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C0000000072 · 2024年1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蟹伙计蟹粉世家

 

我不爱吃鸡爪,完全不沾,觉得鸡爪、鸭脖之类的根本就不是正经食物。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实际上,鸡爪的拥趸者非常众多。据说,现今中国鸡爪的年消耗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200万吨,200亿只。

中国人爱啃鸡爪,并非近年才流行起来的事,其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吕氏春秋 · 用众》开篇有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这本来是告诫人们,海量阅读对读书的重要性,但这句话也从侧面讲述了一件趣事:齐王喜欢啃鸡爪。喜欢到什么程度?一顿要是不啃上数千只鸡爪就不觉得过瘾。

齐王一顿吃数千只鸡爪可能是《吕氏春秋》为强调而采用了夸张手法,但齐王吃到嗝进嗝出是肯定的。这得有多爱啃鸡爪啊。


《蟹粉麺》B0000000547 · 2024年1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蟹伙计蟹粉世家

 

这几年,河蟹料理风靡上海,各式各样的河蟹料理店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了出来,让河蟹拥趸者有了非常多的选择。但,像这类季节性很强的食物,除了秋末初冬的蟹季,在经济不怎么景气的当下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甚至如何生存恐怕都是个问题。

像今天光顾的这家开在豫园商圈的蟹伙计蟹粉世家,工作日中午饭点,门可罗雀,店堂里除了我们四人,就还有两桌三人,而且似乎吃的还是人均百十来元的打折套餐。

同质化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地鸡毛。

唉。


《豆豉排骨煲仔饭》B0000000539 · 2023年12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好好彩啫啫煲合生汇店

 

同样的菜,同样的做法,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家里做的没有饭店做的香。至于区别在哪?又不太说得清楚,只是笼统地来这么一句:家里做的不像饭店里做的那样有一种「锅气」。

真的有「锅气」吗?如果有,那是什么?

锅气还真的有,有时也叫「镬气」,是「美拉德反应」的中餐说法。美拉德反应,简单来说,就是食物表面的脂肪、蛋白质等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焦化,同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香气。类似的还有焦糖化反应。在西餐中,美拉德反应,通常通过煎、烤获得;而对于中餐,通常是炒。「热锅凉油」、「急火爆炒」,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炒出美拉德反应,也就是锅气来。


《又是菊黄蟹肥时》B0000000536 · 2023年12月11日摄于中国江苏昆山蟹风楼

 

清蒸大闸蟹和姜醋汁是固定搭配,但凡吃大闸蟹,就没有不蘸姜醋汁的。

我很可能是极个别的例外。所有清蒸的螃蟹,河蟹和海蟹,我都是不蘸醋的。其他的,像小笼、春卷、笋丁烧麦,吃的时候我也都是不蘸醋的。

醋是好东西,但太能夺味,不适合鲜美的食物。

有一样是个例外,那就是肴肉。肴肉与镇江醋是绝配。


《芝士焗明虾》B0000000535 · 2023年11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泰晤士西餐社

 

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文人很会吃。我觉得,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很多人会吃,吃得很精,只是没有文人说得好,说得透。

我读过很多文人的谈吃,内地的,港台的,江南的,北方的,西北的,最喜欢的,还是汪曾祺。清朝的袁枚,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汪曾祺对其赞赏有加,称对于美食,袁枚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可能是受了袁枚的影响,汪曾祺的谈吃,也往往谈及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很有可读性。

文人谈吃,应该是一种现象。似乎谈不来吃,便觉得在圈子里少了许多的脸面。于是乎,一些文人会硬着头皮来凑这个热闹。但说真的,读起来多少有点尴尬。

港台有一位较为知名的「才子」,其谈吃的文章也很有些热度。我是认认真真地读了,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样,觉得是营销的软文,不读也罢。

喜欢汪曾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汪曾祺祖籍高邮,离上海近,口味自然也与上海人的相去不远。他的谈吃,我觉得很亲近,读起来愈加的饶有兴味。前面说过,曾读过西北作家的谈吃,不是说其写得不好,只是不怎么能引发共情。

对我来说,文人谈吃,还得看汪曾祺。


《和牛侧腹牛排》B0000000520 · 2023年11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THE PRESS申报馆店

 

秋末初冬,「美拉德」突然火了。

「美拉德」是什么?蛋白质或碳水在高温炙烤下,其表面会逐渐焦化成棕色。这个过程,叫「美拉德」反应。

而突然火了的「美拉德」,不是在说美食,而是指以深浅不一的棕色为主色调,橙红、土黄、卡其等为主要配色的服饰色系。其实这种色系非常经典,并非今年才有。今年只是用了「美拉德」来描述而已。

是不是跟前不久的「多巴胺」很像?


