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隆达》A1303000012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和米哈斯一样,隆达的建筑也大都为白色。

在西班牙,尤其在安达卢西亚,像这样的白色城镇还有很多,只是没有米哈斯或隆达这么著名而已。

海明威说隆达很浪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拥有大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白色建筑。实际上,这里的建筑之所以都采用白色并不是出于浪漫。一种说法是,由于这里属于低纬度地区,阳光炽烈,白色可以很好地反射阳光,使室内保持凉爽。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只是有一点,如果基于这样的原因,那屋顶更应该采用白色。还有一种说法:摩尔人认为白色可以躲避中世纪在欧洲大规模流行的「黑死病」。

但更加可能的是,来自北非的摩尔人喜欢白色。仅此而已。


《新桥》A1303000011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隆达

 

除了斗牛场,隆达另一处著名的建筑是努埃博桥。

长年的冲刷和切割,塔霍河成了一道陡峭的百米深壑,穿隆达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而努埃博桥则新这两部分城市重新连在了一起。

努埃博桥也称「新桥」,但这座桥不新了,1751年开始建造,1793年建成,其历史已经超过两个半世纪。这座桥之所以称为「新桥」,是因为之前这里曾有过一座老桥,据说是由于桥拱计算错误,在建成不久之后便垮塌了,导致了数十人的死亡。

西班牙内战期间,新桥一度成为了刑场:共和党人曾在这里大肆屠杀民族主义分子,尸体直接被从桥上扔进塔霍河中。


《斗牛场》A1303000010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隆达

 

说隆达狂野,是因为这里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弥漫着血腥和杀气,先是强盗,后是斗牛士。如今的隆达虽然早已不见了强盗的踪影,但斗牛士还在。

隆达是西班牙现代斗牛的发源地。西班牙早期的斗牛,斗牛士都是骑在马背上挑战公牛的,直到18世纪,罗梅罗家族的斗牛士跳下马背,直面狂怒的公牛,开创了西班牙现代斗牛的先河。这个家族最伟大的斗牛士是佩德罗·罗梅罗,这个1754年出生的斗牛士在45岁正式退出斗牛生涯前手刃了超过5000头公牛,自己却毫发未伤,创造了西班牙斗牛史上的一个神话,他也因此被誉为西班牙「现代斗牛之父」。

隆达的这座斗牛场并不很大,历史也没有塞维利亚斗牛场悠久,但由于这座城市在西班牙斗牛史上的崇高地位,因而非常著名。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这里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斗牛节,出场的都是世纪顶级的斗牛士。


《建在云端上的城市》A1303000009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隆达

 

隆达建在高约750米突兀的悬崖之上,在周边相对平缓的丘陵的衬托之下显得尤为险峻,因而被称为「天空之城」和「建在云端的城市」。

现在的隆达分为老城和新城两个部分,其中老城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但真正发展是在摩尔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之后。据此推断,隆达很有可能类似中国的徽州,即为躲避战乱而逃亡至偏僻的马拉加腹地的人们所建。

隆达地势险要,加上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得以快速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天空之城》A1303000008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隆达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腹地,有一座「建在云端的城市」,它就是隆达。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说《逝世在午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隆达是最适合的地方,整座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隆达度蜜月或私奔都不成功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觅新欢。」

而实际上,海明威的这段文字并未表达出隆达的全部。因为隆达除了浪漫,还有险峻、神秘、纯粹、狂野、私密。


《教堂》A1303000007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米哈斯

 

米哈斯很静。即使在熙来攘往的镇中心,也很少听到喧嚣和嘈杂。度假的懒懒地歇着,观光的悠悠地逛着,开店的默默地候着,购物的静静地挑着。所有的人似乎存在某种默契,不忍心搅动这种祥和的宁静。

傍晚时分,教堂的钟声响起,将人们从不知汉魏的恍惚中唤醒,回到现实,一如梦醒。

历史既往,未来缥缈,可以回忆,可以憧憬。但不去回忆、憧憬,又如何。无论如何,现实,正在感知和体验着的现实,对你才是至关重要的。

不会再去探究米哈斯的历史,就让她这样简单而纯粹地留在记忆之中。很美。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6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在米哈斯蜿蜒的街巷里,时不时会看见马车或驴车穿行而过。这些都是观光车,尤其是驴车,是米哈斯的一道风景。

