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B0000000358 · 2017年2月22日摄于中国云南大理
五年前,外婆大病初愈,所以去云南时,我没敢造次,包了台车。
在马来西亚,在台湾,在西藏,在毛里求斯,我们都曾包过车。包车肯定会增加一些费用,但省时、省力、省心。
包车,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不要图省钱而包黑车;再一点就是要用当地司机,越是熟悉当地环境、路况,就越是安全顺畅;最后,既然已经包车了,不妨多留几个座。比如三四个人就用七座,六七个人就用十一座,多几个座,钱差不得很多,但无论是放置行李还是乘坐都宽敞些,不累。我们在马来西亚,一家四大一小,我用了十几座的车,非常舒服。
去毛里求斯,我订的是机票、酒店,外加接送机,当地的所有活动都自行安排。人生地不熟,加上当地的治安也不怎么让人省心,于是通过国内旅行社在当地包车,约定好用车时间和行车线路,万一有麻烦,只要找国内旅行社就可以解决。我们是隔天用车隔天在酒店休息,自在、尽兴,还不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特别幸运,好几次包车,都让我们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我们在台湾的包车司机,每天都免费为我们在车载冰箱里准备好各式各样的当地水果。问他为什么,他说台湾刚刚经历了好几场台风,水果欠收,我们自己不容易在市场上找到当季水果。他每天起得很早,去市场为我们搜罗水果,洗净,有的甚至削好,用塑料袋装了放车载冰箱里,一上车就可以请我们品尝了,蛮让人感动的。
第一次去西藏,也是包的车。尽管事先谈好一价全包,但每到饭点,我们还是邀请司机一起用餐。临分别的时候,藏族司机跟我们说:「你们的善意其实是有回报的。因为见我在,所有餐馆都按当地人收费。多我一人,你们反而更省钱。」
那次去云南也是。去香格里拉的前一天突降大雪。包车司机说接到朋友提醒,第二天很可能会被大雪堵在半道上,是不是改变一下行程,等天气合适了再去香格里拉。第二天果然大雪封道,很多车都堵在半道上。我们推迟一天上山,结果到了香格里拉,大雪初晴,非常壮美。那次真是幸运,遇上了经验丰富的纳西族女司机,不然肯定一团糟。
《自由与和平》E0400000008 · 2013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其嘴里大都衔着一枚橄榄枝。这一形象的来源不是毕加索的灵感,而是一个《圣经》故事:
洪水汹涌,共泛滥了150天。上帝惦记着挪亚方舟和里面的生灵,于是叫雨停住,让大风吹地面,水势渐落。但是水退得很慢,雨停了150天还看不到一片陆地。7月17日,方舟停搁在亚拉腊山上。
到10月1日,山顶大都露出了水面。又过了40天,挪亚开了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以便了解能否找到陆地。
但那只乌鸦飞回来了。他又放出一只鸽子,但那只鸽子也飞回来了,因为找不到落脚休息的地方,挪亚伸手把那只鸽子接进了方舟。
再过了7天,挪亚又把那只鸽子放了出去。傍晚时分,鸽子噙着一个橄榄枝飞回来了。这意味着大地某个地方露出了旱地。
再过了7天,挪亚又把鸽子放出去。这回鸽子没有飞回来,因为大地干了,洪水全退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把叼着橄榄枝的鸽子当成平安、和平的象征的原因。
《男孩》F0300000335 · 2014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建峰学院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打杀杀」,喜欢舞刀弄枪,而女孩喜欢过家家,喜欢抱布娃娃?正常的性别认知所然。
大约在三岁左右,孩子就能够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这里指的是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有了自我性别认知,男孩和女孩就有了不同的行为表现:男孩喜欢舞刀弄枪,女孩热衷过家家。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此。有些孩子的性别认知与其生理性别会出现偏差,并且因此感到困惑、不安,这就是「心理焦虑」或「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焦虑的形成原因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通常认为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相关。
男孩就引导他像个男孩,女孩就引导她像个女孩,这很重要,可以帮助和强化孩子的自我性别认知。如果等到发生心理焦虑再去纠正,不但非常麻烦,而且还不一定能纠正得过来。
女孩男性化多少还有点酷,而男孩女性化真的不忍直视。
《雅法海滨风光》A1902000003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特拉维夫
经常在新教徒比较多的沿海渔船上见到「以马内利」的字样。
「以马内利」最早见诸《圣经 · 旧约》,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即祈求上帝保佑。其背后的故事通常如下:
「据记载,当时南国犹大国正遇亚兰国与以色列国联军之攻击,以赛亚奉上帝之命去安慰犹大国国王亚哈斯,并预言一个预兆作为证明:『必有童贞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 在亚哈斯时期,作为一个征兆,期望犹大能从外敌侵略中获得拯救。在《新约 · 马太福音》中,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指出马利亚将由圣灵怀孕,就是应验先知以赛亚所说过的这个预言。以赛亚时代的以马内利和新约耶稣基督的以马内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预表,后者是这预表的应验;前者是影,后者是实体。前者象征从外人的欺压下得释放,后者是使人脱离欺压的释放者。第一位是以马内利代表神的同在仅数年之久;第二位却是神子,要永远与人同在。」
但从这段文字来看,「以马内利」是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的孩子,即耶稣的名字。如此,「以马内利」译成「耶稣与我们同在」是不是更合适些?
《金字塔》A0501000008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墓志铭,刻于墓碑或陵寝,是世人对后世最后的告白。
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志铭应该是镌刻在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上的一段文字:「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段文字据说非常灵验,号称「法老的诅咒」。此事在「印象埃及」中有说,不再赘述。
并不是所有的墓志铭都这般威严。近日看到这样一样墓志铭,笑到喷饭: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此翁文不成,武不成,商不成,农不成。最后学医倒是有点眉目,只可惜不知出了什么状况,把自己给药死了。
据说此文出自明清笑话集《笑林广记》的《杨一笑传》,但《笑林广记》并无此文,应该是今人编的段子。有好事者意犹未尽,续了一个「加强版」: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此翁嘎屁后,跑到阴曹地府,干等半天就是不见阎王。问小鬼,阎王在干嘛,为什么迟迟不露面。小鬼道出了实情。原来阎王爷看了此翁的生平事迹,严重笑晕,醒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