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漫步》F0300000400 · 2021年5月7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旺山

 

第一次知道旺山,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那次出差苏州,受当地朋友邀请,开车到旺山吃农家菜。印象中那时旺山没有客栈或农家乐,就当地农家开的几家餐馆,供应的都是当地的一些农家菜。由于食材新鲜,在苏州小有名气。

四、五年前,拖家带口又来了一回。时隔多年,明显感觉得到旺山一带正在开发,有了客栈和农庄,环境也整洁了许多。

这次再来旺山,变化非常大,增加了像「旺山遇见卢浮宫」这样的大型亲子游乐场所。但对我们来说,喜欢的依旧是这里的山林、茶园,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农家菜。


《垛田》A0104060001 · 2011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兴化

 

兴化一带5000年前还是东海滩涂。大约3000年前,东海海岸东移,地下水位下降,兴化出现陆地,但直到宋朝,这里仍饱受水涝困扰。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时所修「范公堤」,就是为了抗涝。

大约从明朝起,当地为增加耕地,挖河堆田,最终形成一座座小岛般的垛田,蔚为奇观。最近几年,油菜花成为旅游观光新宠之后,兴化垛田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菜花。「千岛油菜花」,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油菜花季过后,垛田种植芋头,号称「龙香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所提及。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五亭桥》A0104020004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瘦西湖

 

五亭桥之于扬州,就像三潭印月之于杭州、栈桥之于青岛、长城之于北京。

五亭桥也称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清乾隆二十二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下江南,于瘦西湖莲花堤仿北京北海五龙亭及十七孔桥而建此桥。

五亭桥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诗云: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

夜听玉人箫。


《瘦西湖》A0104020003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扬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大禹时代。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一州即为扬州。不过,彼扬州非此扬州,地域涵盖苏、皖、浙、闽、赣,比今天的扬州大得多。

扬州春秋建城,其历史超过2500年,期间反复更名:

春秋时称为邗,前期属于越国,后被吴国吞并;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荆国、江都国、广陵国;东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始称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又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才再次改为扬州,置大都督。

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一度又改为广陵郡,直到肃宗乾元三年,重新改为扬州,沿用至今。


《静思园》A0104010005 · 2015年2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

 

静思园位于吴江市松陵三里外的庞山湖,由苏州园林设计园和同济大学共同设计,当地私人投资建造。「静思园」一名据说为吴江籍大学者费晓通命名,取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

静思园为仿苏式园林,最大卖点在于其内所收藏的奇石。


《西津渡》A0104040001 · 2014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镇江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作为长江与京城大运河的交汇点,镇江的西津渡自唐朝起便是交通要津、漕运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仅重大战事就有数百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徐敬业、骆宾王为讨伐临朝称帝的武则天而发动的兵变。骆宾王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即那时所作。

除了纷乱的战火,西津渡的文化气息也十分浓厚。南来北往的许多文人雅士,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诗篇。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船泊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克 · 波罗也曾在西津渡登岸。

西津渡,是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所在。在镇江,恐怕很难再找出能比西津渡更能代表镇江的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沧海桑田。由于淤积,西津渡所处的长江江面由隋唐之前的40余里,到宋时已只剩下18里,江岸不断北移,到清末,西津渡作为渡口已名存实亡,但一个繁华的街区却在淤滩上发展了起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镇江与汉口、九江、南京等长江沿江城市被迫开埠,并允许英国设立租界,西津渡被划入其中。1876年起,随着英国领事馆的设立,洋行、旅店、酒肆、茶楼、戏院、邮局、工厂、商店、住宅纷纷出现,西津渡一带形成了一个配套齐全、设施完整的商贸中心。

西津渡有一条古街,全长不过千余米,上溯六朝,下至明清,期间历朝历代的建筑随处可见,包括修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修建的「昭关白塔」。

西津渡古街原为渡口的运输通道,当年独轮车压出的车辙至今仍深深在印刻在条石铺成的街面上。整条古街共修有券门四道,分别刻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既是对西津渡秀丽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货平安的祈愿。

历经近千年的堆积,西津渡成了研究镇江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对西津渡地区的考古发掘,逐步揭开了街面之下厚达数米的文化堆积层的神秘面纱,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六朝的砖瓦,先秦的夹砂陶鼎足,唐代的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的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著名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镇江西津渡古街时曾发出过由衷的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国内很多古镇、古村,往往是因为受所在地财力所限,或者区域「开发」价值不大才得以留存,包括镇江的西津渡。作为镇江历史最悠久的「后起之秀」,西津渡虽地处老城厢却长期被「忽视」,完全是因为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其商业开发价值远不及其他区域所致。