米哈斯不大,若是走马观花的话,顶多也就是一两个小时便可以逛完,但很多观光客还是愿意花上15欧元或20欧元乘坐马车或者驴车悠悠地穿行在蜿蜒的街巷之中。

游客乘坐在马车或驴车里欣赏风景,而他们自己也成为了一道风景,一道具有浓浓的米哈斯风情的风景。


《佩尔圣母礼拜堂》A1303000005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米哈斯

 

在米哈斯,唯一能够触摸到历史的似乎只有这里的佩尔圣母礼拜堂。

说是礼拜堂,其实相当简陋,一堵石墙,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及一座钟塔。石墙上有一个门洞,进门便见一不很深的石窟,石壁上挂着佩尔圣母的画像。

佩尔圣母是米哈斯的守护神。据说当年基督徒为了避免圣像落于摩尔人之手特意开凿了这个洞窟。当基督徒赶走摩尔人并重新统治米哈斯后,被封存了几个世纪的圣母像才得以重见天日。

如果这一传说属实,那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米哈斯没有受到摩尔人过多的纷扰。毕竟佩尔圣母礼拜堂所在的位置非常显著,想要在这里将一个秘密掩藏几个世纪而不被发现几无可能。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4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来马拉加

 

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米哈斯的基调就是白。

铸铁栏杆的黑、花盆的蓝,以及花盆里鲜花的斑斓,愈发将建筑衬托成一种纯净的白色。这种纯净的白色让你联想到教堂,或是婚纱,前者让你感觉神圣,后者让你感觉浪漫。

相信无论是谁,只要到过米哈斯,都会说米哈斯很美。但光说米哈斯美是不够的,因为它还很精致。美是一种整体印象,但精致不一样,精致在于细节。米哈斯的精致体现在你所能见到的每一个地方:墙面、屋顶、栏杆、街灯、道路、店招、花篮、遮阳蓬,甚至店门口摆放的桌椅,它们的色彩,以及造型,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充满优雅和浪漫的设计感及精湛的制作工艺。

米哈斯是一件出自大师之手的艺术品。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3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有人说米哈斯很像希腊,应该说的是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甚至有人直接称米哈斯是「西班牙的圣托里尼」,这样说对米哈斯既不公平也不够尊重。

的确,米哈斯与圣托里尼岛有相似之外,比如同样炽烈的阳光,同样湛蓝的大海,以及同样纯白的建筑。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了建筑样式,配色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圣托里尼岛,很多建筑都是白墙蓝顶。白色应该来自阳光,而蓝色则应该来自大海。因此,圣托里尼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属于大海;而在米哈斯,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白墙红顶。和圣托里尼岛一样,这里的白色应该也来自阳光,而红色,既来自这里的土地和岩石,也来自几海里之外地中海对岸的非洲沙漠,那是摩尔人的精神故乡。

米哈斯不是西班牙的圣托里尼,她就是米哈斯,西班牙的米哈斯。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1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米哈斯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马拉加省境内的一座山城小镇,离马拉加30公里左右,濒临地中海,面积不大,149平方公里。

米哈斯是一个白色世界,连片的白色建筑沿着山道缓缓展开,从山脚直达山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高高的棕榈及斑斓的鲜花点缀其间,美得如童话一般。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不过如此。

米哈斯的历史似乎是一个谜,因为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这对于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而言,似乎很不可思议。历经过古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统治的米哈斯不可能没有故事,但这些故事为什么没能流传下来?

一种可能是,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米哈斯犹如世外桃源,很少受到外界的纷扰;另一种可能是,米哈斯人很享受,也很满足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以至于无暇向人们唠叨他们的过去,甚至懒得回忆。

在米哈斯,你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时光是黏稠的,黏稠到几乎凝固。没有人在意历史,因为历史对于米哈斯而言,与现实是重合的。


《圣家族大教堂》A1302000001 · 2015年10月5日摄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圣家族大教堂,恐怕再没有比「无以伦比」更确切的了。

这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建筑:从1882年,也就是中国的光绪八年开始建造,历时135年,至今仍未完工,堪称「世纪烂尾工程」。

