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青花》B0000000205 · 202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锄匠寿喜烧合生汇店
目前已知的鲜味物质大致是三大类: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为代表的氨基酸类,以肌苷酸、鸟苷酸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以琥珀酸为代表的有机酸类。
鲜味物质在天然食材中广泛存在。含氨基酸的食物有:海带、番茄、绿茶、洋葱、芦笋、西蓝花、白菜、豆类、口蘑等蔬菜,以及酱油、味噌、奶酪等发酵食品;含肌苷酸的食物有:鲣鱼、鲣鱼节、沙丁鱼等鱼类,以及鸡肉、猪肉、牛肉等肉类;含有鸟苷酸的食物不是很多,比如干香菇、海苔、干番茄、干牛肚菌等。
除此之外,清酒、贝类中的琥珀酸,海带、大豆、豆芽、芦笋、酱油、味噌、鲣鱼节等中的天冬氨酸,纳豆、面包、奶酪、啤酒等发酵食品中的乌苷酸,茶中的茶苷酸,鱼类、肉类含有的腺苷酸等,也都能产生风味不同的鲜味。
《刺身拼盘》B0000000204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荣新馆华润时代店
1908年,原东京帝国大学,即现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发现海带能让高汤变得更加鲜美,于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并成功提取了其中的鲜味物质谷氨酸。之后,池田菊苗开始工业化生产这种物质,取名「味の素」,也就是味精。
1913年,池田菊苗的学生小玉新太郎从鲣鱼节里提取出另一种鲜味物质肌苷酸。
1957年,在一家日本酱油研究所工作的国中明发现香菇和蘑菇中含有不同于谷氨酸和肌苷酸的鲜味物质鸟苷酸。
池田菊苗在发现谷氨酸后,将由其带来的味觉称为「旨味」,也就是鲜味。而它的日语罗马字「UMAMI」后来被英语收入词库,用来描述继酸、甜、苦、咸之后的第五种基本味觉「鲜」。
有学者指出,人类的基本味觉都有其特定意义。比如甜意味着热量,苦意味着毒性,酸意味着腐败,而鲜则意味着蛋白质。
《龙虾刺身》B0000000203 · 2021年6月19日摄于中国江苏太仓
食分五味,哪五味?旧说是酸、甜、苦、辣、咸。但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觉。味觉是味觉细胞受到激活后产生信息,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从而被感知。而辣不是。辣实际上是一种灼痛感,感知辣并不需要通过味觉细胞,而是表皮或粘膜。
五味是指酸、甜、苦、咸、鲜。
人的味觉细胞中有一部分具有鲜味受体,这类味觉细胞可以被鲜味物质激活并产生相应的信息。这些信息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大脑分析后产生鲜味。所以鲜味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味觉。
尽管中国人对鲜味的感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尽管日本学者发现鲜味的秘密也过去了一百多年,但直到1985年,鲜味才在首个鲜味国际讨论会上被打官腔,成为继酸、甜、苦、咸之后的第五种基本味觉。
而在此之前,英语中甚至找不出一个可以用来描述「鲜」的单词。
《餐后甜点》B0000000224 · 2021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反式脂肪酸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对于天然反式脂肪酸褒贬不一,有说好,有说不好;但对于人造反式脂肪酸,至少在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其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比如肥胖,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记忆力,对青少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人造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植物油中。在食品,尤其是烘焙和油炸食品中添加和使用氢化植物油,可以增加酥脆感,并能增加食品以及炸油的稳定性,因为氢化植物油和普通植物油相比更耐高温和更稳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替代黄油,降低成本。
除了众多的烘焙和油炸食品,麦淇淋,也称人造奶油、植脂末,也称奶精等也都含有氢化植物油。
另外,很容易被忽视的是用来替代巧克力中可可脂的「代可可脂」,其中也含有氢化植物油。
《拉条子》B0000000180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去太仓,起了个大早,特意拐到双凤镇,想品尝当地美食「双凤羊肉面」,不料却扑了个空。不光没见到羊肉面,就连几家很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都没开门。几经打听才知原委:当地的羊肉面馆要等到国庆节才开始营业,到次年春节一过就打烊,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内的羊肉才最是肥美。
无独有偶。日本美食,很多也讲究时令,即所谓的「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
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是传统美食的一大特征,是所有「网红美食」所不具有的。因为前者追求的是美味,后者追求的是快钱;前者由匠心主导,后者由资本运作。
传统美食和「网红美食」的另一个区别是价格。绝大多数的地方传统美食很接地气,好吃不贵;而「网红美食」的特色就是贵,不贵不「网红」。一支雪糕,一块糕饼能卖几十块钱,根本原因在于,「网红美食」追求的是快钱和暴利,需要夸张的市场营销来造势,博人眼球。我丝毫不会怀疑,在「网红美食」的成本构成中,营销费用占据了绝大部分。传统美食你买的是技艺和食材;而「网红美食」你买的是代言、概念、营销和暴利。
另外,传统美食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积淀,不但美味,而且往往还伴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可以回味和追忆的;「网红美食」不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昙花一现,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地的鸡毛。
《春天里》N0000000021 · 2021年1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今天上午跑去悠方购物中心注射了第一剂国药北生所的灭活新冠疫苗,三周后再注射第二剂。
最近几天,上海满大街都是宣传志愿者和临时接种点,号召市民注射新冠疫苗。政府希望能全国能尽快建立起抵抗新冠传播的群体免疫屏障,以期能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反复,保持业已取得的抗疫成果。
所谓群体免疫屏障,就是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数量达到总人口一定比例后,就能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按照新冠病毒传播系数计算,人群形成免疫屏障一般需要约70%至80%的人接种疫苗。
所以,尽快接种新冠疫苗,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保护。尽量做到应种尽种,最大限度地提高接种率,这样就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让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接种或者接种后没有产生免疫力的人群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浑沌」》A0212000004 · 2013年11月16日摄于日本神奈川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
这是日本箱根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陈列的一件作品,其形象除了已具七窃,与《山海经》中的「浑沌」颇有几分相似。
庄子在《庄子 · 应帝王》中讲了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中央帝浑沌心善,经常款待南海帝倏和北海帝忽。一日,倏、忽二帝告诉浑沌,人都有七窍,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吃,可以闻,就你没有。要不咱俩帮你开开窍?
倏、忽二帝不辞辛苦,每天为浑沌凿开一窍。到第七天,七窍开而浑沌死。
浑沌缺的不只是七窍,还缺心眼;而倏、忽二帝开的不只是七窍,同时也开了忽悠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