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伞》B0000000214 · 2021年6月30日摄于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红伞伞,白秆秆,吃完一起躺板板。

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

埋山山,哭喊喊,亲朋来家吃饭饭。

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块死完完。

 

这首极具魔性的云南「防菌中毒」童谣据说最近很火。

前几天有报道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接连抢救了好几个因误食有毒蘑菇而急性中毒的患者。

又到了野生菌的生长旺期。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很多人因为误食了有毒野生菌而中毒,轻者身体不适,重者直接丧命。

在中国,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约有430种含有不同程度的毒素,一般人很难辨别。所以,如果贪嘴,一定去正规市场购买,千万不要自行采摘、食用。


《长安遗麵》B0000000213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自古文人多饕客,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的晏珠,《随园食单》的袁枚,《老饕集》的张岱,等等。

当代也有很多文人,写下不少关于吃的散文、随笔。我手头就有一本《人间有味》,为汪曾祺所撰,其中有一多半的篇幅说的是吃。茶余饭后,翻来读上一两篇,饶有兴味。

年头曾经读过一位当代作家写的吃,生硬且不生动,估计这位老兄平常对吃并无太多的研究和体验,为写而写,索然无味。

汪曾祺写的吃,侧重于探究食材的渊源,深入、细致、严谨,读来受益颇多。

但最喜欢的,是苏东坡。这位仁兄贪吃,擅吃,写出来的吃也是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汪曾祺和苏东坡,一个在长膘的同时也长了见识,一个既吃得有味也吃得有趣。窃以为,如此这般,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饕客。


《上海博物馆藏品》M0000000030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所建立的一整套的行为准则与礼仪规范。什么样的阶层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是西周固化社会阶层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礼乐制度是「礼仪之邦」概念的源头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这套礼乐制度即使有,也早已面目全非。这让极度推崇礼乐制度的孔子痛心疾首,认为世风日下,皆因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孔子大声疾呼:「克己复礼」。礼,便是周礼,也就是西周的礼乐制度。


《白斩鸡》B0000000211 · 2021年4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钱塘秋荷

 

有没有注意过,现在大部分的食盐中都含有一种叫「亚铁氰化钾」的物质。

亚铁氰化钾是一种抗结剂,添加在食盐中,可以有效防止食盐结块。尽管这种物质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而且很多权威机构都宣称其相对稳定和安全,但个人觉得,如果有可能,还是选择不含抗结剂的食盐更安心些。


《白斩鸡》B0000000208 · 2021年6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申梦 · 上荷

 

和糖、盐、醋等调味品不同,鲜味物质非常奇妙,不同的鲜味物质会产生协同效应。当富含谷氨酸盐的食物与含有核苷酸的成分结合时,所形成的鲜味强度要高于这些这些成分单独的强度之和。比如:当核苷酸与谷氨酸钠以一比五至一比二十的比例混合后,谷氨酸的鲜味可以增加七至八倍。

弄清楚,至少大致了解鲜味物质的特性,在对食物增鲜时,就可以事半而功倍。


《肉圆汤》B0000000199 · 2021年6月27日摄于中国贵州贵阳

 

「高汤」一直作为烹调中非常重要的提鲜手段,这是因为高汤中含有大量的鲜味物质。

在日本,通常会用鲣节,即木鱼花、煮干,即幼沙丁鱼干或昆布,即海带来制作高汤。而在中国,用来制作高汤的食材非常丰富:鸡、鸭、猪骨、火腿,等等等等。很多西方国家也有高汤,和中日高汤不同,西餐制作高汤的食材中除了肉类,还有很多蔬菜,像洋葱、胡萝卜、芹菜等,因为这些蔬菜含有比较丰富的谷氨酸和核苷酸等鲜味物质。

有一点要记住的是,「有盐再鲜」。很多鲜味物质,比如谷氨酸,只有与食盐想到作用变成谷氨酸钠,其鲜味才会更加的突出。

谷氨酸钠就是味精。


《三文鱼色拉》B0000000206 · 2021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花园饭店

 

提鲜,并不只是添加鲜味物质这么简单,正确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鲜味物质的鲜味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香菇。