不知道该值得庆幸还是该感到悲哀。


《鹅毛棒》C0000000002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这小绒球叫「鹅毛棒」,掏耳朵用的。以前的剃头店里经常能见到,现在因为卫生原因,美发厅多改用一次性的棉签。那天在「富春楼社」吃了「三丁包」出来,见巷子里很多的店铺在卖这东西,便拍了几张。

扬州有「三把刀」:剃头刀、切菜刀和修脚刀,分别指的是理发馆、饭馆和澡堂子这三个传统行当,很是出名。

前几年,谁是中国真正的休闲之都在杭州和成都两地间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小资发呆还是草根喝茶更休闲。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毕竟每个人对休闲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真要评选中国的休闲之都,扬州倒真可以算上一个。

旧时的扬州靠盐商发迹,极富,只是相对于杭州的官场和苏州的隐士,扬州盐商的社会地位似乎稍逊一筹,于是乎专心于享乐,有事没事喝喝茶、尝尝鲜、刮刮脸、捏捏肩、掏掏耳、搓搓澡、捶捶背、修修脚、打打盹,便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市井文化。

休闲在扬州是休而不闲,比在杭州发呆、在成都喝茶有趣得多,不然也不会有「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一说。


《四世同船》F0300000146 · 2013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古镇

 

这是全家仅有的一张四世同堂照片,四年半前一家游玩同里古镇时拍的。现在拍不成了,因为母亲去年已经病故。

同里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这里已是集市,到汉朝更是相当的富足和繁华,因而得名「富土」。唐初,因「富土」一名过于张扬,更名「铜里」,至宋朝正式建镇,再次更名为「同里」。

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同里志》对「同里」一名的由来有所记述:「唐初名铜里,宋改为同里,旧名富土,因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同里。」亦即将原名「富土」的首字「富」下部的「田」移除,成为「同」字;余下的「田」加上原名的尾字「土」,凑成了「里」字。原来的「富土」通过重新拆分组合,最终成了「同里」。


《水乡甪直》A0104030001 · 2011年9月12日摄于中国江苏昆山

 

甪直,现苏州吴中辖下的一个千年古镇。

第一次去甪直是在大学毕业不久,六七个好友结伴骑车去昆山,说去吃燠灶面。当天我们住在昆山,为的是第二天能等开门,好吃上「头汤面」,所以第二天有时间顺道去了趟甪直。当时的甪直还在昆山辖内。

还没拐进古镇,大幅的「甪直萝卜」招贴便扑面而来。当时很是纳闷:萝卜为什么是直角的?「直角萝卜」怎么弄?后来才知道,当地自清道光年间便出产酱萝卜,在苏昆一带很有些名气,甚至有坊间传言称,「甪直萝卜」还是贡品。这一次,包括后来又去过几次,都没机会尝一下「甪直萝卜」,倒是每次都会尝一口当地的另一种小吃「海棠糕」,现烤的豆沙糕,因形似海棠,故得名。

甪直最早为吴淞江畔的一个小村落,地仅一里见方,故旧称「甫里」,「甪直」一名是后来才有的。「甪」字非常生僻,之所以用作地名,有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即当地周边共有六条河,三纵三横,形似「用」,加上流经镇北的吴淞江,便成了「甪」。

甪直的格局和江浙沪其他水乡古镇大同小异,无非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只是这里的河道略窄,两岸的树木且多且密,遮天蔽日,整个小镇看上去看斑斑驳驳,很是恬静。

甪直的历史和古城苏州同样的悠久,只是一直很低调,所以其知名度远不如周庄、西塘、枫泾等周边其他水乡古镇,但感觉上甪直更古朴,也更幽静。


《惠山泥人》G0000000005 · 2016年3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朵云轩艺术中心

 

泥人,似乎全国各地都有,但最出名的恐怕还是一南一北: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无锡有没有锡不得而知,但无锡的惠山脚下有好泥。惠山泥不光细腻柔软,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号称「磁泥」。苏轼的《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 其五》头一句便是「惠泉山下土如濡」,足见惠山泥的名声之大,用来捏泥人最是理想。

印象中,惠山泥人就是「大阿福」,也有称「无锡大阿福」的,造型类似年画中的胖娃娃,造型古朴,憨态可掬。只是有一回去上海的朵云轩美术馆参观「江南百工 · 长三角非遗展」,一组「手捏戏文」让人眼前一亮,不但形态逼真,做工也是极其细致,与憨朴的「无锡大阿福」完全不是一回事。

开始还以为是惠山泥人的「现代版」,后来才得知,和「大阿福」一样,「手捏戏方」也属于传统的惠山泥人。原来惠山泥人有粗、细之分。「大阿福」属于「粗货」,「细货」便是「手捏戏文」。只是前者出活快,省工省时,售价相对较低,好卖,所以更为人所熟知。而像「手捏戏文」这样的细货精雕细琢,费时费力,售价自然要高很多,不如「大阿福」好卖,一般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里不怎么见得到,所以知名度远不如「无锡大阿福」。


