部分传统文化元素被淘汰掉,一部分则被传承下来,和新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传统文化」。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很多传统手艺、行当、观念、习俗正在消失,不仅必然,而且必须。如果对于传统文化全盘继承,不但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是一种不堪之负。不用惋惜,只要收集、整理、保存一些影像资料或实物样本,送到博物馆,让后人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什么,曾经发生过什么,这就可以了。

存在有存在的理由,淘汰也有淘汰的理由。

好了,抽烟,歇息。

很幸运,有了打火机,不必再劳神费力地钻半天木头就为引个火。

传统的并不总是值得留恋。不太久远之前,男人留长辫、女人缠小脚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

傻乐

20200110


《唐 · 吉诃德》N0000000006 · 2019年1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

 

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晒「性格测试」或「新年运势」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你觉得挺好奇,也想试试,于是识别二维码,提供你的头像、昵称,输入一些其他诸如生日、星座之类的信息,然后你就得到一个「测试结果」,无非是说你善良、朴实、厚道、大气、睿智、随和,你不和「小人」一般见识,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如此这般。你觉得结果很准,这让你很开心。于是你把结果晒在朋友圈里,广而告知你非同凡响的人品。

在我看来,这样的测试,就好比让你从一只清一色「上上签」的签筒里抽签一样,其全部的意义只在哄你开心。不光你觉得准,换谁都会觉得挺准,因为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善良,不朴实,不厚道,不大气,不睿智,不随和;同样,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喜欢跟「小人」较劲。

因为你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你认定这就是真的。

可你想过没有,对于那些提供这类「测试」的人而言,你又不是他大爷,他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地哄你开心?

厚道一点的,他图流量,图热度,借此提高知名度;不厚道的,他图你的个人信息,然后变现。

傻乐。


《十字架》A2200000002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

 

很多宗教都有各自特定的符号,比如佛教的「卍」,犹太教的「六芒星」,伊斯兰教的「星月」,道教的「太极」等等。基督教的符号是「十字架」。

十字架是古时的一种刑具,据说最初由腓尼基人所发明,后来传到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相比十字架,断头台和绞刑架要人道和仁慈得多。十字架行刑时,行刑者将受刑者的四肢用铁钉钉在木制的十字形木架上,任由受刑者慢慢死去。

公元初,犹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传播基督教。那个时期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盛行,新兴的基督教被视为异端邪说。罗马总督得知此事后,将耶稣抓获,并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

公元431年,十字架开始在基督教中出现,公元586年,第一个十字架被立在教堂顶端,之后,十字架慢慢成为了基督教的符号。

光环

20200108


《耶稣像》A2200000001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

 

耶稣头上顶着的不是风火轮,是「光环」。

对于基督教来说,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凡人物头戴光环的,非神即圣。耶稣是基督教的「圣人」,所以戴着光环。

其实不光是基督教,这种造型在很多宗教和神话中都普遍存在,比如佛教、古希腊神话,更早的还有古埃及神话等。其中古希腊和古埃及很可能和太阳崇拜有关,所以推测基督教的光环应该与此存在着一定的渊源。

基督教的光环出现的时间很晚,大致在中世纪,其形状也有过明显的改变。最初的光环是轮状的,大约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演变成细环状。


《乡村》A2103000003 · 2017年4月27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

 

所谓「阿胶」,特指采用「东阿」古井水熬制的驴皮胶。作为传统的「名贵」中药,「阿胶」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对阿胶的炮制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东阿镇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漂数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昼夜,去渣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蓍、归、芎、橘、甘草等药汁再熬制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

但即使按中医说法,「阿胶」都算不上是一味「地道」药材。

首先是产地不明。「东阿」在哪里?一说是在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阿城镇,因为这里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疑为「阿胶」的发祥地;一说是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即现在的「中国阿胶之乡」;还有一说,古兖州,即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

再就是原料。「阿胶」最初并非驴皮胶,而是牛皮胶、猪皮胶,可参见《神农本草经》:「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及北魏《齐民要术 ·  煮胶法》 :「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只是后来牛和牛皮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及军用物资,不得已才用驴皮替代。

有人调侃,说「阿胶」其实就是水煮驴皮。对此,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我一直以为,水煮驴皮比熬得黑漆漆、黏黏乎的阿胶要好,因为新鲜,而且好吃。

