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头年糕》B0000000785 · 2025年4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谷谷鸡海鲜平凉路店
草头年糕,头一回吃。草头嫩,年糕糯,加上虾的鲜,蛮好吃的。只是觉得,如果虾改成虾仁,省去了剥虾壳的麻烦,感觉更容易被接受些。
草头,豆科苜蓿属植物。
苜蓿属植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107个种。
北方似乎鲜有食用草头的。因为在北方人的眼中,苜蓿只是一种牧草。这种富含蛋白质的优质牧草原产西亚,后由汉史张骞带回大面积栽培,用于牧马。《史记 · 大宛列传》:「在匈奴西南,其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只是,这里的「苜蓿」并非上海人餐桌上的「草头」。苜蓿的花为紫色,而草头花则为黄色。这也是「黄花苜蓿」或「金花菜」别名的由来。
以示区别,黄花苜蓿也被称作「南苜蓿」。
《烧肉定食》B0000000780 · 2024年11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淡路丼烧肉饭上海桃源店
「一汁三菜」是日本传统的饮食概念,直译过来,就是「三菜一汤」。通常,汤是味噌汤或其他用豆腐、海带和蔬菜做成的简单的清汤;三菜,包括一个比如鱼或肉等富含蛋白质和主菜及两个比如蔬菜、海藻等的副菜。除此之外,还有一碗米饭,或许还有一小碟腌菜。
只是,「一汁三菜」不等同于「三菜一汤」。看似简单的「一汁三菜」,还是有很多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讲究。
首先是食材和料理,遵循「五味」:甘、酸、辛、苦、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法」:生、煮、烤、蒸、炸,达到营养摄入广泛而均衡;其次是量。「一汁三菜」能基本满足大多数普通人的一餐,但不会太多,不至于造成浪费。
「一汁三菜」是定食最基本的形式,其摆盘也是有定式的:汤在近侧的右角,饭在近侧的左角,主菜在远侧的右角,两个副菜分别在远侧的左角及居中。如果有腌菜,则会被摆在饭和汤之间。筷子摆放的位置在近侧的中间。
一个冷知识:「一汁三菜」定食,吃也有一定的顺序。先喝汤是一定的,但之后,有两种顺序:汤、主菜、饭、汤、副菜一、饭、汤、副菜二、饭;或汤、饭、主菜、汤、饭、副菜一、汤、饭、副菜二。
《海鲜响铃》B0000000770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醉江南海鲜餐厅黄岩店
干炸响铃,上海叫「炸响铃」,杭州名菜,和春卷有几分相似,只是春卷用来裹馅的是薄麺皮,而干炸响铃用的则是豆腐衣。
干炸响铃要趁热上桌,趁热吃。刚出锅的干炸响铃吃的时候会发出酥脆的响动,这也是「响铃」一名的由来。
干炸响铃的做法,汪曾祺在散文《豆腐》中有过介绍:「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
《清蒸鱼饺》B0000000759 · 2024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铺三坊七街店
鱼取肉,剁成绒,拍地瓜粉,或敲或擀成半透明的薄皮,切成三角,裹肉、虾仁等馅。
鱼饺可蒸可煮,极鲜。
汪曾祺在随笔《初访福建》中对鱼饺赞不绝口:
「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甚。鱼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圆大,不是用刀斩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制成的。入口不觉有纤维,极细,而有弹性。鱼饺的皮是用鱼肉捶成的。用纯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纸薄,以包馄饨(福州叫作『扁肉』),谓之燕皮。街巷的小铺小摊卖各种小吃。我们去一家吃了一『套』风味小吃,十道,每道一小碗带汤的,一小碟各样蒸的炸的点心,计二十样矣。吃了一个荸荠大的小包子,我忽然想起东北人。应该请东北人吃一顿这样的小吃。东北人太应该了解一下这种难以想象的饮食文化了。当然,我也建议福州人去吃李连贵大饼。」
《松露奶油蘑菇汤》B0000000757 · 2024年8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PIZZENELLA窑炉披萨
说到法国菜的经典,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鹅肝酱、焗蜗牛、可丽饼?确实。但有一道菜也很经典,那就是奶油蘑菇汤。
奶油蘑菇汤在西菜中很常见,但一般认为这道菜的前身为起源于十七世纪法国宫廷的由黄油、麺粉和牛奶或奶油烹制的白酱。后白酱中加入了蘑菇,于是便有了风行至今的奶油蘑菇汤。
据说在法国,奶油蘑菇汤被视为经典法菜的代表,常和新鲜的法棍或脆麺包丁一起,作为前菜出现在餐桌中。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法国时,爱丽舍宫的国宴上法国主厨将盛在镀金南瓜形容器中的松露奶油蘑菇汤呈献在了女王面前,藉此致敬英国童话《灰姑娘》,寓意此时法英两国关系的「魔法时刻」。
于是,奶油蘑菇汤一举成为了此后英法外交宴会上的经典菜品。
《糟羹》B0000000754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荣小馆临海世纪花城店
「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台州是座有个性的城市,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不仅如此,别人家过元宵吃汤圆,台州人吃的却是糟羹。
糟羹有咸的和甜的两种。咸糟羹是将猪肉、冬笋、香菇、蘑菇、干贝、虾干、蛏肉、牡蛎等切得细碎,炒熟,加入沸水中,再倒入米浆,一边搅一边投入同样切得细碎的介菜叶,至黏稠的糊状,加盐、味精,即可出锅;甜糟羹的做法与咸糟羹类似,只是食材变成了莲子、甜枣、桂圆、葡萄干、小汤圆、酒酿等。
据说当地人吃糟羹,有点像北京人吃炒肝,不用勺舀,不用筷扒,而是端着碗直接转着圈直接喝。
糟羹在台州有着特殊意义。在当地,糟羹又叫「发财羹」。元宵夜,孩子们拿着一口搪瓷缸挨家挨户「讨糟羹」,图的是有个好彩头。而谁家门口「讨糟羹」的人越多,寓意谁家来年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