圣家族教堂建筑本身也无以伦比:由于建造时间跨度实在太大,中途有十几位主建筑师前后参与了设计和建造。这些建筑师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在圣家族教堂上留下了自己的风格和烙印,使得这座建筑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非常的特立独行。

说圣家族大教堂无以伦比的另一个原因:它是高迪的作品。高迪是西班牙,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用建筑重塑了巴塞罗那,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无以伦比。

圣家族大教堂的无以伦比还体现在:2010年11月,教堂刚建造过半,便受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祝圣,被封为宗座圣殿。

尽管离工程完工还遥遥无期,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这项「世纪烂尾工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足见圣家族大教堂的无以伦比和不凡。


《水中的托莱多大教堂》A1304000010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20世纪西班牙最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恩里克 · 拉富恩特 · 费拉里发现,在西班牙绘画中,特别是西班牙绘画史上的数位杰出人物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某种反复出现的标识,这种难以言明的标识是粗砺的、凌乱的、充满活力的,是一种将鲜活、洒脱、充满动感的雄性力量不加矫饰地加以展现的偏好。他将这种风格称为「粗野纹理」。他认为,正是这样一种火热的、率性而为的特征,使得西班牙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至于表现出瘫痪的面貌。

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古城的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个水池,面积不大,水也很浅。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怎么起眼的水池,却是西班牙人一个充满艺术天赋的创意。

水池的水会定时交替涨落。水深的时候,水池只是一处普通的水景,但当水变浅的时候,池底的枝蔓会渐渐显露出来,将原本平静的水面扰动得像一张揉绉的画布,水中的倒影也就成了一幅「粗野纹理」风格的绝妙油画。


《风车勇士》F0300000061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康苏埃格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小说家米格尔 · 德 · 塞万提斯 · 萨维德拉曾写过被评论家们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的《唐吉诃德》。小说的主人公唐吉诃德自幼喜欢骑士故事,最后走火入魔,认定自己就是一个骑士,于是纠结了同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周游世界,行侠仗义。

在唐吉诃德的「骑士生涯」中先后有过三次历险,其中第二次历险时,堂吉诃德和他的小伙伴在郊外看到了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恍惚中将这些风车当成了巨人,扬鞭策马,上前便要厮杀,他的小伙伴怎么拦都拦不住。唐吉诃德神勇地朝第一架风车扑去,用手中的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但结果很没面子:连人带马被旋转的风车甩到了一边。

故事的发生地据说就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的康苏埃格拉,这里因此被称为了「风车村」。

这里的风车建在突兀的山岗之上,风非常大,别说脑子本来就不怎么好使的唐吉诃德,任何人只要多待上几分钟,也会被大风刮得脑子不正常。


《达马斯奇纳多》G0000000003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托莱多古城有一种叫「达马斯奇纳多」的金银箔丝镶嵌饰品,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手工艺品。这种把金银丝镶嵌在首饰、枪把、银盘上的古老技艺,是西班牙王公贵族的最爱,在许多西班牙博物馆里保存下来的文物中,都可看到这种手工艺。

除了用于首饰制作,达马斯奇纳多现在也常被用来制作各种兵器和甲胄工艺品。这是因为15和16世纪的托莱多为欧洲的「兵刃之都」,这里所出品的兵器和甲胄品质卓越,傲视整个欧洲,被称为「托莱多造」。

用达马斯奇纳多来制作兵器和甲胄,也算是对「托莱多造」最好的承载和纪念。


《永恒之城托莱多》A1304000009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

 

托莱多经历了许多艺术大发展时期,许多艺术风格在历史建筑以及历史遗迹上留下了烙印。从西哥特风格教堂到18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整个托莱多古城代表了独特的艺术成就,体现了重大艺术成就的连续继承性。无论在西哥特人统治时期成为扩张至纳博斯地区的一个王国的首府,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托莱多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时至今日,托莱多仍在为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文明提供着见证,包括罗马时期、西哥特时期、科尔多瓦埃米尔统治时期、犹太人文化以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圣十字博物馆》A1304000008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圣十字博物馆也译圣克鲁斯博物馆,是托莱多一座重要的16世纪历史建筑。这里曾经是一处弃婴和孤儿的收容所,得到天主教君主伊莎贝尔女王本人的资助。