当然,如果可以选择,我更喜欢水煮猪皮,尤其是上海浦东的「肉皮汤」,鲜香、美味、可口,关键还便宜,因为没有「智商税」。


《佛罗里达南海滩》A3201000005 · 2017年11月2日摄于美国佛罗里达

 

可能是嫌中国的「传统」养生之术,辟谷、排毒、气功、放血,或诸如此类,背后的理论过于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于是乎洋人自己琢磨了「东方的神秘力量 」《道德经》中「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发明了一种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养生大法:晒腚。这股源自美利坚的清奇之风很快在洋人圈里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在众多的「晒腚」拥趸者中,有一个妇人将自己袒胸光腚、四仰八叉地躺在石头上晒太阳的照片发在社交网站上,并解释说,她这么做已经有好几周了。这种姿势能高效便捷地「集日月天地之灵气」。

洋人发达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一般只开「七窍」,而洋人又多开了一窍,专用来采集「日月天地之灵气」。


《龙纹扁足鼎》M0000000008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2015年,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作客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节目中,与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末都就历史的真实性发生了一些争论。赵冬梅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其使用就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马末都认为,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赵冬梅所说的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依据的也只是前人留下的文字,如此而已。他认为,研究和学习历史,其意义是从历史中获得某种借鉴或教益。

当两人争论不下之时,马末都问了赵冬梅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这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其真实性如何。赵冬梅例举了一些资料,说由此推断,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接下来,马末都幽幽地告诉赵冬梅,在司马光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能力烧造出能淹死人的大缸,所以,司马光砸缸不可能是真实的。这让赵冬梅有点措手不及,接下来只得顾左右而言它。

先不论孰是孰非,这件事情本身非常有趣。

作为一名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史学上的造诣应该比马末都要深厚;但马末都在争论中能占上风,其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历史,马末都还在考古及文物收藏方面也有颇多研究。这就意味着马末都比赵冬梅多了一个维度。而高维度对低维度,其优势是绝对的,就像当年火器时代的八国联军对冷兵器时代的义和团,完全是单方面的碾压。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外滩》A0101030007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1929年5月4日,一个笔名叫「醉梦人」的读者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十问未来之中国》:

一、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二、军人治政之权何时尽除,吾国之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

三、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四、由北洋至宁府,元首概为军界强人,吾国何时诞生文人执政?

五、吾国何时举行真正之代议选举?

六、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七、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八、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九、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十、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很想知道,如果「醉梦人」还活着,不知道这位百岁老人会有怎样的感想。


《手办》N0000000005 · 2016年8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

 

早年,有同事向我强烈推荐股票,说经过深入研究,这只股票能短期翻倍,很是信誓旦旦。我颇有些不以为然,说,如果你把房子卖了,全仓买入这只股票,我才会相信你是认真的。

民间巴菲特,大体可归为三类。

「做波段」、「高抛低吸」,这是一类,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类。股市永远都是涨多了跌,跌多了涨。可何日始,何日止;涨多少,跌多少,如果没有这些,那就都是废话。

第二类,推荐的股票确实涨多跌少,但往往只发声在牛市,一到熊市,鲜再发声。原因在于,既然是牛市,股票本身就是涨多跌少。推荐一个涨一个,自然很觉露脸,于是信心满满;而在熊市,股票跌多涨少,推荐一个跌一个,不但容易遭白眼,自己也很是没劲。其实要弄明白这类民间巴菲特是不是真的有能耐,只要将其所荐股票的涨幅跟同期大盘的涨幅做一下比较即可。

再一类,「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于上述两类,可以对未来几天股市走势做出极其精准的「预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你有800个听众,就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400人,然后将同一只股票分别推荐给这两个组,告诉其中一组该股票次日会下跌,告诉另一组次日将上涨。结果是,无论该股票次日涨跌与否,起码对一个组,也就是400人来说,你预测对了。另外那组就不用管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组再拆分成两个组,如法炮制上次的操作。三天之后,至少有100人亲眼「见证」了你对一只变化无常的股票连续作出了精准预测。即使这100人中有一半人还有些怀疑,但对剩下的人来说,你就是巴菲特。


《烤地瓜》B0000000077 · 2019年12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临江鲜」

