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游船码头》A0101030004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十六铺
外滩在上海开埠前为黄浦江滩,故旧称「黄浦滩」,至于后来为什么改称「外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外滩」的「外」指的是「外国人」,租界之内的黄浦滩称「外滩」,也就是「外国人的黄浦滩」。理由是,李鸿章曾在上海开办过一所「外国语学堂」,证明当时已有「外国」一说;再一个就是,1898年,宝顺洋行在《申报》刊登过的一则保险广告中有「倘荷见顾请至二马路外滩」。
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外国」一说,但通常的情况是,但凡涉及外国人的,大都习惯以「洋」冠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洋火、洋钉、洋房、洋伞、洋人、洋枪、洋炮、洋布,包括租界本身,最初也被当地人称作「洋场」和「夷场」。所以,即使为了说明租界内的这段黄浦滩为洋人所有不会被称为「外滩」,而应该是「洋滩」、「夷滩」之类。至于宝顺洋行广告中出现「外滩」,没有任何理由从中推断出「外滩」指的是「外国人的黄浦滩」。况且,这则广告出现时,上海已经开埠数十年,外滩一带楼宇林立,不可能再以「滩」称。
关于「外滩」一名由来的另一个说法是,即「黄浦滩」以陆家嘴为界,也有说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里滩」,下游称「外滩」。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因为上海人确实有将河道上游称为「里」,而将下游称为「外」的习惯和传统。比如里白渡桥、外白渡桥;里虹桥、中虹桥、外虹桥;里仓桥、外仓桥;里马路、外马路等等。所以,「外滩」最早指的是上自陆家嘴或陆家浜、下至苏州河这一段的黄浦江滩,是一个上海开埠前就已经存在的很本土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