圣十字博物馆整座建筑堪称以复杂花叶形装饰为特点的银饰建筑中最辉煌的经典之作之一,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博物馆的空间被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用来展出绘画作品;一部分展出古罗马、西哥特和阿拉伯时代的考古文物;最后一部分展示装饰艺术品。其中展示的绘画作品,包括16至17世纪托莱多代表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埃尔 · 格列柯的的22件作品。


《圣多美教堂》A1304000007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尽管为14世纪阿拉伯人所建的姆德哈尔风格建筑,但狭巷之中的圣多美教堂在遍地古迹的托莱多并不十分起眼。让这座姆德哈尔风格建筑在古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其珍藏的埃尔 · 格列柯的名画《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创作于1586年,讲述的是一个源自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奥尔加斯伯爵全名唐 · 冈萨雷斯 · 鲁伊斯,是托莱多的贵族、富绅。作为托莱多市民,他被选为卡斯迪拉教区的书记长,曾向圣多美教堂捐赠过大笔财产。1312年奥尔加斯伯爵去世。基于对教会的虔诚以及生前遗愿,奥尔加斯伯爵被安葬在圣多美教堂。葬礼当天,奇迹发生了:两位圣徒斯蒂凡与奥古斯丁从天国而降,亲手为他埋葬。

说起埃尔 · 格列柯,这是一个与古城托莱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埃尔 · 格列柯出生于16世纪的希腊克里特岛,成年以后又扬名于威尼斯和罗马。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埃尔 · 格列柯来到了托莱多,塔霍河与托莱多小城如画般的光影和色彩瞬间打动了这位半生颠沛的画家,他的心从此留在了这座山城,再没离开。在他37年的余生中创作了很多传世之作,尤其是宗教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尔加兹伯爵的葬礼》。

埃尔 · 格列柯被认为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画家,在他之后的许多年中,才有了土生土长的委拉斯凯支和戈雅。这三位画家以及20世纪的毕加索、米罗、达利,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如今,稍具规模的西方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埃尔 · 格列柯的作品。

埃尔 · 格列柯的遗体存放在城西的圣多明各修道院。


《圣胡安皇家修道院》A1304000006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这座建筑是哥特火焰式建筑的典范,由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主持建造,用以庆祝他们的儿子胡安王子的出生,以及1476年在托罗战役中战胜了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的军队,这场战役为两国的合并铺平了道路。修道院1477年动工,1606年建成,历时129年。

费尔南多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原计划安葬在这个修道院,但是在1492年征服格拉纳达后,他们改变了原计划选择葬在格拉纳达。1809年拿破仑军队占领托莱多期间,这座修道院遭到严重损坏,并于1835年关闭。

1883年,圣胡安皇家修道院开始修复,1967年完成。1954年该修道院重归方济各会。该修道院为哥特式建筑,它的教堂为拉丁十字平面,通廊长50米,高30米,装饰有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纹章。

这座西哥特王朝晚期的建筑,带有穆德哈尔式建筑讲求装饰豪华的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雕饰华丽以及回廊上高超的雕刻艺术。修道院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大师胡安·古阿斯的杰作,他在哥特式风格基础上又以穆德哈尔装饰巧妙平衡,使之成为托莱多最值得欣赏的建筑。


《圣马丁桥》A1304000005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托莱多

 

横跨塔霍河的圣马丁桥建于13世纪,14世纪初完工,是从西面进入托莱多古城的重要通道。据说设计师是参照了城东的阿尔坎塔拉桥,只是这里的河面更宽,跨度更大,最后建成了五孔桥。不仅跨度,圣马丁桥面最宽处达40米,这样的规模在当时非常惊人。

「圣马丁桥」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当时这里归圣马丁教区管辖。

14世纪中期,圣马丁桥先后遭遇了大火和洪水的破坏,1390年时,在当时大主教的主持下重建了此桥,17世纪卡洛斯二世时期再次重修。这次修建中,大桥东侧的防御塔被拓宽,连着一段城墙。桥洞上方的石碑记录着卡洛斯二世下令重修此桥的文字,正中是当时托莱多古城城徽。与阿尔坎塔拉桥东侧凯旋门上看到的城徽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盾徽中央没有代表波旁王朝的百合花,因为卡洛斯二世时还是哈布斯堡王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