 

「米其林」最早是在法国卖轮胎的,最早的「子午线」轮胎就出自它家。

1900年,法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米其林推出了一本小册《米其林指南》,里面罗列了很多旅店、餐馆、加油站、修车铺,还有地图,方便开车者,顺便推广一下自己。这本小册子后来火了,于是,米其林除了卖轮胎,又多了一门生意:推介美食。

最近,米其林推出了一份北京美食榜单,引发了一些言论,主要是出现在这份榜单中的店家和食物跟老北京人的实际感受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于是很多人觉得米其林名不符实,有点「水」。

相信米其林挑选店家和食物是有标准的,店家或食物上榜,肯定有一定的说法。之所以让人觉得「水」,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没弄明白米其林是什么。

米其林的受众主要是洋人,是洋人版的「大众点评」。所以,不用太当真。


《秋》D0007000004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 · 大学》,全句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像是登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才是平天下,得一步一步来。

活了大半辈子,「齐家」尚且不能,充其量也就企图「修身」,所以从不妄谈治国之道,因为不配。不但不谈,就连听到同事、同学或身边的什么人大谈治国方略,也是十分的头疼。

三餐箪食瓢饮,去操满汉全席的心,累不累啊,想想也累。


《冬日暖阳》F0300000281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这个冬天不太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叶殿秀表示,根据会商预测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是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谓「冷冬」,是指冬季,即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其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反之,如果同期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即为「暖冬」。

导致气温波动的因素很多,除了人为因素,比如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多等,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


《凤尾蝶》E0100000003 · 2014年7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庄子曰:「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夏虫,如蝉,不知冰为何物。与其言冰,犹如对牛弹琴,既没有意义,也很无趣。


《盛世中华》A0108030006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最初读到这句话时误会了,以为老子是说治国可以像炒个菜一样简单,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但后来知道,老子的意思,是说鱼要烧得好,佐料要刚好,火候要刚巧,既不能欠,也不能过,谨小慎微、用心拿捏,方成。

换句话说,烹小鲜和治大国一样,同样不容易。

数据

20191210


《秋实》D0015000002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瓦豪河谷

 

几个月前,见一美籍华人。闲聊时,她一直在抱怨中国:空气很差,食品不安全,生活习惯不好,环境污染严重。我也是听得有点心烦,便说了一句:「据最新统计,上海人的预期寿命要比纽约高些。」

无独有偶。

最近几年,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突然火爆了起来,原因是当地人多长寿。于是人们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以求延年益寿。事实上,巴马人的预期寿命和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持平,远低于上海。上海人去巴马,不能延年,只是折寿。

幻想很丰满,数据很骨感。

我一直认为,人要理性,一是相信逻辑,二是相信数据。有逻辑和数据支撑,人不容易糊涂。


《埃尔 · 杰姆斗兽场》A4100000017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埃尔杰姆

 

突尼斯埃尔杰姆,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在落日的余辉中尽显磅礴之气,这就是古罗马鼎盛时期所修建的竞技场,也称埃尔 · 杰姆斗兽场斗兽场。然而,对于兴致勃勃的游客而言,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在历史上,由于罗马帝国曾长期盛行角斗表演,结果有无数生命在这里被撕成碎片。甚至有历史学家感慨道,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

在古罗马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角斗曾经是盛行了七百多年的一项娱乐风尚。它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角斗表演、对俘虏处以戏剧性死刑的表演,以及人与兽搏斗或兽与兽厮杀的表演。这三种不同的娱乐形式汇聚在一起,成了古罗马帝国的头等娱乐项目。

那么,古罗马人为什么对角斗如此狂热呢?这得从他们的邻居埃特鲁斯坎人说起。据说,埃特鲁斯坎人在为死去的英雄举行葬礼时,会挑选一些斗士进行相互间的殊死搏杀,胜者向英雄致敬,死者则由戴着死神面具的奴隶拖出角斗场。当罗马人征服周边民族后,很快就接受了埃特鲁斯坎人这种蒙昧的习俗,将角斗这种充满血腥味的宗教仪式视为神圣和勇敢的代表。