很多人都知道香菇可以增鲜,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新鲜的香菇只含有氨基酸,而香菇干燥后,不仅氨基酸含量可以增加15倍,而且其内的一些物质还会转化成鸟苷酸。

顺便说一下,用冷水,尤其是5摄氏度的冷水泡发的香菇会更鲜。因为经过这样的处理,香菇中的核糖核酸会更多地析出,而核糖核酸经烹煮加热后会转化成鸟苷酸。


《烤青花》B0000000205 · 202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锄匠寿喜烧合生汇店

 

目前已知的鲜味物质大致是三大类: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为代表的氨基酸类,以肌苷酸、鸟苷酸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以琥珀酸为代表的有机酸类。

鲜味物质在天然食材中广泛存在。含氨基酸的食物有:海带、番茄、绿茶、洋葱、芦笋、西蓝花、白菜、豆类、口蘑等蔬菜,以及酱油、味噌、奶酪等发酵食品;含肌苷酸的食物有:鲣鱼、鲣鱼节、沙丁鱼等鱼类,以及鸡肉、猪肉、牛肉等肉类;含有鸟苷酸的食物不是很多,比如干香菇、海苔、干番茄、干牛肚菌等。

除此之外,清酒、贝类中的琥珀酸,海带、大豆、豆芽、芦笋、酱油、味噌、鲣鱼节等中的天冬氨酸,纳豆、面包、奶酪、啤酒等发酵食品中的乌苷酸,茶中的茶苷酸,鱼类、肉类含有的腺苷酸等,也都能产生风味不同的鲜味。


《刺身拼盘》B0000000204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荣新馆华润时代店

 

1908年,原东京帝国大学,即现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发现海带能让高汤变得更加鲜美,于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并成功提取了其中的鲜味物质谷氨酸。之后,池田菊苗开始工业化生产这种物质,取名「味の素」,也就是味精。

1913年,池田菊苗的学生小玉新太郎从鲣鱼节里提取出另一种鲜味物质肌苷酸。

1957年,在一家日本酱油研究所工作的国中明发现香菇和蘑菇中含有不同于谷氨酸和肌苷酸的鲜味物质鸟苷酸。

池田菊苗在发现谷氨酸后,将由其带来的味觉称为「旨味」,也就是鲜味。而它的日语罗马字「UMAMI」后来被英语收入词库,用来描述继酸、甜、苦、咸之后的第五种基本味觉「鲜」。

有学者指出,人类的基本味觉都有其特定意义。比如甜意味着热量,苦意味着毒性,酸意味着腐败,而鲜则意味着蛋白质。


《龙虾刺身》B0000000203 · 2021年6月19日摄于中国江苏太仓

 

食分五味,哪五味?旧说是酸、甜、苦、辣、咸。但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觉。味觉是味觉细胞受到激活后产生信息,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从而被感知。而辣不是。辣实际上是一种灼痛感,感知辣并不需要通过味觉细胞,而是表皮或粘膜。

五味是指酸、甜、苦、咸、鲜。

人的味觉细胞中有一部分具有鲜味受体,这类味觉细胞可以被鲜味物质激活并产生相应的信息。这些信息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大脑分析后产生鲜味。所以鲜味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味觉。

尽管中国人对鲜味的感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尽管日本学者发现鲜味的秘密也过去了一百多年,但直到1985年,鲜味才在首个鲜味国际讨论会上被打官腔,成为继酸、甜、苦、咸之后的第五种基本味觉。

而在此之前,英语中甚至找不出一个可以用来描述「鲜」的单词。


《餐后甜点》B0000000224 · 2021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反式脂肪酸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对于天然反式脂肪酸褒贬不一,有说好,有说不好;但对于人造反式脂肪酸,至少在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其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比如肥胖,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记忆力,对青少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人造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植物油中。在食品,尤其是烘焙和油炸食品中添加和使用氢化植物油,可以增加酥脆感,并能增加食品以及炸油的稳定性,因为氢化植物油和普通植物油相比更耐高温和更稳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替代黄油,降低成本。

