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良臣公祠戏台》F0300000681 · 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国浙江嵊州甘霖施家岙
良臣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施氏世孙良臣建造。
良臣公祠坐东面西,设道地、门厅、戏台、厢房、天井、大堂,即「绳武堂」。据说「绳武」二字意出《诗经 · 大雅》,嘱施氏后世须遵循先祖处世之道。
良臣公祠最大的看点是戏台。
和公祠建筑刚好相反,戏台坐西面东。单檐歇山顶上饰有堆塑「龙吻」及「瓦将军」,藻井饰八道斗拱,其顶镌有二龙抢珠,四周雕有八只蝙蝠。前台口左右各有一只石狮护卫,台后立一屏风,上彩绘双凤。戏台四柱有楹联两副:「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及「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
良臣公祠戏台的历史已有二百余年,但由于年久失修于上世纪末坍塌,仅存四柱。现戏台为千禧年新建。
嵊州是越剧即「绍兴戏」的发源地。但自古以来,女子长期被排除在越剧舞台之外。1923年,良臣公祠所在地甘霖镇施家岙村村民陈民辉在当地破天荒地开了一个女子越剧戏班。但在当时,女子登台唱戏被认为是一件非常伤风败俗的事,甚至遭到官府的明令禁演。不得已,女子戏班转战上海,以「绍兴髦儿戏」之名亮相上海的戏剧舞台。尽管之后颇多曲折,但最终还是被接受,并获得了成功。直到此时,施家岙一众乡亲觉得女子戏班为村里赢得了荣誉,于是杀鸡祭台,女子戏班由此正式登上了良臣公祠的戏台。
《煎扁食》B0000000774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天台得月斋赭溪店
《煎馄饨》
梁实秋
馄饨这个名称好古怪。宋程大昌《演繁露》:「世言馄饨,是虏中浑沌氏为之。」有此一说,未必可信。不过我们知道馄饨历史相当悠久,无分南北到处有之。
儿时,里巷中到了午后常听见有担贩大声吆喝:「馄饨,开锅!」这种馄饨挑子上的馄饨,别有风味,物美价廉。那一锅汤是骨头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浑浑的、浓浓的。馄饨的皮子薄,馅极少,勉强可以吃出其中有一点点肉。但是佐料不少,葱花、芫荽、虾皮、冬菜、酱油、醋、麻油,最后洒上竹节筒里装着的黑胡椒粉。这样的馄饨在别处是吃不到的,谁有工夫去熬那么一大锅骨头汤?
北平的山东馆子差不多都卖馄饨。我家胡同口有一个同和馆,从前在当场还有一点小名,早晨就卖馄饨和羊肉馅和卤馅的小包子。馄饨做得不错,汤清味厚,还加上几小块鸡血几根豆苗。凡是饭馆没有不备一锅高汤的,一碗馄饨舀上一勺高汤,就味道十足。后来「味之素」大行其道,谁还预备原汤?不过善品味的人,一尝便知道是不是正味。
馆子里卖的馄饨,以致美斋的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门纪略》就有赞美致美斋的馄饨的打油诗:
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
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
这是同治年间的事,虽然已过了五十年左右,饭馆的状况变化很多,但是他的馄饨仍是不同凡响,主要的原因是汤好。
可是我最激赏的是致美斋的煎馄饨,每个馄饨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锅慢火生炸,炸黄之后再上小型蒸屉猛蒸片刻,立即带屉上桌。馄饨皮软而微韧,有异趣。
《废祠寻古》F0300000675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潮汕人起源于古中原,为河洛人的一支。这些中原人迁徙至韩江三角洲后,为抱团取暖,大都同宗同姓择地而居,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宗族村落。而承担着敬祖祈福、认祖归宗重任的宗祠便自然而然地在这种宗族村落中应运而生。
潮汕的祠堂早在唐宋时期已相当的盛行。《永乐大典 · 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 祠庙》载:「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陈文惠公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
宋元后,潮汕一带的名门望族纷纷修建祠堂,追祀先祖。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不过,明永乐之前,「只许为官立祠,不许百姓修庙」。作为变通,民间出现了变相的宗祠「祖宅公厅」。后明中叶,禁令解除,庶民立祠修庙之风日渐兴盛,一时间,潮汕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以当时潮州府澄海县樟林镇为例,共有大小祠堂51座。其中陈氏一族,人口5899人,有宗、支祠堂14座;另林氏一族,人口3230人,有宗、支祠堂9座。
潮汕现有多少祠堂不得而知,但估计不下万座。我们在潮州闲逛的时候,几乎每条巷子都能见到祠堂,或大或小,或新或旧。
《海鲜响铃》B0000000770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醉江南海鲜餐厅黄岩店
干炸响铃,上海叫「炸响铃」,杭州名菜,和春卷有几分相似,只是春卷用来裹馅的是薄麺皮,而干炸响铃用的则是豆腐衣。