《快乐爆浆鸡蛋仔》B0000000518 · 2023年11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克茗冰室悠方店

 

感觉港式茶餐厅又回来了。

改革开放初期,港式茶餐厅,这种在香港当地通常只供应港式简餐的餐饮店以洋气、轻奢的形象进入大陆,风靡一时。后随着大陆的发展,人们的选择日益丰富,港式茶餐厅也就日渐式微,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次回归与先前明显不同,几乎都在刻意还原港式茶餐厅的本色和定位。

怀旧?不得而知。

不过,这次港式茶餐厅的回潮,和前一波的兰州牛肉麺有些类似,大都为连锁经营,有着明显的资本运作的痕迹;而且,提供的菜品也大同小异,同质化非常严重。

这波港式茶餐厅回潮风能持续多久,真不好说。


《触摸秋天》F0300000592 · 2023年11月22日摄于中国浙江桐乡濮院

 

上岁数了,对夏的酷暑及冬的严寒不再如年轻时那样耐受,于是对春和秋更加的不愿错过。

找寻并感受四季的更迭,是对自然的眷恋、对生命的敬重以及对生活的爱惜。

返贫

20231104


《郊游》F0300000583 · 2023年10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二期

 

疫情期间,一直在盼望疫情平稳后能有几趟旅行散散心。但今年,疫情算是基本过去了,像样的旅行一次也没有,除了开车去周边几个城市转了转。

长新冠、手术及恢复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费用实在太高了。相比疫情前,平均费用高出一倍,有些还不止。

在之前,日均两千的花费已经有点轻奢的意思了,日均三千可以很奢华了。但现在,很普通的行程,日均也有三四千。稍微冷门点的线路,日均都达到了令人咋舌的五六千,太疯狂了。

唉,被动返贫。

再看看,等情绪从深秋的低落中缓解过来,找个时间在国内跑趟长途散散心。


《简餐》B0000000507 · 2023年11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THE PRESS申报馆店

 

现在,无论是娱乐还是资讯,不怎么绕得开自媒体。而当下自媒体最火的形式,无疑是小视频。只是,我不怎么喜欢小视频,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字类资讯,我可以先浏览,如果感兴趣再花时间细读。对于一下子没能读懂的地方,可以定格细读,很从容。而视频完全不同,线性、匀速,很难与你的习惯相匹配。你无法预览,非得按照视频的节奏从头至尾看完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有些很无聊的段落,也只得耐着性子看下去,而一些重点段落,一下子跟不上节奏,没看明白就过去了,很无奈。

这也是为什么《镜界》在小视频泛滥的当下仍一如既往地只使用图片和文字的原因所在。

人生

20231030


《开学》F0300000581 · 2015年9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旧片。

那天,算是闹闹人生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节点:幼儿园开学。

一个一个这样的节点串连起来,便是人生。每一个节点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既不可预测,也无法逾越。

秋阳

20231020


《秋阳》F0300000572 · 2023年10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二期

 

千金难买秋阳。


《山芋》D0020000001 · 2016年7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这只番薯在太小了,外婆没扔,塞在一次性塑料杯中,说看看能不能水培。几天之后,还真的发芽了,挺好看。

哈哈哈哈。

番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红薯、白薯、甘薯、红苕、地瓜等等等等。在上海,番薯被称为山芋。

番薯原产于南美,因高产、易种,被西班牙殖民者引入吕宋,即今菲律宾,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栽种。

公元16世纪末,福建人陈振龙下南洋时发现了番薯,觉得这种作物如果在老家栽种,应该能很好地解决当地乡亲的温饱。问题是,在当时的吕宋,殖民统治者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违犯者会有牢狱之灾,甚至死刑。