除了众多的烘焙和油炸食品,麦淇淋,也称人造奶油、植脂末,也称奶精等也都含有氢化植物油。

另外,很容易被忽视的是用来替代巧克力中可可脂的「代可可脂」,其中也含有氢化植物油。


《拉条子》B0000000180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去太仓,起了个大早,特意拐到双凤镇,想品尝当地美食「双凤羊肉面」,不料却扑了个空。不光没见到羊肉面,就连几家很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都没开门。几经打听才知原委:当地的羊肉面馆要等到国庆节才开始营业,到次年春节一过就打烊,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内的羊肉才最是肥美。

无独有偶。日本美食,很多也讲究时令,即所谓的「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

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是传统美食的一大特征,是所有「网红美食」所不具有的。因为前者追求的是美味,后者追求的是快钱;前者由匠心主导,后者由资本运作。

传统美食和「网红美食」的另一个区别是价格。绝大多数的地方传统美食很接地气,好吃不贵;而「网红美食」的特色就是贵,不贵不「网红」。一支雪糕,一块糕饼能卖几十块钱,根本原因在于,「网红美食」追求的是快钱和暴利,需要夸张的市场营销来造势,博人眼球。我丝毫不会怀疑,在「网红美食」的成本构成中,营销费用占据了绝大部分。传统美食你买的是技艺和食材;而「网红美食」你买的是代言、概念、营销和暴利。

另外,传统美食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积淀,不但美味,而且往往还伴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可以回味和追忆的;「网红美食」不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昙花一现,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地的鸡毛。


《掩卷》C0000000022 · 2021年5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自工业革命起,人类在终结自身历史的作死路上一路加速狂奔。


《祈福》A0106010021 · 2019年4月28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2021年5月22日,辛丑四月十一。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

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逝世。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

甘肃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因遭遇突发极端天气,21名参赛运动员遇难。

「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并在火星表面移动了0.522米,正式开始对火星表面的巡视探测之旅。


《茶》C0000000021 · 2021年5月7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旺山儒林居

 

花赏半开,酒饮半酣,

将满未满,最是圆满。


《茶园》F0300000398 · 2021年5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旺山

 

头一天清早在茶园里给外婆拍了几张照片,感觉不错,想第二天在同一位置给小伊顿也拍组。可惜清早潮气很重,阳光穿不透,就改在下午。

奇怪的是,同一地点,同样的太阳角度,下午的光线要比上午的硬太多,导致拍出来的照片光比很大。拍了几张都不怎么满意,但也只得作罢。


《水晶河虾仁》B0000000153 · 2021年5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钱塘秋荷开鲁店

 

「AA制」,按人头均摊费用,上海话叫「劈硬柴」,再久远点,叫「南北开」。

很多人认为「AA制」挺好,互不相欠。可我不怎么习惯。几年前,有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有三五个老同事想聚聚,AA制。我直接推说忙,回了。

都AA制了,说明交情不够。既然交情不够,那还聚什么劲。


《上篮》F0300000393 · 2021年5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公园

 

「五四」青年节。

前些年,网上疯传一则关于联合国重新划分各年龄段的消息:18岁之前为未成年,18至65岁为青年,66至79岁为中年,80至99岁为老年,10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太过意外。所以我怀疑这是一个玩笑。如果真是这样,那联合国真是吃错药了。要知道,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76.1岁,也就是说,按平均算,中国人不但青年时就已经退休,而且根本活不到老年。

这算什么事儿。

五一

20210501


《玩》F0300000390 · 2021年5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公园

 

五一国际劳动节。2021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昨天晚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导致仅南通一市就有11人遇难,百余人受伤。

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脆弱,只要活着,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


《春天里》N0000000021 · 2021年1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今天上午跑去悠方购物中心注射了第一剂国药北生所的灭活新冠疫苗,三周后再注射第二剂。

最近几天,上海满大街都是宣传志愿者和临时接种点,号召市民注射新冠疫苗。政府希望能全国能尽快建立起抵抗新冠传播的群体免疫屏障,以期能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反复,保持业已取得的抗疫成果。

所谓群体免疫屏障,就是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数量达到总人口一定比例后,就能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按照新冠病毒传播系数计算,人群形成免疫屏障一般需要约70%至80%的人接种疫苗。

所以,尽快接种新冠疫苗,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保护。尽量做到应种尽种,最大限度地提高接种率,这样就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让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接种或者接种后没有产生免疫力的人群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1 9 10 1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