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你玩》F0300000288 · 2017年10月5日摄于中国天津

 

京城叫「帝都」,上海叫「魔都」,那么天津呢?叫「哏都」。

在传统相声中,站在桌子外头主说的那个叫「逗哏」,站逗哏左手边桌子里头的那个叫「捧哏」。

天津人生性乐观、风趣、贫嘴,好开玩笑,爱找乐子,加上说起话来不温不火、慢条斯理,犹如马三立说「逗你玩」。所以跟天津人聊天就跟听相声一般。另外,天津人管趣事、笑料,还有相声里的「包袱」都叫「哏」或「哏儿」。

管天津叫「哏都」还真是蛮贴切,蛮形象的。


《天津泥人》G0000000013 · 2012年10月18日摄于中国天津

 

天津人心灵手巧,历史上出过很多有名的手艺人。

天津手艺人大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很有特色,就是行当后缀以姓氏:「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蹦豆张」、「果仁张」、「快手刘」、「年糕杨」、「茶汤李」、「爆肚冯」,等等。

天津的这种品牌传统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品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旦砸了牌子,不仅手艺人,甚至整个家族也是脸面无光。所以无论是谁,都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天津卫》F0300000286 · 2017年10月2日摄于中国天津

 

「天津」一名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为稳固统治,封诸子为王,镇守各地。其四子朱棣时受封「燕王」,驻守北平。

朱元璋驾崩后,位传长孙朱允炆。燕王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兵变,史称「靖难之役」。1399年,朱棣挥师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奔袭沧州,并于1402年攻陷都城南京,夺得大明天下。

登基后,朱棣认定三岔口居功至伟,赐名「天津」,意「天子渡津之地」。

朱棣称帝后,移都北京。天津成了大明新都的门户,地位突显。明永乐二年,天津设立专门的军事建制,即「卫」。当时天津共设有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驻军一万余人。故此,天津又称「天津卫」。随后,天津筑城,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


《意大利风情街》A0117020001 · 2017年10月6日摄于中国天津河北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共有九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现天津最著名的观光地「意大利风情街」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

意大利风情街位于天津河北区,旧时为意大利租界,至今依然保留有二百多栋欧式建筑,据说是全球除意大利本土外意大利建筑最集中、数量最多的街区。

意大利风情街有诸多看点,首先是名人故居,包括梁启超故居,曹禺故居,冯国璋故居等数十处名人故居;其次是以马可波罗广场为中心的意式街区和花园别墅。


《小洋楼》F0300000088 · 2017年10月6日摄于中国天津和平

 

还是二十多年前,有一回临时被厂长抓差:陪当时正在建造中的「东方皇帝」号长江三峡游轮的一个香港供应商逛苏州。

那是一个快过中年的华裔美国人,操南方口音,浑身上下透着满满的优越感,怕我们看不出来,想表达表达,可又不好意思太直白,于是一路上苦苦寻找机会。他很幸运,车还没离开上海,机会就来了。那时上海的大街上,很多女孩都喜欢穿黑色的皮短裙。他隔着车窗玻璃看见了,一边摇头一边说:「怎么都穿这个,在我们美国,只有妓女才穿这个。」

尽管在我看来,女孩穿皮短裙确实有点不怎么正经,他说得没错。只是这话从他这个黑发黄脸的「我们美国人」的嘴里说出来,我就觉得有些不爽,「解释」说,「这个么,文化差异。像美国贵妇们穿的那种袒胸露背的晚礼服,我们这边的妓女都穿那个。」

到了苏州,将近晌午。我找了家餐馆,记得好像是「得月楼」,准备用餐。刚坐下,「我们美国人」的优越感就又上来了。「中国人吃得太油腻,不健康。我们美国人现在都吃得清淡,很多人甚至都素食。」

我很诚恳地点点头,表示认同,接过服务员送来的菜单,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跟前:「您先来。」他点了两个蔬菜。我对服务员说,先下单吧,我想再看看菜单。

在我的印象中,「得月楼」的服务一直不怎么样。但这回做得很地道,没让我失望:上菜的时候,果然先上「我们美国人」点的那两个蔬菜。我指示服务员:「这两样是这位先生要的,放他面前吧。」之后,很客气地跟「我们美国人」道:「请慢用」。

不一会儿,我们的菜上来了:松鼠鳜鱼、清炒虾仁、蟹粉豆腐,我跟司机两个可是解了一回馋。

下午游览虎丘。一肚子菜叶的「我们美国人」一见到云岩寺塔,跟打了鸡血似的:「中国人怎么可以这样,这么珍贵的文物怎么没有围起来保护。」

话是没错,但我心里不爽,也就不爱听。「要说文物,苏州这边可能还算是少的。到了西安,满地都是,要都围起来,就没地方住人了。不像你们美国,就一二百年历史,没多少东西,都围起来影响也不太大。」

扯远了。言归正传。

天津很洋气,满大街的小洋楼,尤其是「五大道」一带,一幢挨着一幢,一多半还都是文物。可能是洋楼实在太多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当回事。「疙瘩楼」,80年前建的四层砖木意式小洋楼,上世纪末被餐馆老板在墙上糊了好些个破缸子破碗,弄得没了原样。这事不但没人管,反而大受追捧,成了卖点,于是餐馆老板更来劲儿了,买下赤峰道72号的一楼百年法式洋楼后,里里外外用破缸子破碗糊了个遍。这幢原本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的四层老洋楼,被弄得面目全非,却被天津奉为了「地标建筑」,大肆宣传。

我真的很想当着「我们美国人」的面说声对不起。因为无论如何,他对中国文物保护的看法一点都没错。


《解放桥》A0117010001 · 2017年10月6日摄于中国天津和平

 

天津的「解放桥」是天津著名的地标之一。

解放桥初建于1902年,1923年重建,美国芝加哥布施尔泽尔桥梁公司设计,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1927年大桥建成后,最初称为「万国桥」,抗战胜利后曾一 度更名「中正桥」,天津解放后改为「解放桥」,并没用至今。

认识天津,认识天津人,还是始于五年前第一次来天津时跟人问路,找解放桥。

那人是当地的一个保安,穿着一身制服,挺热情。听我问他解放桥在哪,先告诉我,「您得管那桥叫『大铁桥』,天津人都知道。」接着,他不慌不忙地把他所知道的有关「大铁桥」的事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

天津人说话大都慢条斯理,不急不躁,马三立说单口相声一般。你耐心听,他才乐意。为了不扫他的兴致,我就一直很耐心,且很用心地听。最后,他终于说痛快了,伸手一指,「前面那桥就是。」

有了这次经历,后来打听「狗不理」和「嘎巴菜」时,我都依样画葫芦,效果不错。警察大哥竭力劝说别去「狗不理」,说那东西味不正,还坑钱。他特意介绍了一家天津包子铺。按着他的指点,走了七里多地,只花了几块钱就品尝到了地道的天津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