通过细致观察,陈振龙发现,番薯可以通过其藤茎繁殖,而且,番薯的藤茎生命力极强,能耐较长时间的枯萎。于是,他私底下购得数截番薯藤,又找机会偷偷编入船上的缆绳中,抹上黄泥,最终成功地将这几截宝贵的薯藤带到了国内。那一年,是公元1593年。

回到家乡,陈振龙精心培育,第一年便大获成功。巧的是,那年福建恰逢大灾。陈振龙即向番薯栽培成功一事呈报给了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随即令陈振龙全面推广。数年之后,番薯作为重要的口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种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也因此快速增长。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造了「先薯祠」、「先薯亭」为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的无量功德。


《秋之色》D0019000009 · 2022年1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今日秋分,夜昼均长;

半是寒凉,半是秋阳。


《人闲桂花落》D0005000004 · 2014年9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赶在秋愁前借刘禹锡诗提振一下情绪: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20230917


《刺身》B0000000494 · 2023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句号料理

 

「脍炙人口」的「脍」是什么意思?大体上指刺身一类的食物,包括生肉,也包括生鱼。但和想像的可能会有些出入:脍通常切得很细碎,所以有「脍不厌细」一说。

那么,古人生食的肉或鱼,有没有大块或者说「厚切」的?有,只是不叫脍,而叫「轩」。《康熙字典》:「肉腥细者为膾,大者为軒。」

鲙,意同脍,但一般专指生食鱼。


《「湊湊」》C0000000068 · 2023年9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合生汇

 

「湊」非「凑」,三点水。

「湊湊」是谁?「呷哺呷哺」旗下的一个全新火锅品牌。

「呷哺呷哺」曾风靡一时,现在一众火锅新锐的围剿下风光不再。「呷哺呷哺」曾试图突围过,尤其是在「高端」方向上,但似乎不怎么成功。于是,推出了全新子品牌「湊湊」。

就眼下的态势看,「湊湊」算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头,但能维持多久,不好说。「湊湊」采取的策略是主打服务和环境。服务方面,一是店员主动热情加拚命送些小礼品,比如鸭血、饮料之类以博取好感;环境方面,很有点设计感,似乎有意在营造一种茶室的氛围。但,前两天的就餐体验,环境方面并不理想。一是空间逼仄,不是很自在;二是,出入店堂时,竟然滑了两回,因为地面上的油腻。


《秋之色》D0019000007 · 2022年1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农历七月,亦称孟秋之月。

《礼记 · 月令》中的孟秋,极美: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是月也,以立秋。


《韩式烤肉》B0000000459 · 2023年7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喜来稀肉白玉兰店

 

大部分的回民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视猪为不洁之物,是不吃猪肉的,甚至都不说「猪肉」。所以在回民聚居地区,最好不要提到「猪肉」,即使要提,也用「大肉」来代替。

管猪肉叫大肉,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的回民自称「小教」,而称汉民为「大教」,捎带着把汉民喜食的猪肉称为了「大肉」。


《包子》B0000000457 · 2023年6月23日摄于中国江苏泰州富力万达嘉华酒店

 

饼,现在大体指扁平状的麺食:煎饼、烙饼、烧饼、油饼,甚至很多泊来品,像披萨,也常被唤作披萨饼。但在唐代,饼的概念要广得多,但凡麺食,除了麺糊糊,剩下的就都叫饼。

饼,隋唐大学者颜师古注字其为「并也。溲麺使合并之。」溲麺,即用水和麺。

唐代的饼种类繁多,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归置归置,主要有以下几类:

胡饼,来自西域的泊来品,有馅的、没馅的,炉烤的麺食,比如馕。如果那时有披萨,也会被归为胡饼。

蒸饼,蒸熟的麺食,像馒头、包子、糕饼之类,都是蒸饼。

汤饼,麺条、麺片、馄饨之类,连汤带水的,都叫汤饼。

那么,《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又是什么?是蒸饼,也就是馒头或包子。宋仁宗赵祯登基后,为避名讳,蒸饼改称炊饼。

1 2 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