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时尚中心》A0101040001 · 2014年2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当南京路还是「十里洋场」的时候,黄浦江西起复兴岛,东至黎平路的浦西沿岸逐步发展成为上海最大的工业区。到1937年,这里集中了16家大中型企业,包括英商的怡和纱厂、杨树浦水厂、煤气厂、中国肥皂厂;美商的杨树浦发电厂、慎昌洋行机器厂;日商的裕丰纱厂、明华糖厂等,以及民族企业伦章造纸厂、恒丰纱厂、华盛纺织总厂等。其中裕丰纱厂最为出名。夏衍的名著《包身工》的生活背景就是裕丰纱厂。而大名鼎鼎的「龙头细布」也出自该厂。

抗战胜利后,日商裕丰纱厂被国民政府所接收,成为当时「纺管局」下的第十七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该厂被收归国有,命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简称「国棉十七厂」。「文革」期间,「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就发迹于「国棉十七厂」。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国棉十七厂由于市场、管理,以及体制本身的原因,渐渐不能适应市场,最终被淘汰,只留下一排排锯齿状屋顶的破旧厂房。这些建筑,成就了现在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由曾设计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机构,担任概念设计,目标是「将上海打造成继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和日本东京全球五大『国际时尚之都』之后的『第六时尚之都』和与国际时尚业界互动对接的地标性载体和营运承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