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洞》A3400000003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

 

溶洞坍塌,发生在陆地,形成天坑;发生在海洋,形成蓝洞。

世界上有很多蓝洞,其中位于伯利兹尤卡坦半岛沿海堡礁保护区灯塔环礁的蓝洞非常著名,是世界自然遗产。

由于远离陆地,前往蓝洞,需要搭乘当地的小型观光飞机。

我们搭乘的飞机,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座舱比家用汽车大不了多少,三四个座。我们钻进机舱,地勤跑过来帮忙关舱门。但试了几次,就是锁不上。他敲了敲舷窗,示意我用内把手上锁。妥当之后,机长嘀咕了一句「准备起飞」,发动引擎,一路颠簸着带着我们脱离地面,向大海飞去。

舷窗外,机翼下一块松动的蒙皮被气流吹得「啪啪」直响。我扭过脸,努力不去看它。但转头看到驾驶舱仪表台后,更加的忐忑:挡风玻璃上安着一个手机支架,机长在用手机导航,在用手机导航。这是在飞行,而且要飞行一个多小时,竟然没有导航雷达。

好在当天风和日丽,海面波澜不惊。我安慰自己,贴着海面飞行,即使摔了,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事儿。

手机导航蛮靠谱的,飞行了几十分钟后,机长准确无误地飞抵目标上空。当蓝洞在机翼下方出现时,飞机的事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机长是个厚道人。先是围着蓝洞逆时针绕飞两圈,然后改变航向顺时针绕飞两圈,让我们两个都能近距离看清蓝洞,直到我们说行了,他才返航。

真是一次惊艳的飞行,惊的是飞机,艳的是蓝洞。


《蓝洞》A3400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

 

传统上,伯利兹的经济主要为林业,其森林覆盖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71%,出产很多贵重木材,包括号称「国木」的红木、苏木和染料木等。近年来,农业,主要是甘蔗、可可、水果和水稻等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是这个国家目前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伯利兹的国家格言是「林荫之下,兴旺繁华」,但这个国家并不富裕,其2016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06,排名第103,处于全球平均线之下,失业率接近10%。

和想像不同的是,尽管拥有众多的天然资源,但伯利兹的旅游业发展较晚。只是到了最近才重新得到重视。

伯利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玛雅遗迹、森林、沼泽和海洋,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蓝洞」所在的伯利兹堡礁保护区。

伯利兹堡礁保护区位于尤卡坦半岛沿海,绵延300公里,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全球第二大活珊瑚礁,同时也是西半球最长的珊瑚礁,全球著名的「蓝洞」就位于防护区内灯塔环礁的中心。

「蓝洞」直径300米,深120米,为岩洞顶部坍塌所形成。由于海水相对较深的缘故,其颜色比周围海水要深很多,加之有珊瑚礁环绕,从空中俯瞰,异常醒目,堪称自然奇观。


《伯利兹城街景》A3401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城是伯利兹最大的城市,也是「英属洪都拉斯」时期该国的首府。

历史上,伯利兹城曾多次遭受到飓风和海啸的袭击,尤其是1961年,一场名为「哈蒂」的飓风裹胁着巨浪,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将整座城市夷为了平地,给整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为避免重蹈覆辙,灾难过后不久,伯利兹决定迁都离海岸较远些的贝尔莫潘。

1981年独立后,贝尔莫潘成为伯利兹首都。据参加伯利兹独立庆典的新华社记者回忆,当时的贝尔莫潘相当简陋,以至于庆典招待晚宴不得不回到伯利兹城举行。尽管贝尔莫潘建成至今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只有约7000人,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伯利兹城依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灾后重新,伯利兹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更像其他国家大都市中的贫民区。据说当地的治安状况也不是很好,晚上一般都不怎么敢单独外出。


《伯利兹城》A3401000003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是中美洲东北部的一个小国,东濒洪都拉斯湾,西北比邻墨西哥,西南接壤危地马拉,东南隔海与洪都拉斯相望。

伯利兹最早的原住民是玛雅人,公元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染指这一地区,1862年正式宣布其为殖民地,命名为「英属洪都拉斯」。由于这段历史的存在,伯利兹是中美洲地区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则多用西班牙语。

1973年6月「英属洪都拉斯」更名为「伯利兹」。

1981年9月21日,伯利兹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英联邦国家。

1987年2月6日,伯利兹与中国建交,但两年前之后又与台湾「建交」,中国随即宣布与其断绝外交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伯利兹对中国公民的签证费高达令人咋舌的2000美元。

我们这次是搭乘邮轮入境伯利兹,似乎无需办理任何手续。据说如果持有美国签证,可凭往返机票、住宿地址及逗留行程等简单材料直接向伯利兹驻美国使领馆申请,费用是50美元,另加25美元的邮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