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饭》B0000000528 · 2023年2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食廬NOBLE港汇店
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是:所有重口味的烹饪,其初衷,是为了掩盖食材的劣质,使其不至于太过难于下咽。
前些年上海曾经火过一阵「香辣蟹」。后来有爆料,说有的商家在香辣蟹上桌前加入了止泻药。这种蟹,不做成香辣的别说会有人埋单,即便白给也是让人避而远之的。这是重口味很经典的案例。
很多人觉得羊肉跟孜然是绝配。真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我在西北、中亚、北非吃的羊肉都是不用孜然的,或白煮,或蜜烤,鲜美多汁,丝毫不膻。
我以为,羊肉用孜然调味,很可能的起因是遮掩羊肉的膻。西宁的手抓羊肉,蘸孜然,真的是糟贱。
口味一旦养成,想改,有点难。于是但凡吃羊肉,便必撒上孜然。
上海过去有一道菜,叫「炒素蟹粉」,用蛋黄等食材做出蟹粉的味道。我对这道菜是不以为然的,只是当成炒鸡蛋。
在上海,吃蟹,尤其是大闸蟹,是必须蘸姜醋汁的。以至于只要一尝到姜醋汁,便会联想到蟹。炒素蟹粉,主要就是用姜醋调味,模仿蟹味。而我,吃清蒸大闸蟹几乎都不蘸任何调料,就吃其原味。所以,姜醋汁是不能让我跟大闸蟹联系起来的。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換句话说,调味,可以理解成是对食材不足的一种弥补。
《蟹糊》B0000000527 · 2023年2月12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甬上名灶翠柏店
「鲜」是一种味觉,味蕾上的鲜味受体感知到了氨基酸。在所有味觉中,鲜最为微妙,说不清,道不明,经典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事实是:不说全世界,即使在中国,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鲜」为何味。
网上经常有对各地麺条的讨论,哪里的麺好吃,哪里的麺不好吃,但永远讨论不出结果来。比较典型的是苏式麺,很多西北或北方人觉得苏式麺完全不可接受,不筋道,没嚼头。殊不知喜欢苏式麺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贪其鲜。但鲜,是一个不太好解释得清楚的事。
五味中,以鲜味为最弱,很容易被其他四味:酸、甜、苦、咸所淹没。对鲜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辣。口味一旦重了,也就与鲜更加的无缘了。很可惜。
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臭腐乳、臭豆腐一类的臭食呛鼻得很,吃起来却很「香」?
答案是:臭不是味觉,而是嗅觉,而像臭腐乳、臭豆腐一类的臭食,发酵后会产生能让鲜味受体感知到的氨基酸,所以鲜。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鲜」。
《基围虾啫啫煲》B0000000523 · 2023年7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旧村砂锅焗海鲜
对于预制菜,不用过于抵触。
官方提出发展预制菜,个人分析,是出于减少校外教育差不多的目的,减轻家庭负担,减少家务劳动,从而提升生育意愿。
预制菜的概念并不新鲜,平时我们也经常接触。前一篇提到的真空包装的三凤桥无锡酱排骨就是预制菜。
现在的网络环境很混乱,很可能有人在故意带节奏,让民众视预制菜如洪水猛兽。真的大可不必。当然,因为涉及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政府有关部门应对预制菜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管理。这项工程事关民生,个人以为,国资企业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如此,让民众对预制菜有信心,放心食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土耳其石榴汁拌芒果虾仁沙拉》B0000000516 · 2023年4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中阿萨中东料理
经常能看到关于美食的排行榜,但无一例外,都会引来各种的不服。其实,美食本就不应该存在排行榜,因为它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像竞技那样有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
北非有一种地方美食,叫「塔吉锅」,肉类和蔬菜混在一起,用汽锅焖炖到稀烂。若以中餐的标准,这种食物色、香、味 、形一概不具,但在当地却是地地道道的美食,甚至有「国菜」之称。
上海,包括周边,有很多有名的羊肉美食,但个中鲜有能引起我食欲的。相反,倒是一直在垂涎百千公里之外的西北,还有中亚、北非的羊肉。很多地方的羊肉鲜美、多汁,绝无半点的腥羶。
普天之下,只要是食物,是不没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的,只有合自己的口味或不合自己的口味,仅此而已。
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蟹黄汤包》B0000000445 · 2023年6月24日摄于中国江苏靖江南园宾馆宏运楼
因工作关系,有一阵经常出差靖江。虽然对这座城市没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但有两样除外:蟹黄汤包和双鱼肉脯。所以前些日子去「三泰」,回程时特意绕道靖江南园宾馆,带着家人品尝了一下蟹黄汤包。
关于蟹黄汤包,「靖江市政府网站」2019年5月27日曾刊载过一篇文章,现转载如下: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它被更多人知晓,已经成为靖江这座城市一张骄傲的名片。一个皮薄如纸、汤汁浓郁的汤包,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味道正不正宗取决于其中最复杂的一步:熬制汤汁,也就是制作汤包的馅。调制汤汁,首先要将猪蹄膀的厚皮切细,用文火在鸡汤中煨上近三个小时,让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关火冷却形成透明的皮冻。再选用手工拆出的当季蟹肉、蟹黄,与鸡汤、姜蒜末、皮冻一起搅拌均匀。 生汤包上屉后皮冻遇热便化作了鲜味浓厚的汤汁。
馅儿调好了,接着就是面皮。包汤包,是最考验师傅技术的时刻。一只正宗的蟹黄汤包馅差不多三两,要想用一层薄薄的面皮牢牢锁住,这一圈细密的面褶是关键。捏褶讲究,每个包子上的褶要控制在二十八到三十五道之间。褶子少了,会漏汁;褶子多了,中间那坨面疙瘩太厚。
蒸好上桌的汤包雪白晶莹、吹弹可破,薄薄的皮下隐约看到鲜美的汤汁,轻轻晃动,能感觉到里面的汤汁的流淌。吃汤包时一定要掌握这十二个字的诀窍:「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吮汤」。吃的时候把盘子和汤包一起放到茶杯上,放点姜丝,淋点香醋,然后俯身在皮上咬一个小口。待汤包中热气散掉些,用嘴含住缺口,舌头紧紧抵住边缘,这时方可用力吮吸,汤汁有些黏稠,鲜美无比,在口中缓缓流淌,浸润了口唇然后直抵咽喉,「咕隆咕隆」落入腹中,肚子里荡漾着温暖。吸了汤汁,那皮子的内壁也沾了不少汤汁与蟹黄肉渣,再蘸着拌有姜丝的米醋吃,既可开胃又可解油腻。
《餃子》B0000000444 · 2023年7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大阪王将
日本也有饺子,而且颇受欢迎。只是在日本,饺子通常以煎饺的形式出现,类似于上海的锅贴。
几年前,日本一专业调查网站发起过一次调查:你最喜欢的中华料理。位列前三的分别是:饺子、炒饭和麻婆豆腐。其中饺子以82.2%得票率无可争议地位列榜首,是名符其实的国民小吃。
在日本想吃饺子,可以去拉面店。绝大多数的拉面店都会有饺子供应。我在日本吃过几次饺子,都是在拉面店。只有一次例外,是在横须贺的一家中华料理店,主打饺子。
日本有两家非常有名的饺子专门店,一家叫「大阪王将」,一家叫「餃子の王将」,前者发源于大阪,后者发源于京都。二者都称「王将」,而且也都发源于关西,或许彼此之间曾经有过什么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