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街景》A020400001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日本素来有社会和谐的美誉。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久前曾刊文披露,表面上相敬如宾的日本社会,却隐藏着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规模约300万人的一个特殊群体:「部落民」。和印度的「贱民」非常相似,日本的这些部落民主要从事诸如屠夫、殡葬等被民众普遍认为「不洁」的行业。
日本的部落民起源于封建时代,长期游离于日本主流社会的边缘,日本普通民众对其避而远之,甚至不愿与之为邻。这个特殊人群在职业及婚姻上备受歧视,只能「内部通婚」,形成了事实上的「世袭」,世代相传。
尽管日本早在1871年就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自那以后,日本「贱民」在法律上已与其他人平等,但实际上仍一直被摒弃在普通人的圈子之外,其后代依旧被以「部落民」相称。据日本政府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近100万贱民散居在全国4000个社区。而日本「部落民解放联盟」则认为,贱民社区总数应在6000个左右,人口将近300万。
时至今日,被边缘化的贱民社区仍散落在日本各地,主流社会对这些社区的位置讳莫如深。然而,2009年谷歌地图发布的几张历史图片让贱民的处境变得更加微妙:这些东京、大阪和京都地区的古代地图间接「划出」了部落民的聚居地。
日本大型企业招聘时,很多应聘者都被要求在应聘材料上注明「本籍」,有点类似于我国的「籍贯」或「原籍」,但与后者相比,「本籍」更加细致,精确到具体的村。很多情况下,招聘企业根据「本籍」基本上可以判断应聘者是不是贱民。倘若是,便会被从名单中筛除。因此,谷歌地图的这些图片让日本贱民在就业时受到的隐形歧视变得公开化,引起日本社会的高度敏感。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允许贱民更改户籍记载的措施,甚至直接取消「本籍」。即便如此,很多企业仍不依不饶,千方百计通过其他方式审查「嫌疑人」的家族背景。1975年,一个部落民权益组织发现了一本私下出版的长达330页的《部落地名总鉴》,书中详细记载了日本部落民的姓名与地址。该书出版的目的就是让相关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尽可能地剔除贱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当今社会对部落民的歧视和排斥程度依然相当严重。
实际上,生活在日本北方,尤其是北海道地区的阿依奴人等也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只是「部落民」人数众多,而且不像阿依奴人那样相对比较集中,而是分布于日本各地,影响更加广泛。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分析日本的「贱民」现象时认为,这和这个国家传统的「集团主义」观念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稻米耕种中,日本人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稳固的共同体社会,即「集团主义」,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统一和一致排外,这使得外部人群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只要这种意识继续存在,日本的「贱民」也必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