《扬州香格里拉大酒店》A0104020002 · 2015年8月22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在扬州住过几次酒店,无论是快捷酒店还是星级酒店,服务都很棒。

前年夏天,在扬州度假,入住扬州的香格里拉。第二天下午,全家老小在外头逛累了,回酒店休息。一进房间房门,发现里面多了几样东西:一双儿童拖鞋、一盒剃须刀以及四瓶饮用水。饮用水下面还压着这样一张卡片:

「今天在打扫房间时我发现您喝茶,所以帮您多放了两瓶水,方便您回来烧水泡茶。还给您放了剃须刀,希望您喜欢。」

像这样细致入微的服务,即使在以服务著称的日本也从未遇到过,温馨、亲切,真正的宾至如归。


《烟花三月》A0104020001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瘦西湖

 

二十年多年前,有一次从上海坐火车去镇江。快到镇江站的时候,电视里开始播放扬州的宣传片,其中有一句解说词,令人印象深刻:「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

扬州自古便是风花雪月之地,有唐代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为证: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故而对「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也觉得很好理解。

后来到了扬州,也有偶然,才知道「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是一个误传,应该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出自《殷芸小说 · 吴蜀人 · 卷六》之尾:「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里的「原」作「愿」解,二字通用。

《殷芸小说 · 吴蜀人》说的是一个典故:四举人进京赶考,途中搭救一老翁。不料此翁非凡间之人,乃下凡的神仙,说可帮四人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于是:一个要腰缠万贯,想发财;一个要骑鹤,想得道成仙;一个要官拜扬州刺史,想受万众仰慕;而最后那个则提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想来个一锅端。结果是,前三个虽愿望达成,但时运不济,最终灰飞烟灭。倒是那个想一锅端的靠科举走上仕途,赚了些银子之后进山跟老翁学道,最终修成正果,骑鹤降临扬州。这或许也是「骑鹤上扬州」与「骑鹤下扬州」一字之差的由来。

《殷芸小说 · 吴蜀人》作于南朝,彼时的「扬州」为「九州」之一,其范围比现今的扬州要大得多,辖苏、浙、皖、赣多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华东地区。


《山塘胜迹》A0104010001 · 2009年5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云:「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书中所说的「十里街」指的是苏州的山塘街。

山塘街是苏州著名的胜迹,南起石路南浩街南头,北至虎丘,长约十里,故称「十里山塘」。另一种说法是南起渡僧桥,北止虎丘,长七里,故又称「七里山塘」。

唐宝历年间,苏州阊门一带店肆林立、商贾云集,但城门之外却是河淤路阻,很是不便。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后,为便利城西的水陆交通,在阊门和虎丘之间疏河筑堤,这河叫「山塘河」,这堤便是「山塘街」,也叫「白公堤」。

山塘街形成之后,「阊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轴,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

历史上的山塘街曾几度兴废。南宋建炎四年春,金兵攻陷苏州,山塘街被毁。元朝末年,张士诚割据苏州之初,山塘街略有恢复,但随后又因战乱再度遭劫。明朝时期,山塘街有过一次大规模修整。王穉登在其所著《重修白公堤疏》记述了山塘街修复后的盛况:

「若夫白公堤者,据采云之名里,实吴会之通逵。山郭近而轮鞅喧,水村深而帆樯集。西接金阊之绣陌,日出而万井莺花,北连海涌之翠微,风清而半空钟梵。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马呼鹰,飞尘蔽日。晚村人语,远归白社之烟;晓市花声,惊破红楼之梦。」

山塘的繁华,让历朝历代无数的骚客雅士趋之若鹜。至清代,山塘街更成了苏州城的金粉之地,就连大清乾隆皇帝也多次「山塘策马」。据传乾隆为其母纽钻禄氏70大寿所敬献的颐和园苏州街,仿的正是苏州的山塘街,足见这位风流帝王对山塘街可谓青睐有加。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攻苏州,溃败的清军马德昭部将阊门之外的集市和民居付之一炬。「彻夜火光烛天,见者胆寒。所烧房屋皆系昔日繁华之地,山塘、南浩一带尽成焦土。」尽管太平军攻占苏州后,也曾恢复山塘街为「买卖街」,但这条历史名街元气已伤,从此辉煌不再。

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开始试图恢复这一历史名街。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山塘街作为商业重镇的地位及价值已不复存在,能恢复的,也只是对远去的历史的一些记忆和凭吊:

 

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

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

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

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