最初,古罗马人只是在葬礼上举行这种血腥演出,那时候的角斗还不具备表演和娱乐性质。后来,由于角斗士所展示的勇气与技艺正是士兵所应具备的品质,这种表演很快便在以军事征服为传统的罗马流行起来,角斗士的训练方式甚至被融入正规的军事训练中。起初,角斗还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拳斗,后来逐渐发展成人与老虎、狮子、熊、豹、野牛等猛兽的肉搏。到最后,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手拿武器或盾牌相互拼杀的真正的角斗士出现了。

随着罗马人对角斗越来越狂热,古罗马不但承认其合法性,甚至专门为它制定了一整套规则。此后,出现了以各种名义举办的角斗比赛,以至于首都罗马以外的小城市也建起了露天竞技场,有钱人还经常举办私人赛会。

即便这样,狂热的罗马人还是觉得不够刺激,于是将模拟海战也搬到了游戏场上。第一场盛大的表演出现在凯撒执政期间,当时古罗马人在市郊专门挖出一块盆地,然后灌水举行海战演出。后来,帝国第一任皇帝屋大维为了庆祝「复仇战神」神殿的落成,在一个长1800英尺、宽1200英尺的人工湖上,用3000名战士重演了一次古希腊历史上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到了克劳狄皇帝时代,为庆祝福西恩隧道的完工,动用了1.9万人,做了一次古希腊式的三层桨与四层桨战船的战斗表演;为庆祝圣提多竞技场落成,又把整个竞技场灌水,重现了一次引起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科林斯人对科尔西拉的战斗场面。而表演这些战役的斗士,不是往日战俘就是已被定罪的犯人。他们互相残杀,直到有一方被屠戮干净为止,如果他们作战英勇,胜利者便能重获自由。

共和国末期,罗马那些手握重兵的统帅,比如庞培和凯撒,为了更有效地炫耀战功、威慑对手、笼络下层,纷纷将凯旋游行与舞台节目、马车比赛、角斗士对垒、人兽搏斗、集体处决、模拟战役等项目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极其壮观的全民娱乐方式。在当天,一般上午是人兽搏斗,中午是集体处决,下午便是角斗士对垒,这三种最血腥的表演才是其核心。到了帝国时代,竞技庆典则完全纳入了统治机制,历代罗马皇帝都把它作为与前代统治者攀比的主要内容,庆典的规模因此急剧膨胀。

竞技场中最简单的节目是外国兽类展览,但更多的则是让牠们彼此争斗,或与人斗,或被人们用箭或标枪猎杀。在尼禄时代的一次角斗中,一天就有400只老虎与公牛及大象搏斗;而在卡利古拉时代的一次角斗中,一天内也曾杀害400只熊;克劳狄皇帝则曾命令一个师的禁卫军与豹搏斗。表演中,即使动物不愿拼命,也会被鞭子、匕首及烫烙铁逼迫出战。

在竞技场中与野兽搏斗的,通常是被定了罪的犯人。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他们有时被迫穿上皮衣模仿动物,成为专门投给野兽的食物;有时必须扮演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并像他们那样死去。譬如,扮演古希腊女巫美狄亚的对手,穿上一套易燃的袍子,转瞬间就被烧光;或者扮演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火葬堆上被活活烧死;又或者扮演成阿提斯的样子,被公然阉割。据说曾有一位不幸的人,打扮成俄狄甫斯,带着七弦琴被送进竞技场,骤然间,饥饿的猛兽从四处狂奔而出,将他撕得粉碎。还有一名抢劫犯,居然被挂在十字架上,然后被熊一块一块地将他的肉吃掉。

当然,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角斗,包括两人对决和集体乱战。通常,参加比赛的人都是战俘、死刑犯或不服从的奴隶。罗马人认为,既然胜利者有屠杀囚犯的权利,那么在竞技场上给俘虏一个求生的机会算是他们的慷慨。罪犯从事角斗士这一行,仅限于杀人、抢劫、纵火、亵渎神明和叛变等罪行,但有时为了应付皇室的需求,而竞技场又恰好缺人的时候,也会逾越这些限制。除战俘、罪犯和奴隶外,因为观众的喝彩挺身而出,志愿担任角斗士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一些爱好冒险的,甚至投入到角斗士学校里训练。在那里,纪律十分严酷,违反规定就要受到鞭笞、烙印及用锁链囚禁等惩罚,很多人由于不堪忍受而自寻短见。