干炸响铃要趁热上桌,趁热吃。刚出锅的干炸响铃吃的时候会发出酥脆的响动,这也是「响铃」一名的由来。
干炸响铃的做法,汪曾祺在散文《豆腐》中有过介绍:「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
《悠游泉州》F0300000674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蟳埔村
「泉州」一名始于唐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是年,原隶属岭南道的「武荣州」改名「泉州」。这是「泉州」作为行政名称的首次出现。据《元和郡县志》载,因州治北有泉山,山中有清泉,故得名「泉州」。
泉州有许多别称:刺桐城、温陵、鲤城、光明之城、泉南佛国等。
刺桐,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随海上贸易被带到广东、福建一带。五代时,晋江王留从效扩建泉州城,并沿环城大量种植刺桐,极其壮观,泉州因此有了别名「刺桐城」,泉州港也被称为「刺桐港」,影响远播至波斯、阿拉伯和欧洲。
「温陵」一名,源于泉州的地理气候特征。泉州地处亚热带,常年温润,有「四季有温,地气如陵」的美誉。「温陵」一名颇雅,广爱文人墨客的认可和喜爱。宋代泉州府学,即现今泉州文庙,曾称「温陵书院」;明清文人常以「温陵」代指泉州,如明代思想家李贽便自称「温陵居士」。
泉州别称「鲤城」,据说是因泉州古城形似鲤鱼。泉山为首居北,晋江为尾位南,城中水系如鳞,呈「鲤鱼吐珠」的风水格局。为保留历史记忆,现泉州有一区名为「鲤城」。
「光明之城」含两层意思,其一,历史上的泉州港空前繁荣,入夜后更是火光通明。《马可 · 波罗游记》载:「船舶往来如梭,灯火照耀夜空」,可谓盛况空前;其二是指泉州的宗教多元化。泉州城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道教及地方信仰并存,各种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是当时的文明之光。
「泉南佛国」一名来自于朱熹于泉山的题刻「泉南佛国」。现泉州开元寺有一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据说也出自朱熹。
除了上述这些,泉州还称「清远」、「晋江」。「清远」源自清源山,即古时的泉山,唐代曾以山名代指泉州;「晋江」源自贯穿泉州全境的晋江。明清文献常以「晋江」代称位于现鲤城区的泉州府城。
《探访蟳埔村》F0300000673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蟳埔村,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出海口北岸的一个小渔村,距泉州约十公里,从泉州市中心驾车前往即刻可达,只是村内道路蜿蜒且狭窄,如遇旺季,经常塞车,尤其是,停车非常困难。
蟳埔村主要有三个看点:渔村烟火、蚵壳厝及蟳埔女。
蟳埔村是一个典型的福建渔村,渔港、街市、庙宇、民居。尽管最近几年蟳埔村的旅游很火爆,曾创下了日游客超过十万的惊人纪录,但严格来说,这里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景区,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鲜活的渔村。
蚵壳厝,即用海蛎壳堆砌的民居。
蟳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的一大亮点就是头戴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头饰「簪花围」。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蟳埔村火爆的一个重要因素。
《山门》A0102100001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国清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地位。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在此创立佛教宗派天台宗,国清寺即为中国天台宗以及后来的日、韩天台宗的祖庭。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出想参拜国清寺,但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婉拒,因为当时国内的大部分寺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国清寺很难独善其身。事后,总理派人实地了解情况,果不其然,当时的国清寺除了清雍正十二年奉敕重修的部分建筑外,佛像、法器等可移动文物已毁损殆尽。不久,在总理的过问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整修天台山国清寺等问题的请求报告》,后又拨专款三十万元,同时从故宫等地调运百余件文物,包括现山门殿前的一对清汉白玉石狮、大殿前的清圣寿无疆铜鼎、大雄宝殿内的明释迦牟尼佛祖铜像及两侧的元十八罗汉金丝楠木像等,支援国清寺。
除此之外,隋塔、隋七佛塔、宋丰干桥、据说为开山祖师章安所植的存活至今的「隋梅」,上部为王羲之亲笔、下部为曹抡选补写的「鹅」字碑、柳公权真迹「在中国清字寺」碑、董其昌真迹「鱼乐园」碑都有着很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