在比赛前夕,角斗士一般都有一餐丰盛的宴食。第二天早晨,他们穿上节日服装列队走进竞技场,通常配有矛、剑、刀等武器,还有钢盔、盾牌、防肩板、护胸板与胫甲等防具。除了在战车上交战或与兽类搏斗以外,他们也进行单人、双人或成组决斗。在单打对决时受了重伤,竞技场的主持人便会问观众的意愿,观众若竖起大拇指或摇动手帕就表示仁慈,对败者做宽大处置;若把大拇指往下伸,则表示胜者可以立刻去杀死败者。任何背叛公意贪生怕死的角斗士,都会引起憎恶,并用烫烙铁刺激他的勇气。集体搏斗则是更多人的生死斗。在屋大维举办的一次竞赛中,参战人数多达万人。疯狂的观众会用尖棍去刺失败者,察看他们是否装死,遇上装死的便会用木锤猛击他们的头颅。专门有奴隶打扮成信使神,用钩子把一批批的尸体拖出场外,同时还有专门的奴隶用锹把染了血的地面铲起,为下一个送死的人铺上新鲜的泥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古罗马,几乎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天生的施虐狂。数百年间,出现在角斗场上的观众,包括各阶层的人,甚至是独身的修女,都以观看人临终的痛苦为乐。为了弥补人数不足,他们竟连未成年的罪犯和奴隶也不放过。在这种施虐乐趣的驱使下,无数生命被活活折磨至死。他们不仅在庆祝活动中和露天剧场上欣赏角斗,在私人宴会时也举行角斗表演。客人们酒足饭饱后,主人便把角斗士召来,当有人被砍倒时,他们便高兴地鼓掌欢呼。那些战死在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大多只有18到25岁。根据研究者估计,大约有70万人在罗马斗兽场中丧生,他们在众目睽睽下死去,唯一的目的只是让观众开心。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强盛,角斗表演这种死亡游戏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当时的罗马人而言,角斗活动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小普林尼就曾公开赞扬说这是「高贵的负伤与蔑视死亡」。就连以雄辩著称的西塞罗也认为,这种娱乐是良好的教育,它能够培养罗马人那种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其他大多数罗马人也极力维护斗士竞技活动,他们普遍认为,牺牲者是因重罪而被判死刑的人,这些人所受的痛苦可以当做对别人的警诫;见证这些人面对创伤及死亡,可以激发人们勇武的美德;经常目睹流血及战斗的景象,能使罗马人更适应战争和牺牲的需要。

在那个时代,整个罗马社会都对角斗有着强烈的兴趣。小孩玩的是假扮角斗士的游戏,年轻人热衷于谈论当地的格斗大明星。一般群众,尤其是妇女,都热烈赞扬著名的角斗士,其中与角斗士偷情的宫廷贵妇不在少数。据说当时曾有人指责皇帝马可 · 奥儒略的妻子福斯蒂娜与角斗士私通,甚至把她那残暴的儿子康茂德说成是与角斗士的私生子。此外,著名的角斗士成了诗歌的题材,他们的肖像还被画在灯具、碗碟和花盆上。

角斗刚开始盛行时,罗马人就兴建了闻名于世的竞技场科洛塞奥大斗兽场。「科洛塞奥」来源于意大利文,为高大、巨大之意。当年这里可是暴君尼禄的御花园,由于它建在一个小湖之中,而湖边还建有高达36米半的尼禄镀金铜像,罗马人称之为巨大金像,斗兽场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奥」。它历时八年建成,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在建筑史上是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的角斗台亦为椭圆形,长86米,宽63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周围的看台分为3层,底层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高阶市民席,第三层则为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供没有席位的观众站着观看。整个斗兽场看台可同时容纳5万名观众,底层地面有80个消防通道,可确保出现意外时30分钟内把场内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公元80年,科洛塞奥斗兽场工程竣工时,尼禄为此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在这漫长的100天中,古罗马统治者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于是,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相互残杀,直到人与兽同归于尽为止。

古罗马人的这项娱乐直到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才逐渐消退。由于基督徒极端憎恶角斗活动,第一个受洗入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5年下令禁止角斗比赛。但直到公元403年,罗马的圆形竞技场才最终让角斗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1 15 16 1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